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蹡蹡】许纪霖、秦晖、金雁:殖民、革命与道路

水木 友朋说 2019-12-13



友朋会导师带领学员与墨西哥学者进行交流


许纪霖:从墨西哥一路到古巴,我们看到的是西班牙风情,西班牙殖民地留下的是什么?是建筑和艺术,纵观世界殖民史,最早的霸主是西班牙,然后是英国和法国。英国在殖民地留下的传统是法治。而法国则留下一套观念,可见各个殖民地留下的传统不一样,那么谁最成功?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最成功的应该是英国,英国留下法制,直到今天,虽然二战以后的60年代,这些殖民地都慢慢独立,但到现在还存在一批属于英联邦的小国,国家元首还是女王。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英国殖民地会成功呢?原因在于英国人真的很聪明,他们在各个殖民地塑造了上层结构,法制结构和政治结构。然后英国扶植的是一些讲英语的精英,至于整个社会,你爱干嘛就干嘛,坚决不搞社会改革,保持原有风俗。所以整个英国殖民地会形成一个二元结构,上层是讲英语的精英,下层是讲土语的老百姓,完全是一个二元结构社会。



举个例子,香港在九七回归之前,香港新界有很多村庄,村庄里面的老百姓如果发生了纠纷告到法院,法官便会问你,是按照英国习惯法来判呢?还是按照大清律?因为在英国人看来,法是要尊重原来的民俗传统,因为乡风民俗也是套规则,一套规矩,同样是用来维护文化的社会规则。如此一来,一方面把精英给收买了,另外一方面,百姓对他们也没反感,这是英国最成功的地方。这些核心的东西就是法治,而这个法制是形式化,程序化的。

 

相比之下,法国是最蠢的。法国殖民以后,总是认为法国文明代表了世界文明,法国就是世界。文明这个概念最早就是法国人提出来的,十八十九世纪,世界的通用语言是法语还不是英语,再加上受到大革命的影响,总是觉得我们法国最先进,你们都是野蛮落后的。所以我要改造你,并且法国人有一种改造人类,改造世界,改造愚昧的雄心。

 

法国人无论到哪,不仅要改变政治结构,而且还要改变社会结构,要把一套法国的启蒙理念推广到社会基层,这个后来到处碰壁,形成很大反弹。最终法国的殖民统治在几个大国里面是最失败的。最终导致从越南到阿尔及利亚等殖民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革命是蛮可怕的,如果你要搞社会革命,要动人家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再疯狂点,还要动人家灵魂的话,那最后一定是个反弹,是一个大失败。


我们以上海为例,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两个租界,一个是公共租界,那是以英美为核心的新教区域。另外一个就是法租界。但这两个租界的管理方式完全不一样。英美租界并不是英国人、美国人派总督来管理,实际管理租界的,只是一批来华的英美侨民,他们自己组织“工部局”进行自发性的管理。和英国政府,美国政府基本没有关系,其政府也仅仅在保护侨民之时,派出海军陆战队之类的武装力量进行武装维护,其他日常管理,完全和政府无关。这个工部局管辖的区域在上海的黄浦、静安这一带,在当时,可以说这两个区的管理是最好的,所以上海人比较守规矩,讲信用,主要还是当年租界时代英美留下的传统。

 

另外,上海的法租界,当时是法国政府派人来管理,效果却比公共租界差多了。法国政府如何管理?有几个现实问题:第一,没有这么多管理人员。第二,管理经验来不及培养,怎么办呢?只好请黑社会帮忙。上海滩的黄金荣,当时就是法租界的警探,后来慢慢的成为呼风唤雨的人物,所以说当时的法租界,只能依靠黑社会延伸到社会底层来管理。两个租界相比较而言差异很大。

 

那好,讲了这么多,我们回过头来看,西班牙殖民地,从墨西哥到古巴,再到拉美,一路走过来,留下最多的是建筑和艺术。在此方面,无论是法国殖民地还是英国殖民地,皆有所差。

 

西班牙人天性比较散漫,自身又是个多元化民族,所以西班牙人可以包容许多不同,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西班牙人留下的艺术不纯,有各种杂质,但是结合本地文化后却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在我看来,它也给古巴留下很深刻的印记。


................................................


秦晖:一开始讲宏大叙事,我觉得有点空,接着许老师的话题,我对古巴的历史做一些补充。我们到目前为止,听到的古巴历史其实多少带有点官方色彩,当然并不是说带有官方色彩的不对,但至少,对历史还是要做到兼听则明,需要有另外一方面的补充。


 

这里我要着重说的是,古巴从1902年独立以后,不能说是美国统治,这完全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1902年一直到卡斯特罗之前,古巴历届政府大部分是亲美的,包括卡斯特罗本人当初也很亲美。但是这和美国统治古巴完全不是一回事。《古巴修正案》赋予了美国干预古巴的权利,而且在古巴历史上,革命这个词,在拉丁美洲是个十分常用的词,不是马克思主义专用的。比如在玻利瓦尔时代,他们就常用革命一词。在整个新大陆,革命最早都是和独立联系在一起,包括美国革命也是这样,独立战争初期讲的就是革命,而且美国革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非仅仅要摆脱宗主国。

 

实际上包括美国革命,从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中国知识分子对体制内的幻想破灭,开始摆脱原来的希望。这方面,1949年和1917年的革命,不太好做详说,所以大家都开始讲1789年的法国革命,学术界对这几个年份的革命传统批评很厉害,并且常常与美国革命做对比。我的一个老朋友朱学勤先生就是一个代表,总是拿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做对比。但我认为这两个革命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场革命,一个很重要的说法就是美国革命只是要独立,而法国革命是要改变世界。其实老实说,在美国革命的叙事中,很重要的一支是强调美国革命的社会意义。其中最有名的代表就是在中国也有很多著作的李普赛特。李普赛特一直强调美国革命是社会革命,而且他非常强调美国革命的辉格党色彩,因为大家知道原来的北美殖民地,有辉格党和托利党,其实就是自由派和保守派。



除了美国外,整个美洲大陆的政治,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包括委内瑞拉、墨西哥等等。换个角度看,这一点和欧洲大陆也是一样的。美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不仅是赶走了英国人,而且也赶走了托利党。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虽然托利党亲英,但托利党和辉格党都是美国的爱国者,只是他们爱国的主张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按照李普赛特的说法,美国革命以后就赶走了托利党,使得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政治纽带出现了一个断裂。英国有由于保守派,所以也有左派,所谓的保守派其实就是保守党,因为保守党比较保守,于是他的另外一极出现了比自由党还要左的工党。但对美国而言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因为美国托利党被赶走了以后,右派便销声匿迹了。

 

再后来诸如联邦党和反联邦党的种种争论,一直到当今的美国共和党、民主党,其实都是辉格党,或者用美国政治一个传统的说法,叫做老辉格党人。某种意义上讲,美国革命以后,也曾出现了只有辉格党一党政治的时期,但是我觉得只要是有政治自由,政治多元化是一定会出现,哪怕是在一个党派内诞生,也不是不可能。

 

李普赛特等人很重视在辉格党取代托利党后,对美国社会将造成什么变化,结果是美国社会出现高度平民化。大家知道,托利党就是英国保守党,带有很浓的贵族传统,而辉格党的平民化特色非常浓厚,所以导致美国成为一个很平民化的社会,这也是许多左派喜欢美国的原因。这里需要补充一句,所谓喜欢美国,是在没有出现苏联的情况下,包括马克思在内都把美国当作天堂一般的所在,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没有贵族,因为美国的老百姓当家作主,美国在在对外的这个政策上也同样是这样。

 

................................................

 

许纪霖:我有一个问题,古巴的革命信仰,和天主教信仰是什么关系?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信仰解决什么问题?按照我们的理解,是解决一个人的终极关怀问题,生命的意义问题。所以在中国,共产党员不能有宗教信仰,因为共产主义本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信仰,和其他信仰是冲突的。但是昨天这位古巴教授的回答让我大开脑洞,原来这两者在这里不冲突,古巴共产党员既可以信天主教,也可以信仰其他宗教。后来我特别问了一下潘导,他说古巴有天主教信仰的人,至少有一半,这个不得了。对于古巴参政人员来说,政治意识形态属于公共领域,如果是私人领域,你爱信什么就信什么,并没有太多限制。



张松会长与许纪霖教授


换句话说,卡斯特罗在国家思想上,也是建设一个乌托邦,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承诺,用弥赛亚情结拯救全人类,把最终的象征利益,归结至个人,和每个人的生活相挂钩。但是我过去看了一些书,外加这两天的实地感受,觉得卡斯特罗式的古巴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共产主义,他没有超越乌托邦的东西;基本上是拉美的民族主义,之前投靠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只是一个政治谋略的考虑,未必和信仰直接相关。

 

我们都知道卡斯特罗是一个非常强的机会主义者,如果格瓦拉当政的话,就说不好了。格瓦拉比卡斯特罗极端太多,很难想象古巴到今天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古巴的治国政策,无论是对苏联、中国、美国,甚至是古巴国内,都十分善变,具有强烈的西班牙传统,和强烈的弥赛亚情结,古巴倡导的拉美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才可实现,所以古巴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意识形态上不一定和天主教以及我们常说的终极信仰发生冲突,基本上可以和谐相处。如何和谐相处呢?在我们看来就是我昨天提的第一个问题:古巴人怎么理解快乐和幸福。



我们想象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不太承认全世界有普世道路,各个国家民风不同,对未来的想象是不一样,但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一定取决于什么?那就是:你对幸福和快乐的想象。人对未来的追求,在世俗社会是快乐,是幸福,或者更深刻点,也可以说是如何得到救赎,解脱。但是相比较而言,因为古巴人有天主教的信仰,再加上这套比较实用的带有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所以产生了一种对平等的强烈需求,过去殖民时代为什么最后会产生革命?因为社会不平等,但是这个平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一定的虚假性。但是在普通古巴人所能接触到的方面,这个平等,已经让其得到满足。

 

昨天那位古巴教授回答我问题时,他说古巴人理解自由和幸福,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就是因为解决了一个基本问题,住房、医疗、和教育,他觉得对于古巴人而言,这是最大的保障。这位教授是个明白人,而且我相信他对中国访问团讲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已经蛮有经验了。

但是古巴的确和中国不一样。在东亚,特别是儒家社会,诸如:中国,韩国,日本,越南,都是世俗社会。所谓世俗,就是没有一个强烈的宗教关怀,讲究物质满足欲望的社会形态,特别在儒家文化的德性伦理解体以后,表现的尤为突出!

 

当然这也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地方,从世界工厂这个意义上来说,要么在新教伦理国家出现,比如说英国、德国;要么只能在儒家伦理社会出现,接下来可能替代中国的,不就是越南嘛。同样很难想象印度、非洲、拉美可以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道理很简单,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所以对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有基本生活保障,然后赚点小钱,马上可以去享受,这就是古巴人的快乐哲学。



不得不说,我们都有一个普遍的毛病,就是以我们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方式去看待别人。实际上中国人和新教国家在这点上是比较相近的。我们毕竟要承认,印度人,俄罗斯人,拉美人,他们对个人的幸福和快乐,怎么来得到灵魂解脱,得到救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所以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在我看来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离不开宗教和文化,这也是马克思·韦伯高人一招的地方。资本主义产生在新教国家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宗教,而不是别的。所以我比较感兴趣是,国家和民族的自身宗教,以及国民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是成为制约他们接受什么主义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会往哪个方向走,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谓美国式的普世性现代化道路,也同样很难成为中国式的。世界之所以灿烂,其魅力在于可以看见各地的风景不一样,艺术不一样,甚至人的灵魂、文化也差异很大。古巴这块土地曾经经历了四个世纪的西班牙殖民统治,西班牙人的文化传统同样帮他们改造且奠定了本地的文化精髓。

 

虽然之后的拉美受到了各种主义的影响,但只是改变了一些政治层面的东西,灵魂层面改变了多少,至少在我看来并没变多少。从这点来看,预测古巴的未来,恐怕不一定会走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古巴还会坚持他们自身的东西,因为古巴人并不想作出太多的改变,也不需要国家为他们做什么。对于我们来说,住房、教育、医疗是三座大山,可古巴人压根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情,毕竟国家也不可能花费半个月的日常生活资金,去改善这些,但是在未来,古巴会作出改变。这和他们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我想恐怕是有关系的。


 

从这点而言,涉及到我们前面提的第三个问题,是否进入后革命时代。这两天我最大的感受,他们的革命,并没有形成一个我们称为刚性的意识形态。而且他们也处于刚刚转型的改革时期,我明显感觉到,差异太大了,古巴近几年在旅游方面投资很大,但是他们的革命博物馆实在是太简陋了。象征革命的格拉玛号,竟然在一个覆满灰尘的玻璃罩中,本想好好拍几张照片,却不得不打消念头,实在扫兴。常理来说神圣的革命文物是必须每天要勤维护的,可我们下榻的凯宾斯基宾馆,我在房间备课,倒是有人吊在那里擦玻璃窗,这个明亮程度,起码每隔一礼拜擦洗一次。而博物馆内的文物,至少一个月以上没有打扫过了。所以他们的意识形态不是刚性的,看起来比较软性。至于原因何在,其中更多的是另一些因素在起作用。这是古巴灵活的地方,它不那么原教,甚至它在历史上,即使在革命年代也没有这么深入灵魂似的,虽然有很多运动,和苏联、中国还是不一样的。

 

那么从这里来说,我们来古巴的这个时期,正好是后革命时代的开始,也是古巴这个国家转型的起步时期,显然他们的这些革命遗产,恐怕确实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意义有关。虽然整个国家在转型,可我看来,这个国家也许不会像中国走的如此彻底的世俗化,反而会出现古巴特有的一条转型之路,我们拭目以待。

 

................................................

 

金雁:刚才许纪霖老师也讲了,古巴有它投机的一面,苏联也有其投机的一面,这都是国际政治决定的,苏联针对这些卫星国,主要是根据国际上的局面来决定对其政策的。刚才许纪霖老师说到古巴有很大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其实并不奇怪,波兰就是一个完全的天主教国家。



金雁、秦晖教授


秦晖:这里我要纠正一下,波兰共产党是一直允许天主教存在的,但古巴不是这样,在1965年后,曾经采取过非常严厉的抵制天主教措施。我们现在看到古巴对天主教的宽容,那是九零年以后发展的。

 

金雁:波兰因为在二战的时候,被苏联第四次瓜分,9月3号希特勒发起的闪电战,9月7号苏联夹击波兰,使得波兰在二战后,整个领土西移,所以波兰的反苏情绪是很强烈的。如果苏联在很多方面对波兰不作出让步,很难想象波兰还会继续呆在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波兰全国范围投票,决定是否转型社会主义,结果只有7%的人投票赞成,这一点上,苏联心知肚明。另外历史上苏联多次准备出兵镇压波兰,可波兰总统阿莫尔塔说过,无论你是红色还是白色,无论是否是社会主义一家人,只要你踏入我们的边境,你就是入侵者。所以1920年的波苏战争,苏联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经过这些,在二战后,波兰人觉得,这不过只是换了一个侵略者,我们在昨天也聊过,我在波兰第一次参加亡灵节的经历,很强烈的感觉是:二战刚刚结束。每一家都在点长明灯,与我们影视剧中描写抗日战争的风格完全不同,波兰的纪念,截然是悲剧色彩。并且在卡廷墓前,基本是咿呀学语的孩子在点长明灯,从这整个民族给人的沉重感中不难看出,如果苏联不对其网开一面的话,根本没法统治这个国家,所以80%的波兰人,即是统一工人党的党员,也是天主教徒,而且波兰部队中有随军牧师,甚至有中将级别的大主教,这是在共产党国家里很少有的。波兰对苏联的投机在于什么呢?在于国家层面的临时政策,其实对于波兰高层来说,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并不代表坚决的执行苏联的社会主义政策。东欧这些国家和古巴相比,卫星国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东欧国家,面对苏联的社会主义输入,显得很无奈。苏联打算把这些国家统统纳入到其计划经济的范畴中,搞一体化。但对于古巴来说,并没有这些,苏联不指望能够从古巴获得什么,糖是个例外,因为除了糖,古巴没有其他东西,从这个方面来说,古巴更多的是从战略地位与经济利益互换的角度考虑的。

 

在东欧国家来说,工作是比较饱和的,不像拉丁美洲国家,没有支柱性的产业,大家工作一天歇一天,这在东欧国家是看不到的。和新教的德国相比,东欧国家确实比较懒散,当时有个例子,马克思·韦伯在波德边界的一个农场,他需要农场主提高效率,决定给工人的工资提高一倍,同时也指望工人的工作时间能够相应提高一倍。这个做法对于日耳曼人来说,是行得通的,可对于波兰人,则完全没有效果,波兰人虽然拿到双倍工资,但工作时间却减少了一倍,他们就觉得,我要太多的钱没用,我要更多的休闲。后来巨变转型的时候,波兰议会开会,我也参加了旁听,会上讨论是否要学习日本,有人便反对,说日本是经济动物,我们不能那样,应该学习南欧人,因为南欧人比较懒散,所以一直以来,休闲最大化,是他们转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

 

另外东欧是个思想家的摇篮,虽然都是小国,但却是理论先行的国家,是产生哲学家的国家。这一点上我觉得和拉美的浪漫主义也不太一样,最大的差别在于对苏联的态度,刚才许纪霖老师提到格拉玛号上那么厚的尘土,可以看出,古巴人对这些苏联遗物的态度是什么呢?是用民族主义的态度选择社会主义遗物,对我有利的留下。


................................................

 

秦晖:刚才许纪霖老师讲的殖民特色,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西班牙的殖民,它并没有特别的强制性政策,相反西班牙人与当地土著文化进行了融合,接受了当地的米达制和种性制。但是西班牙的观念强制是很厉害的,在所有的殖民国家中,西班牙是强制传教最典型的国家。

 

西班牙向美洲扩张的时期,正好是西班牙天主教最原教旨主义的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双王时期,宗教审判所权势极大。因此西班牙在美洲强制传播天主教,比英国人搞得更厉害,毕竟英国在印度绝对不会去强制传教,印度教在当时并没有受什么损害,甚至包括穆斯林也允许存在,但是西班牙却在美洲大陆彻底清除了其他宗教。

 

第二个特征就是在殖民地实行中央集权,从马德里派总督进行直接统治。其实西班牙殖民地产生的矛盾并不是源于土著人,因为土著人本来就是习惯于专制的,比如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原来美洲大陆本土的帝国均残暴异常,所以土著人并不觉得西班牙人更加残暴。归根结底西班牙殖民者得罪的是同样是白人的克里奥尔人。



在同西班牙对立的这些国家中,英国如同许纪霖老师讲的那般,善于分割权力,然后把一些传统权力进行约束后,仍然交还给原来的管理人群,直白的说,英国很善于保留殖民地原来的那套统治体系。

 

另外就像许纪霖老师举出的例子:在新界保留家族。实际上我觉得不是保留家族,其实是家族统治家族,家族社会在英国统治下比大清时代还要发达。因为大清还是中央集权的,大清是要干预家族的。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反而比大清还要开明。当然前提是英国人主张的那一套基本自由还存在。好比在新界,你要求用英国人的法律也可以,用大清律也允许。



那么美国和英国就有很大的不同,经过一场国内革命,如果按照李普赛特的说法,他并不认为美国是保守主义的,他认为美国是个典型的意识形态国家,美国的价值观很明确,李普赛特甚至说: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用意识形态定义国民的国家。毕竟美国国民的种族来源千奇百怪,宗教语言等,均不一样。那么以什么标准定义美国人?据按照李普赛特的说法,基于五个认同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平民主义、个人自由、国家不干预等等,它列了五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概念,只要你接受了,就认为你是美国人。

 

所以美国把另一个殖民者赶走了以后,他标榜和前一个殖民者不同的一个方式,就是鼓励当地实行选举制,这和英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印度,英国基本上是保留土皇进行管理。美国就不一样,最典型的是在菲律宾,经过美西战争,美国从西班牙手中接过菲律宾,便鼓励当地人进行选举制,当时的曼努埃尔·路易·奎松,便是在美国人时代通过自治而当选的。美国只是在当地驻军,负责维持一些重大的治安事件罢了。



古巴其实也一样,美国在《普拉特修正案》里又规定美国与古巴为了共同抵制西班牙或者其他外国势力需要,允许进行驻军以及共同防御,也便有了现在的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冷战以前,古巴这块土地一直有外国军队驻扎,开始是西班牙,后来是美国,再后来是苏联,苏联军队冷战以后才撤走,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假设有美国军队,就是美国统治,那么卡斯特罗时代,便可以说是苏联统治了。但是1902年以后,古巴就按照美国人的安排,有了政党政治。虽是如此,可拉丁美洲政治却有着强烈的民粹主义和寡头主义,所以往往民主选举的政府,上台的时候是反独裁的,用铁腕的手段反独裁,久而久之,自己就成了独裁。从1902年到卡斯特罗上台的这四任总统了,基本都是如此。

 

但是到了1933年,古巴就开始出现比较长久的军人政治。主要是两个人,一个马查多,一个巴蒂斯塔。这两个人都是选举上台,但是不愿意下台,逐渐变得很独裁。而且后一个基本都是反对前一个的,但是这两个人在外交、国际关系上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两个人呢老实说,和后来的卡斯特罗一样,所有的独裁者都喜欢搞平等,搞教育普及、扩大公共服务等等,所以我觉得卡斯特罗搞这一套也不是他的独创。

 

但这两人有个不同,马查多是相当反美的,很亲德意,便有人称之为加勒比海的墨索里尼。在1933年,欧洲纳粹上台后,在欧洲政治的影响下,古巴发生了反对马查多的革命,也叫1933年革命,结束了马查多统治,随后巴蒂斯塔上台,巴蒂斯塔的前两届任期是民选上台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当时古巴的共产党是支持巴蒂斯塔的,古共的领导人,还曾经当过巴蒂斯塔政府的高官,可没想到的是,巴蒂斯塔越来越独裁。巴蒂斯塔是古巴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有色人种的总统,他能够当总统,也是和美国的种族观念的影响是有关的。



巴蒂斯塔

 

那么在巴蒂斯塔上台之初,社会还是比较开放的,对于上一任马查多要好得多,但是后来很快他也变得很独裁。他是在多党政治条件下搞独裁,经常搞一些特务政治,搞暗杀,搞言论管制等等。

 

而且由于他是在二战期间执政的,一个政府能不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和他对二战的态度很有关。正巧巴蒂斯塔在二战期间非常支持美国的战争,随之换来了美国对他的拥护,这一点甚至影响了古巴共产党。大家知道当时苏美在二战期间是盟国,之所以共产党支巴蒂斯塔也和这一点有关,因为巴蒂斯塔选择了和盟军站在一条战线上。

 

但是到了1952年,巴蒂斯塔的第三次上台就不是选举的了,是政变上台的。那么他上台以后,又正好碰到美国和苏联出现冷战,于是他就把人民社会党给取缔了。巴蒂斯塔也很有意思,虽然取缔了人民社会党,但是他并没有取缔人民社会党办的报纸,也没有取缔人民社会党附属的群众组织比如工会之类,所以人民社会党在巴蒂斯塔时期,其实是处于半合法状态。他不允许存在一个亲苏联的政党出现,但是这个政党办的工会,乃至报纸都是可以存在的。

 

如此一来,导致了人民社会党对巴蒂斯塔政府的态度和对待726运动是不一样的。726运动其实代表了拉丁美洲社会主义的传统——文学艺术家的社会主义

 

这一点上,我不太同意刚才许纪霖老师讲的话,许老师说这种社会主义不认真,其实社会主义是可以很认真的,但这个认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学家的认真方式,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冲动,有一种强烈的道德冲动,因为这个社会不公平,就一定要用很浪漫的办法去硬改。这是一种很执着的方式,其实我觉得从何塞·马蒂,包括李维拉,所有拉丁美洲的共产主义几乎都是这样。

 

但是欧洲的共产主义不一样,欧洲的共产主义像马克思这些人,他们都是经济学家、哲学家,他们所谓的执着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执着。认为他们搞的这套东西不是基于道德,而是基于所谓的逻辑必然性,他们认为这个社会如果不以人民意志为转移的话,最终肯定要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而且向这个方向发展中,还有一些过渡阶段,其中就有资本主义阶段,所以你会发现有些共产党很奇怪,他其实非常支持资本主义。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不发达国家,包括像拉丁美洲国家,必须有一个资本主义阶段。通过俄罗斯经验我们知道,俄罗斯最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孟什维克,孟什维克是非常主张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人民社会党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其实我后来提到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拉丁美洲的共产党往往都搞不成革命,搞成革命的往往都是那些文学青年,类似于查韦斯、卡斯特罗这一类人和何塞·马蒂这一类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拉丁美洲的共产党,接受的都是历史唯物主义,他们相信在不发达状态,在无产阶级很少的状态下,在一个农民国家,如果不发展资本主义,是搞不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所以第一步目标是在民主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出现强大的工人阶级,搞工会,所以他们对武装斗争其实并不积极,并且人民社会党对那很浪漫的做法是很反对的。


 

726运动进攻蒙卡达兵营之后,人民社会党的党报批判道:这是资产阶级的冒险行为。。。。。。后来造成一个现象,因为人民社会党是苏联支持的,所以卡斯特罗后来在这三党结合成新的古共以后,看在苏联的面子上,对这些人还是做了一些安排的。这些人的权利当然都没有了,基本上只是挂个虚职,部分人的下场也挺可悲的。

 

回过头来,很有意思的是古巴在1990年到1992年期间曾经发生过类似东欧剧变的状况。甚至在当时恢复了民主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古共布哈斯洛卡的儿子小罗卡,他是古巴民主派的代表,但遗憾的是,最终被镇压下去了。

 

古巴的改革开放比较曲折,东欧剧变对其的冲击其实挺大的。1990年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以及后来的叶利钦时代,古巴也试图出现这样一种状态,后来其实是被压下去了。我们再回到社会主义,这种理性的社会主义和浪漫的社会主义的确是有很大的不同。包括管国有企业的方式都很不同,之所以苏联的国有企业办的还比较好,但是古巴的国有企业,搞得很不好。

 

相比之下苏联、东德的国有企业,虽同样是国有企业,管理方式却大不相同,他们很强调理性主义,经济核算等等。

 

就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影响方面而言,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我觉得就是几点,西班牙在16世纪进行殖民征服的时代,它就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军事专制制度。所以他的那套东西和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的专制传统结合起来以后,对后来这些拉美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于天主教有什么样的影响,这里就要涉及到宗教改革,我是不太同意马克思·韦伯文化决定论的说法,说新教和天主教截然不一样,新教就可以搞出资本主义,天主教就搞不出来。



我觉得实事求是讲,世界上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宪政,的确是在英国搞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同意许纪霖老师的观点,一件事情出现,要问一个为什么,如果这么问,那当然是和宗教有关,可是我们谈到英国新教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英国虽然是个新教国家,但是英国也是新教国家中最不新的一个国家。大家知道英国其实除了不承认罗马教皇以外,其他教义和天主教并没什么区别,而英国真正的新教徒,其实都是处于和国家严重对立的状态。包括他们跑到美国都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说美国的这一套和新教有关,那到还是更直接一点,要说英国和新教伦理有多大的关系,还真的不好说,包括路德派和加尔文派留在英国传教的那些人,后来都是被亨利八世给烧死的,大家知道英语中有一句话叫做史密斯菲尔德之火,指的就是烧死异教徒。

 

我觉得反观德语世界,正好相反,普鲁士和法西斯都是产生于新教国家,大家知道德语地区北部是新教,南部都是天主教,包括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包括巴伐利亚都是天主教,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价值观看,从普鲁士到纳粹,新教的德国其实走的是邪路。反而天主教德国走的还是比较符合我们理想的道路。种族冲突也没那么厉害,奥匈帝国如果不是被一战搞垮,应该是可以开创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

 

任何一个文化,任何一个宗教内部,多元化都很厉害。如果硬要抽象出一个最基本的不同,我觉得很难,如果真的要讲不同,其实主要是组织形式的不同,比如天主教承认罗马教皇,而新教不承认,至于说新教更极端,还是天主教更极端,可以说两个教派中都有极端思想,而且两个教派都有我们现在称之为自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种取向。那么你说社会主义到底和天主教有有关,还是和新教有关?真的很难说清楚。换句话说,以马克思为例,显然他身上如果除了犹太教以外,和新教的关系的应该更大一点,而且我们知道马克思欣赏的社会主义地区都是新教徒。当然天主教徒中也有社会主义的先驱,大家知道当时路德、加尔文搞的宗教改革,原本就是以共产主义的方式操作的,很多新教社团都是公有制,包括后来的那个美国摩门教也一样。所以你说新教和天主教哪一个更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我觉得这个事情也不太好说。但是我相信一点,我也不相信有什么不同道路,但是我相信普世价值。老实说,不管是什么人都是需要自由的,我觉得这一点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连动物我觉得都是这样,比如说动物中的差别,当然要比人的差异性要大得多,老虎从来都是独居,我们可以说老虎是个人主义者,它和配偶只是在发情期才待在一块,从没有听过老虎群的说法。

 

但是蚂蚁、蜜蜂都是社会生物,他绝对不会独立行动。可如果广义的讲,连蚂蚁和蜜蜂它也是要自由的。什么叫做要自由?就是蚂蚁是认同群体的,但是它也只是认同它愿意认同的,不能说因为蚂蚁是集体主义者,所以我把这个蚂蚁放到另外一个蚂蚁窝,他还能生活,那根本不可能。所以从这一点角度来讲,自由是任何人,包括动物都需要的。不管你是个人主义者还是集体主义者,我是集体主义者,我也只能认同我愿意认同的这个集体。



当然人除了自由以外,还要需要别的,比如说安全,需要被保护。这一点上,我觉得西方人一点都不比中国人差,说西方人爱冒险爱竞争,中国人就好像是需要有个大家长管着。其实西方人不需要安全吗?西方人不需要社会保障吗?否则他们怎么会有福利国家这一说法出现呢?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欧洲远比古巴发达得多。这并不是古巴文化所决定的。

 

如果讲选择社会主义的理由,就是人需要保护的本能。我们在自由竞争的社会,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希望有一个保障,哪怕是运动员,职业的竞争者,也总有退役的时候,最终同样会产生一种依靠,需要被保护,这是自由竞争所不能给与的,毕竟有竞争,就有淘汰。

 

那么在自由和安全感等本能需求中,不同时期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并不赞同能够有一个世界大同的制度。比如欧洲的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均出现于中世纪领主制的背景下。那么这里所说的自由是反对领主的统治,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性。

 

如果讨论艺术的话,一个是哥斯达黎加,另外一个是智利,两个国家都是很有意思的范例。



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特


比如说智利,皮诺切特用专制的手段消灭了社会主义者,进行了经济自由化。在这一点上,智利的左派非常之优秀,虽然后来的皮诺切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很独裁。但我觉得伟大的不是皮诺切特,而是智利社会党,是巴切莱特这些人,他们在90年代初的民主化潮流中结束了皮诺切特的统治。并且开始实行转型正义、平反。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原执政者大规模的报复,更可贵的是,并没有把皮诺切特的经济开放政策废除,所以智利直至今日,仍然是拉丁美洲在经济上最自由的地方。且更有意思的是,智利的左派执政也是最稳定的。



卡斯特罗在国际上经历过一个探索过程,我们可以说卡斯特罗早期比较亲美。大家知道拉美在反西班牙时期出现了何塞·马蒂这样的民族英雄,在当时,可以说只要是反对西班牙的殖民,均得到美国的支持,并且何塞·马蒂在美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除此之外,大家知道,苏联在古巴支持的人民社会党,与卡斯特罗矛盾很大,并且卡斯特罗不是共产党,在早期并没有打算投靠苏联。

 

另外,巴蒂斯塔如果是美国的傀儡,假如美国出兵帮助巴蒂斯塔政权,那么仅仅凭借卡斯特罗的游击队,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当时的古巴,反对巴蒂斯塔的势力众多,是这些势力混合在一起,推翻了政权。古巴人民社会党在革命战争中,立场并不明确,后来当选总统的多尔蒂克斯算是比较支持卡斯特罗,在卡斯特罗游击战期间,人民社会党也派人前往马埃斯特拉山与卡斯特罗会面。但是直至1959年,革命军打进哈瓦那,人民社会党还是没有公开表明对革命的态度。

 

有意思的是,美国对巴蒂斯塔的态度,有点类似当年对蒋介石的态度,美国人觉得巴蒂斯塔政府腐败不堪,但是他们也不见得就喜欢卡斯特罗。所以美国选择了隔岸观火的态度,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卡斯特罗在古巴革命胜利后,第一个访问的国家,便选择了美国。那时的卡斯特罗,并没有反美的倾向,对他来说,革命的目的只是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政府,当然也包括其接受了一些浪漫的左派理想,但是反美是压根没有的。


 

随着卡斯特罗访美碰了壁,“猪湾事件”的爆发,才使得卡斯特罗逐渐倾向了苏联。值得一说的是,“猪湾事件”并不是美国雇佣军参与的军事行动,也不是所谓的美国入侵古巴,按照记载,当美国与古巴关系紧张后,一大批流亡美国的卡斯特罗反对派,打算趁机反攻古巴,推翻卡斯特罗的政府。说的简单一点,比如是国民党反攻大陆。当然,站在美国的国家利益上看,美国是希望借此机会把卡斯特罗赶下台的,所以中央情报局参与了此事,但是古巴反对派要求美国出兵援助,甚至直接参战。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并没有同意。所以中央情报局仅仅提供资金帮助反对派收集船只,提供相应的武器,在没有任何海空军的掩护下,发起了猪湾登陆。其结果可想而知,反对派武装被海空军俱全的古巴革命军迅速消灭,毕竟实力太过悬殊,民兵与正规军正面交手,胜算可想而知。虽然说美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干预古巴内政,但均为出兵。

 

这一次的猪湾事件,在卡斯特罗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使其最终选择投靠苏联。于是在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古巴甚至不惜为了苏联而卷入核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究其原因,拉丁美洲的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狂热,有时候头脑一热,爆发核战也在所不辞,真是有点赤面张飞的味道。

 

到了1965年,经过各种整合,新古巴共产党成立,古苏关系彻底落定。但是到了1961年至1965年期间,古巴与苏联之间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其中之一是苏联人不太喜欢格瓦拉,有意思的是,还不是因为不喜欢卡斯特罗;再加上赫鲁晓夫在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处置,大大的折损了卡斯特罗的面子,导致古苏关系产生了第一个裂痕。

 

恰巧此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逐渐趋于冰点,只要是反对苏联的,中国便拥护,所以在中古关系密切时期,诞生了很多歌颂古巴革命的歌曲与美术作品,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在卡斯特罗这碰了一鼻子灰,卡斯特罗在权衡利弊后,觉得依靠苏联才是他唯一的出路。随后,中古关系逐渐冷淡。

 

当时的苏联,对中国批判的非常厉害, 指责中国比世界任何国家都要投机,以台湾问题为例,指责中国说:在我们苏联与美国叫板的时候,你们强烈要求解决台湾问题,结果美国一来,中国同志便非常正确的在台湾海峡采取了现实主义,但是却挑唆我们苏联去冒险。后来这也成了1963年中苏论战时期,卡斯特罗谴责中国是托洛茨基份子的一个重要依据。



从1965年开始,苏联选择了古巴,古巴也选择了苏联。在对待原人民社会党人的问题上,苏联同意在不进行肉体消灭的条件下,放弃这批人。这个问题上,卡斯特罗也完全接受。后来古巴的多次对外用兵,都是在苏联安排的。当时的中国在反苏时期,谴责两个地区小霸,一个是越南,另一个便是古巴。不过实事求是的看,越南和古巴是不同的,越南对老挝、柬埔寨用兵,在我们看来是霸权主义,是苏联的走狗。其实不然,越南控制这两国,主要还是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但古巴并非如此,古巴的多次战争,并非站在实际利益角度,更多的还是为了苏联,在屡次参与的战争中,或提供直接军事援助,或提供军事顾问。但这些古巴支持的各国武装政权,最终几乎都垮台了,最典型的就是南也门。但有一个国家是特例,安哥拉取得了胜利,安哥拉独立后,立即发生了内战,古巴便在苏联的支持下,直接派兵参与,经过反复拉锯,甚至牵涉了多个非洲国家,但最后古巴取得了胜利,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这场战争,对古巴的影响极其深远,用铁与血换取了苏联对其经济的有力支持。


在这一时期,卡斯特罗主张进行工业化改革,办了很多工厂,但这些工厂毫无生存能力,都是靠着苏联的支持,才得以勉强维持,到了九十年代基本上都倒闭了。



但是在这一时期,古巴确实没有追求其国际利益,毕竟它的势力范围不在这块区域,但是1990年以后,古巴出现了一度自由化,这一点我们已经说了很多,这里不做过多的重复。

 

刚才提到的波多黎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大家看古巴的国旗,三角形加个白星,如果把颜色整个颠倒,就成了波多黎各国旗,包括加泰罗尼亚的旗帜,也是如此,而且加泰罗尼亚的旗,有时候和古巴的国旗完全一致,红白条纹和蓝白条纹时有不同。有一次我们去巴塞罗那,发现到处挂的都是古巴国旗,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加泰罗尼亚的旗帜,至今我都没搞明白,为什么多个西班牙殖民地的旗帜,都这么相似。

 

虽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但我觉得相比古巴,其他国家远没有这么古巴这么明显。当年哥伦布来到美洲,虽然不是直接登上古巴的土地,但卡特林岛离古巴也很近了。同时古巴也是西班牙人最早踏足,最晚离开的土地,古巴的学者也证实,西班牙从根本上,把古巴作为西班牙国土的一部分进行经营的,并非当做殖民地看待,由于在古巴的经营非常用心,所以使得古巴和阿根廷在西班牙殖民末期,发展程度甚至超过了西班牙本土。

 

之后,美国和墨西哥相继独立,美国势力进入拉丁美洲,在墨西哥北部区域,既有英语移民,也有西班牙语移民。在德克萨斯发生的美墨战争,战争的前期也可以称为德克萨斯独立战争,因为战争起因源于当地的英语移民,另外根据材料描述,当时德克萨斯的西班牙语移民支持英语移民,想以此摆脱墨西哥的统治,再后来双方国家出兵,就成了我们知道的美墨战争。也就是这一场战争,美国彻底终结了西班牙殖民帝国,从而接管了原西班牙的几个殖民地。



美国接管后采取的政策是一致的,外交和军事上必须受到美国控制,但内部治理方面,举行选举,进行自治。美国区别于英国,不搞土皇制。古巴在美西战争后,被美国军事占领了两年,两年后古巴人在美国允许下,进行了独立,成立古巴共和国。波多黎各却相反,他们要求美国人继续管理下去,所以波多黎各便成了美国的一个管理区域,再后来,波多黎各内部形成两个党派,一边要求独立,另一边要求划归美国,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其中要求划归美国的这一党派势力较大,直至今天,波多黎各人仍然想加入美国,希望能够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可有意思的是,美国却越来越不想要这个国家加入美国。所以我觉得波多黎各未来独立的可能性很小,会保持现状,不会成为美国的一个州,但也不会选择独立。现在的波多黎各人拿的是美国护照,但无法参加美国选举,这就是他们的现状。

 

现在有一种说法,原西班牙殖民地这些国家,经过了西班牙强制推行的天主教,后来被美国统治了相当长的时间,新教对这些国家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尤其是菲律宾,在菲律宾没有人说西班牙语,当地人除了说本地语外就是说英语,虽说美国人很讲究宗教自由,但可以看出,也是很世俗化的,包括波多黎各也是一样。

 

…………………………………………

 

许纪霖:秦晖老师说到波多黎各,我想起一个段子:有一个国家,经济很不好,怎么办呢?议会经过讨论,得出一个结论,要和美国打一仗,向美国宣战。因为通常被美国打败了,美国就会帮战败国搞经济(类似日本),大家都很兴奋,一致决定宣战。这时突然有个人提出个疑问:万一我们打胜了,怎么办?这当然是个段子,娱乐娱乐罢了。



英、美,法和西班牙殖民地风格完全不一样,给我的感觉是英国提供了一个法制结构,法国输出的是观念,西班牙更多的是留下建筑和艺术。那么为什么法国和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为什么他们的殖民地还是有差异?

 

这里要特别要提一下,法国毕竟到18世纪后有一场启蒙运动,所以法国后来的殖民地也具有这个特性,我们知道法国启蒙,更强调的是理性主义,这个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还不一样,它是一个唯利主义,笛卡尔的唯利主义传统,理念是第一重要的,而且相信启蒙,人替代了上帝,成为一个自我的立法者。

 

所以法国的启蒙一直对人的理性,有一种非常充分的激情,相信只要拥有了这套理性,便可以打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所以它的殖民地,特别是19世纪,充满着一种理性主义的思想,过分的相信只要有这套理性思想,便可以建造一个新世界,所以启蒙它也有它的负面性。


 

在西班牙历史上,没有经历启蒙,特别在拉美这一块,它没有经过一个世俗化的启蒙,所以它更多传承下来的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天主教传统,天主教传统本身比较艺术,比较的直觉,即使这些地区背后的独立运动也好,革命运动也罢,因为没有经历过启蒙,所以更诉诸于意志论和浪漫主义思想。

 

所以我们说西班牙的的殖民文化,呈现出不同的风采。西班牙成功的在这里通过高级文明,通过拉丁语、西班牙语和宗教的力量重构整个拉丁美洲。当然西班牙也是比较幸运的,在整个拉丁美洲土地上,没有出现高级文明,无论是玛雅也好,还是其他文明也罢,基本上都处于非轴心文明的状态。所以这些非轴心文明吃亏在哪呢?一旦比他们更高级的文明进来后,本土文明很容易被同化。在拉丁美洲让西班牙文明捷足先登,很快建立一套政治结构,并且借助它自身的拉丁语文明、西班牙文明、宗教力量,在这些殖民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高级文明形态。

 

美国却不一样,美国还没建国,已经有13个殖民地,所以美国殖民的传统,更强调自治。我解放了你,但是并不想直接统治,而是通过一个民主的方式让其自治,所以美国的新教,在古巴也好,其他殖民地也罢,均没有太大的影响,我觉得和这一点,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这两天看了古巴以后,有一种感慨,如果从改革开放而言,中国差不多领先了古巴40年,现在古巴所谓的改革,除了旅游业的开放外,整个国内的改革差不多也是中国40年前的阶段,所以看到很多现象和我们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感受是相通的。从这而言,我们都可以感觉到,邓小平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他真的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希望。



点击图片了解2019年友朋会:阅读·行走计划


......................................................


《格局》小视频



......................................................


《非正常思维哲学研究课》视频



......................................................


推荐阅读


【连载】许纪霖:古巴革命与卡斯特罗


秦晖:在古巴漫谈古巴


许纪霖:在玛雅,谈玛雅文明比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