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下午16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其中关于养老,总理承诺了这些:
我们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面也就是“过路财神”,直达基层。可能有人会问,那基层就能把这笔钱用好吗?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
今年我们在应对疫情冲击过程中,要特别认真细致地考虑把各方面困难人群保障起来,扩大低保和失业保障的范围。现在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员大概一年6000万人左右,我们预计今年人数会增加较多,但保障和救助资金是足够的,把他们保障住是有能力的。我们也要求一定要把账算细,把钱用到刀刃上,使民生得到切实保障。我们还有近3亿领养老金的人员,今年我们提高了养老金的标准,说到就要做到。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我们现在的社保结存和储备是足以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但工作上不能出任何纰漏。在这个事上出纰漏就会让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何况中华民族有尊老传统,我们要让社会各方面都感到希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5月29日)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补充了“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提高中央调剂比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等表述。
在扩大内需方面:增加了“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发展大健康产业”“发展居家养老”“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等表述。
养老领域的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整理及解读如下:
发展养老服务。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解读: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多种经济社会效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放在推动消费回升部分,显示出政府对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增长的信心,以及通过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来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期待。政府工作报告说,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解读:在税费负担、企业经营和融资成本等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诸多涉及增值税、所得税、养老保险费率等减税降费的阶段性政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多重利好的叠加,将显著降低养老服务企业的税费负担、生产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有效缓解困扰养老服务业多年的“运营难、融资难、盈利难”等老大难问题。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解读: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等深化“放管服”改革措施,有利于降低养老服务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准入门槛,破解民间资本投资面临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问题。同时,包容审慎监管,有利于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为养老服务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更加包容性的市场环境,促进养老服务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解读:到2020年,我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经实现了16连涨,不仅为退休人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提供了根本收入保障,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有效需求支撑。“稳企业保就业”政策带来的成本下降,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将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走向供需良性互动、高水平均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加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解读: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在民生保障方面相对欠缺,教育、医疗、养老成为新“三座大山”,亟需“补短板”。而此举正是解决“医疗”短板的这一重大举措。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解读:此次会议期间,将进行民法典草案的审议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覆盖每个人生老病死、结婚生子、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同时,近期有关虐待老人的极端案例连续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障老人合法权益”的强调,意味着国家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相关的民生话题始终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的重点。
将失能失智失独老人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保全国政协委员何伟呼吁,将设施完备、功能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重点将失能、失智、失独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和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有计划地增加失能、失智、失独人员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非盈利养老机构可转盈利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养老的方面,提出建议,“应该激发社会活力,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可以考虑让公建民营、非盈利养老机构转成盈利养老机构,并且允许这些机构上市,以获得更多资金来扩大养老产业规模。提升适老化改造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孙维也提出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适老化水平。将适老化作为新基建的重要方向之一;将适老化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优化适老化制度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和创新驱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认为,尽快将长护险纳入社会保险法,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议尽快将长护险纳入社会保险法,从顶层设计上确定长期护理险是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这五大基本保险之外的第六个社保险种,并明确长护险参保人群和缴费方式、支付范围和支付比例、以及不同失能程度人群享受服务的等级标准。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养老产业领域刘劲松委员认为,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参与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养护压力,还能拉长产业链,催生扩内需、促就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养老产业立法全国人大代表、阳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腾蛟提交《关于加快养老产业立法,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规范发展的议案》,并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加快养老产业立法。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养老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破局农村养老困境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认为,在农村养老“土地换保障”具体实施方案中,应当充分保障农村老人能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土地换保障”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管机制,形成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保护参与项目的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在农村养老“土地换保障”项目中,应当研究设定适当的退出机制,充分尊重农村老人在养老方式上自由选择“土地换保障”或“子女来赡养”,做到“公平有偿,来去自由”。
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建议在税优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设计方面,应加大税优力度,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杠杠作用,切实增强有钱人的购买意愿;将商业保险明确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点行业;将第三支柱中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部分命名为“个人养老金”,不在政策支持范围内的仍按照市场规则运作。
内容来源:上海养老网
推荐阅读:
蒋国文:做“医疗级”行之有效的智慧养老产品|ITH康养家专访
郑世宝:“9703”养老模式,倡议“智慧养老+康养服务+物业”合作模式|专访下
拥有2万张床位的养老集团运营副总监浅谈智慧养老|ITH康养家专访
人大左美云教授:2020智慧养老市场的“三喜三忧”|ITH康养家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