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以自然植物环境,链接未来学校的新型学习生态场

未来学校建设 未来学校建设 2024-03-19


未来学校的植物生态环境要将植物、美育、自然课程、智能技术完美融合,让校园里的每一株花草树木都成为学校教育理念、课程实施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一所学校需要融合的因素日益增多。我们希望未来学校将是一座以人为中心的全学习生态校园,能够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限制,实现更加全面、多元、持续的学习;建构泛在学习空间场景,代替僵化的结构和分区;搭建以技术为辅助的学习场景,增加更多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与校园每个角落建立链接,获取学习资源……


因此,在设计未来学校里的植物生态环境时,需要将自然植物、美育、自然课程、智能技术完美融合,让校园里的每一株花草树木都成为学校教育理念、课程实施的载体,为全学习生态校园建构更多学习赋能场域。


那么,这样的生态学习场有哪些建设路径呢?


1

迷你植物园


利用校园空置区域建设一座迷你植物园是许多学校构建生态学习场的首选,并根据迷你植物园的场地情况,灵活划分种植园具体类型。例如:四季种植园、种子图书馆、湿地花园等。



四季种植园


这里的植物与一年四季紧密结合,从植物的色彩搭配、材料选取、氛围营造的融合设计中,让师生感受自然的变化,学习传统节气文化,了解植物艺术,增强创新实践,开展自然教育启蒙。


二十四节气种植园·大连嘉汇学校© DETT教育设计


种子图书馆


种子图书馆可以作为种植课程的拓展延伸,在学校里建立种子及标本展陈图书馆,让孩子们认识植物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萌芽与生长,也可以参与种子与植物的绘画记录并收集在此。学校菜园花园的种子也来源于此,孩子们可以认领,在春天播种于秋天收获,看见生命的萌芽,了解自然生命的循环。


图源网络


湿地花园


湿地花园可以丰富生态环境多样性,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配置互动体验元素,进行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等主题学习,通过植物与物种多样性搭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让从未听过蛙鸣的孩子们,在自己亲身参与的湿地花园中“听取蛙声一片”,感悟生命之美。



2

屋顶农场


学校的教学楼屋顶出于安全因素的考量,常常被当做闲置空地。但也有一些学校将屋顶区域改建为空中农场,成功将校园闲置空间利用起来变成泛在学习场景,让学习赋能场域从地面延伸到空中。


新建设的北师大生态城附属学校拥有一批错落有致的屋顶平台,学校引入都市农业概念与其自然课、德育课相结合,构建出一个集天空农庄、阳光讲堂、室外阅读和会客花园于一体的多功能屋顶科普农场。


屋顶科普农场·北师大生态城附属学校© VFarm


整个屋顶农场通过模块种植系统、环境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防治系统构建的现代农业物联网网络,连接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校内第二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对农作物、园林植物的探索以及现代农业物联网知识的科普,手机端远程即视操控更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科技性。


每一个种植区都设计了智能滴灌、喷灌、温湿度感应、监控等系统,做到手动和自动、现场和远程手机端24h随时随地监测和控制,轻松应对放假不能浇水的麻烦。


屋顶科普农场·北师大生态城附属学校© VFarm


特殊设计的种植模块系统和智能灌溉的完美结合不仅保证了抗风的整体性、切合了蓄集雨水的海绵要求,而且确保了每个班级操作的独立性,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种植中来,增加学生实践和种植的责任感。


屋顶科普农场·北师大生态城附属学校© VFarm


图源网络


学校还结合农场功能开设相应的自然课程,从有机农业、无土栽培、病虫害生物防治到认识模块种植、环境监控、智能灌溉等系统的操作,让学生可以全方位了解一个充满智能装备的现代农场种植与管理的所有信息。


3

植物廊道


廊道是每所学校最常见的公共空间,使用频率非常高,但许多学校的廊道要么只发挥单一的通道功能,空旷而不具有美感,无法挽留师生驻足;要么成为校园文化的宣传主阵地,堆满各种活动海报与装饰作品,长时间容易出现审美疲劳。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在设计学校空间布局时,结合学校教学楼实际地形与城市气候环境,为交叉错落的廊道设计点状分布的绿植庭院景观。


空中绿廊·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O-office Architects


在层叠交错、立体复合的校园空间,绿植廊道让整个校园一下子变得灵动鲜活。


空中绿廊·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O-office Architects


无独有偶,南京市的南师大附属新城初级中学怡康街分校的教学楼走廊上,也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走廊,在看似平常的绿植丛中藏有先进的植物养护智慧。


智慧植物走廊·南京南师大附属新城初级中学


每一片植物丛里会插着土壤水分传感器,它连接着为绿植提供水源支持的自动浇水器。学校只需要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喜好,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传感器设置好监测参数,利用自动浇水器根据参数的波动,对植物进行养护。


智慧植物走廊·南京南师大附属新城初级中学


同时,在走廊的尽头还有一排排无土栽培植物架,配合学校的相关课程,让学生从无土栽培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了解育苗技术,观察水循环系统,认识不同的营养液……


智慧植物走廊·南京南师大附属新城初级中学


4

会呼吸的墙


随着校园平面绿化向垂直绿化区域的扩展,越来越多会呼吸的植物墙开始出现在校园里的教室、图书馆、食堂、教学楼会客厅等区域,达到长效净化室内空气质量,调节空气湿度,降低噪音,美化室内空间等作用。


植物墙是用绿色植物编植成的墙体,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对生长环境的超强自适应能力,使自然界中栖息于平地上的植物永久地生长于垂直的建筑墙面,植物种植采用散植、丛植等自然式种植,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和高低错落的立体群落层次结构,促进植物墙生态系统自维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植物墙 © DETT教育设计


这样的植物墙好似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引入物联网技术并搭配智能养护系统,进行智能灌溉浇水。智能养护系统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结合植物对水分的要求,精确设置浇灌程序,还会采集各种花卉的生长习性数据,监控室内温湿度变化,为学生提供一个物理、生物、科学等多学科的学习场。


图源网络


也有一些学校通过DIY的形式打造创意植物墙。比如说,利用废弃的落水管道作为承载土壤的容器,并在土壤里面种上适合周边环境生长的植物。像是在教学楼转角墙面这种比较阴暗的角落,种植一些喜阴、耐潮湿的蕨类植物,若是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空间里空气通透的向阳墙面,则可种植一些耐晒耐干的绿叶植物。

图源网络


结  语


在提倡绿色校园、自然教育、技术赋能的时代,我们的校园环境不再只是单纯地营造自然植物生态环境,而应根据教育需求,逐步将空间场景化,注重校园自然植物与课程、学习方式的融合,在环境中建立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利用智能技术提升对自然植物的科学养护,同时也引导更多跨学科的学习。


希望这样的学习场景革命,能够让趣味多变的创新种植成为新型学习生态场,用一处处微小的种植景观增加环境的温度,营造自然教育氛围,让人自发感悟植物本身的故事,体验植物美学带来的知识赋能。


你可能会感兴趣 

技术赋能,打造教育理想生态

多元对话 | 看教育设计如何跨界创新?


来源丨 蒲公英未来学校装备研究中心、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等

编辑丨 雅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