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号,带您看异样的风景!侵权或商务合作微信1516540362QQ同号,欢迎结尾处点赞,多谢!
四大百科:《极简人类史》、《极简海洋文明史》、《极简科学史》、《哈佛极简中国史》,点击可了解详情并预定。
【东西相遇】华裔女子用20张图片表达中西差异,非常有才!
华裔设计师刘扬曾经在2007年出版了《东西相遇》一书,引起了巨大
反响。该书用简洁的笔画,用简单明了的图画向读者表现了德中两个
社会的细节,比如两国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人们旅游的方式,双方
的审美观等等。大部分都是人们的日常经历,让德中读者们都能引起
共鸣。
这是一套关于文化对比的作品,共24张图片,红色代表中国,蓝色代表德国。本文选取了其中20张。
人际关系
生活方式
对于守时
关于一个意见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关注由王之团队打造的公众号王之风景线(点击可关注),以及微博“战斗在丛林中”(http://weibo.cn/zdzclz 复制该链接可在浏览器中打开),为您推送精彩资讯和独家看点,期待与您携手共进拥抱自由与梦想!小编微信1036793618与QQ同号。
对待愤怒
对于排队
关于自我
周末街景
关于聚会
外出旅游
餐厅中
美丽标准
一日三餐
面对问题
热门小说汇总 请手动复制下列链接在浏览器中欣赏或收藏: 热门小说精选(一)https://url.cn/5xx16bS 热门小说精选(二)https://url.cn/59Q077E 热门小说精选(三)http://t.cn/Ec8UQpP 热门小说精选(四)http://t.cn/EfyXvTz 阅读更多敏感或被屏蔽的文章,请关注微博 http://weibo.cn/zdzclz
|
沐浴时间
老年人生活
领导
交通工具
对待阳光
对待孩子
东西方思维差异从何而来?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这种差异,闹出许多笑话和误解。一般的说法是,东方人根植于道家和儒家的传统,看问题更注重从整体出发;而西方人因历史上受还原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的熏陶,更倾向于分析型思维。东方人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西方人则提倡独立自主,崇尚个人主义。
整体型VS分析型
多年以来,尼斯贝特等人积累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视觉注意力侧重点的不同影响了东西方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首先,这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分类。东亚人分类时倾向于以事物之间的关系为根据,而美国人倾向于根据事物的共性。比方说,当把一只小鸡、一头奶牛和一捆青草的图片摆在一起,然后问哪两个可归为一类时,大多数美国人选择小鸡和奶牛,理由是它们都是动物,而台湾的孩子却多数把奶牛和青草归为一类,理由是奶牛要吃青草。
东西方人对因果关系的看法也很不一样。美国人更喜欢就事论事,而中国人喜欢挖掘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一项研究比较了英文报纸和中文报纸在报道谋杀事件时采取的不同方式。比方说,前些年一名中国留美学生枪杀了他的导师和数名无辜者的事件。英文报纸花大量篇幅去推测凶手的精神状态,而中文报纸则在凶手和导师的关系上大做文章,并把话题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因素,譬如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等等。
文化背景的差异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逻辑。中国人处理矛盾时喜欢采取折衷的立场,而美国人对与己相左的立场更倾向于采取排斥态度。在一项实验中,给一群美国人和中国人看一张女儿反对母亲的小插图,3/4的美国人认为必定有一方错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4的中国人倾向于认为双方都有对错,希望母女俩能够相互体谅,达成和解。结果,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思维简单化,黑是黑,白是白,做事不留余地;而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喜欢和稀泥,做事没有原则。
历史原因
那么造成这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尼斯贝特认为,历史因素应该是关键。
古代中国那种高强度、大规模的农业涉及农民和帝国各级官僚以及邻里之间的合作。历史上,强加于个人行为之上的强大社会约束一直以来是东亚人民生活的主要特征。这让他们在生活中更注重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在思维方式上留下了痕迹。
而被认为是西方文化源泉的古代希腊文化,则表现完全不同:古代希腊没有像东亚那么大规模的农业,多数职业单干即可,不需要许多人合作,这意味着社会对人的束缚要小得多,精神上也更加独立和自由,因此古希腊人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些特点一直到今天还被保留在西方文化中。
以上就是关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及形成原因的流行看法。听起来蛮有道理的,是不是?倘若如此,那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东方式的还是西方式的就是老天注定的了,因为生在哪里不由我们自己选择。然而最近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说法未免太简单化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恰恰表明,其实所有人都能胜任整体型或者分析型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并非非此即彼
首先,心理学家注意到,思维方式并没有非此即彼那么截然分明,相反,存在一个渐进的过渡。比方说,假如我们把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看成一极,东亚人的思维方式看成另一极,那么西欧人看起来就介于美国人和东亚人之间。
其次,他们还发现,地理或者历史的因素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比如,一个研究小组最近比较了生活在土耳其黑海地区的三个群体:农民、渔民和牧民。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同属一个种族,生活在同一片地区,只是生活方式不同:农民和渔民生活的地方相对固定,他们的职业需要广泛的合作,而牧民流动性较大,生活相对独立。心理学家发现,农民和渔民比起牧民来在思维方式上更倾向于整体型,更喜欢按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按共性进行归类。比如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手套跟手,而不是跟领带归到一起。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东方。日本北海道人历来被看成是“日本的西部牛仔(这个词原本用来指称美国西部地区的牧民)”,那里的人独立性很强,崇尚个人主义,可以肯定,比起其他地方的日本人来,他们更擅长分析型思维。
思维方式可以改变
事实上,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比我们想象的还容易。举个例子,心理学家预先让来自东亚的志愿者单单想象一下独自一人打网球的情景,或者默读包含有“独自”、“独立”和“孤独”等词语的句子,结果发现,他们的思维就开始转向西方式的了。
两种思维方式的轻松转换在那些具有不止一种文化背景的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一项实验中,心理学家让一群来自中国香港的学生观看一条鱼游在一群鱼前面的镜头。结果发现,那些事先看过让人联想起美国的东西(比如美国国旗)的人,更可能下判断说前面一条鱼领着后面一群鱼在游动。而那些事先看过来与中国有关的符号(比如说龙)的人,会把同一场景描述成一群鱼在追捕一条叛逃的鱼。显然,不论是美国国旗还是中国的龙,都仅对受试者的心理起到一点暗示作用,但没想到的是,这么一点暗示就能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
由上述这些例子看来,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的,并非源自大脑结构的差异。明白了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我们如果能够取长补短,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就会受益良多。
再谈中美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其根本之伟力就是文化的根源,这也就有了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的伟大。有历史学家认为明朝后就没有汉文化了,这能否被学术界所认可,我看未必。因为被汉文化融合与吸收并蓄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华文化的存在必然有汉文化的延续。
写这个题目是我处在文化融合的麻木时期。一个不算年少的朋友,与我在一阵子不同意见的交换或者说交锋后,她最后说,我们之间看来不是大问题,只是文化的差异。我当即回复: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问题。
是的,想想也对。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其根本之伟力就是文化的根源,这也就有了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的伟大。有历史学家认为明朝后就没有汉文化了,这能否被学术界所认可,我看未必。因为被汉文化融合与吸收并蓄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华文化的存在必然有汉文化的延续。
谈谈中美文化吧!中美友好历史悠久,有人赞赏,有人仇视。赞赏者说,虽然美帝为帝国主义,但终究没有占我土地,也基本在中国本土上没有发动过战争,甚至建立了中国现代的教育、医院等。这有点过,因为笔者是看过八国联军中美国军人在大洋马上趾高气扬行进的照片;有仇视者言,美帝亡我之心不灭,结果人肉搜索后发现,大凡叫嚣越甚者,却非常欣赏美国的也在不少数,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两面人。
朋友所言的文化差异,在中美之间的日常认识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常常诟病美国人大家吃完饭,各自拿出计算机,大略计算一下,结账时刷了五六张卡,美国的跑堂小弟也没有觉得奇怪,君子各吃各的,也没有不要意思,客气一点的,主要发起人付了小费,大家都要感谢一下,如果不客气,小费记在单子里面,各自平价承担,也是习惯。约30年前第一次与美国朋友Go Dutch ,自己好不忍心地将一个月的津贴30美金就这样Dutch 掉了。以后有美国人请我吃饭,我要问清楚后才会去的,否则心里酸楚。
这些年中国的物价和收入都在看齐国际,请个老外吃饭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值得吗?美国人的海外反腐败法对于吃的方面的费用还是宽松的,大凡中国有面子吃国际大公司、大代表团的宴会一般价格也不菲,而个别美国朋友也是眼界不高,个人宴请其实也是平常的,只是对比美国人在请客上的斤斤计较,中国人却是大方有余。我是深谙其道,有时候我的助手为了显示热情,大大超过预算和标准接待外国人,不但没有受到我的表扬,也有可能取消他或她今后买单的机会。对比外国客人,我们真是考虑太周到了,所有来美国的朋友,不管是华裔还是老美本人通吃了中国人之后,还要批评中国人的浪费,何必呢?文化差异,热情过分了还是不领情的!
其实,中国年轻人只要在美国读书、工作生活久了,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美国化。美国人礼尚往来,他们必然回报你的中国的慷慨,也会降低不少回请你一下,算是礼数了。在美国的华人们(不能区别华人美国人或绿卡族)却大多数连礼数也不讲究的。如果到我上海中心的律师楼,我们有咖啡和茶水伺候,这些从中国读书出来的所谓进入主流社会的律师朋友却比美国人还要美国人,连个茶水还要自己讨来喝的。
我的一个学生在他不错的接待室内会面我三次,第一次还念师生情吃了顿饭,第二次有主动的咖啡喝,第三次连水都不上了,走到电梯送的主动性也很欠缺。想当年我们为了他们的工作到处推荐,不惜放下身段求人,这些过去的事情,大多被这些年轻的美国华人们忘得可以。中美文化不仅有差异,而且可以转化。
转化表现在生活礼节方面,使得现在美国六十岁开外的中国人真的不习惯,语言是一个问题,关键是文化的差异性更无法融合,甚至格格不入。我真的是佩服那些嫁了老外的姑娘们,是如何处理他们家的老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大凡有钱的老人们会独居,但很少能够看到如此值得骄傲的平衡文化差异,调侃的故事不少,但是只能算是笑话。
美国人喜欢表达自己,在不少的集会上只要请老外讲话,没有一个会推辞的,像是天生的演说家,但是仔细一听,非常空洞。中国人有思想的早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通常当面推辞,事后诋毁别人的居多。中国人喜欢分别个别讲事情,这也许不是中国人的问题,亚洲人大概都有这个传统,不喜欢将事情放在台面上讲,日本人为甚,表面客气,实际上私心很重。
这方面我倒是非常看重美国人的习惯,比较透明,在背后没有太多的猜忌、揣摩。以前我们对领会领导意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里却很少顾及。虽然天下都有公司政治之类的事情,但是不需要活得那么的累,工作之外,各管各的,不需要顾及许多,除非你想讨得特别的喜欢或者有更高的追求和企望,否则不必如此费心。难怪中国人说美国人的头是方的,也就是他们的思维习惯比较是线性的,而中国人的头是圆的,脑袋中总有弯弯曲曲的思维线。如此一来,对于那些学生们的不敬和礼仪不周,就能够原谅和不计较了。
但是不,有些文化差异者表现得非常从容,无法用我们有限的思维去适应。笔者也与一些经常来往中美的朋友相处,发现他们有反思维和反交叉文化的能力,如果在中国占别人便宜,他或她会说这是美国的规矩,如果不请人吃饭之类的,还是情缘可原,但是偏偏是老吃别人的,常被人形容为“噌客”的人。迎合你一起花费你的钱,自己却是非常抠门的。这些人喜欢与中国的有钱人打交道,也希望说自己在美国如何如何的,认识怎样怎样的人物,参加过什么什么伟大的世面,见证过哪次哪次的历史事件,总之联合国、大使和领袖,国内的部长、省长和市长都是与他们有特别的姻亲关系似的,如主动给你看照片、显摆与名人的关系等等,什么的,仔细一想,与美国总统照相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
记得特朗普在竞选时,化百把块美元与他开会、听他胡说一通,老调重弹也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现在由于反恐的原因,不太能近身这些人物,但是历史上的照片也没有特别的价值。我认识一位美国的珠宝商,他以送这些政治人物家属的东西吸引不少的“第一夫人”们光顾他的店面,虽然有不少的照片支撑他的特殊时刻和特殊的存在,但是生意还是停留在低档的社会阶层,总在向往着明天会更好。我有个留学生朋友为节省旅馆费,住我家,但是回到纽约数月邂逅相遇,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比陌生人还冷淡的眼神使得我不寒而栗呀。
所以说,中美文化差异不大可能融合得好,即使真的融合了,也不一定是件好事情。美国化是好事吗?通常评价美国化就是简单化,可以看美国的快餐;利益化就是利己主义盛行,在中产阶级中表现得特别充分,现在美国的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的主流也是他们。特朗普就是代表这种典型的势力。美国是个宗教国家,约400多年前从欧洲来美国的Pilgrim(最早的美国移民)虽然带来了宗教的理想,世代的继承,但是利己主义者还真是大行其道,有盛于真善美的追求者,使得平等自由博爱只是自己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人普遍的践行。
听说,我没有读到,在欧洲有的城市已经明文立法禁止中国人同居一个区域的法律,在所谓的自由国家有这样的立法,表现出了何种的社会文明取向呢?各个民族之间是平等,民族的文化是需要交融的,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交流、融合和文明的相处进行弥合其中的不利的,否则只会加重主体文化的历史包袱,而真正要达到国际主义的境界,首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成为国际化的,这种差异才会减少,真正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体现共同文化的成长价值和伟大。
纪念《一九八四》出版七十年 !再见,乌托邦!
历史回顾:波兰团结工会的故事
贪官有多少房子?不动产登记已经全国联网了!
老北京的纪录片:岁月不仅留声
白桦经典回顾:因忠言获罪,摧毁了国人心中的诚信
YouTube播放量超1个亿施瓦辛格演讲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将造就权利的傲慢和恶魔的横行!
在日本,一半妻子出过轨,还有三分之一想杀老公
纪录片:大师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