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华主编:《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出版(附前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0-8页数:301定价:112.00元装帧:平装系列: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丛书ISBN:9787030638229
作者简介
常建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明清史。独著《宗族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岁时节日里的中国》《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乾隆事典》《清史十二讲》《观念、史料与视野》《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等;主编《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等;合撰《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等;辑有《乾隆帝起居注巡幸盘山史料》;发表论文、综述、书评、随笔等约300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次从日常生活角度对古往今来中国生活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学术总结,经过编者新思维与新框架的组织与评论,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相关研究的新貌。中国日常生活并非一成不变,学者的研究显示出多样性;日常生活型塑社会结构,特别是对于地方社会影响甚巨;中国日常生活经历了现代化的过程,晚清以来的日常生活亦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本书所选论文作者均是对于生活史具有多年思考的学者,论述翔实可靠,评论颇见功力。本书既是以往中国日常生活史的总结,也是迈向新学术研究的起点。不仅有益于历史学,对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学、哲学等其他学科也不无参考价值。
目次
前言先秦社会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朱彦民 / 1秦汉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历程与展望 闫爱民 梁轩 / 42魏晋南北朝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夏炎 / 62隋唐五代日常生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王力平 / 95辽宋西夏金元日常生活史研究概述 王善军 / 130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常建华 / 161清代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 余新忠 郝晓丽 / 189晚清日常生活研究 侯杰 常春波 / 211民国日常生活史研究 李金铮 / 245现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思 / 274
前言
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与生活史紧密结合,引人注目。冯尔康在呼吁开展社会研究的论文中提出:“中国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的运动体系”,它“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揭示它本身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将“群体生活”“生活方式”置于社会史研究的中心位置。此后冯尔康在教科书中对这一阐述有所修正,强调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识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变化及其观念,产生变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因素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历史学的一门专门史,并将研究置于整体史范围之内,以促进历史学全面系统地说明进程,以及可能了解的历史规律;它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有着交叉的研究内容,具有多学科研究的性质及方法”。这一定义将社会结构和日常社会生活并置于社会史的主要内容,突出了社会生活的“日常”属性,同时将社会史置于总体历史范畴之内进行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
按照冯尔康的认识,我们尝试进行过社会生活的探索。冯尔康先生与我合著了《清人社会生活》一书例,我在社会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实践中,深切感到在社会生活史已有一定研究的基础上,应当转化为日常生活史的研究。我还注意到,学界的同行如黄正建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社会生活史是以人的生活为核心连接社会各部分的历史,生活史研究的最大价值应当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生活史立足于民众的日常活动,镶嵌于社会组织、物质生活、岁时节日、生命周期、聚落形态中。注意社会分层,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也必不可少。生活史的研究带来视角与方法的变化,可以从习以为常发现历史;从日常生活来看国家,挑战传统史料认识;从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考察民族关系,进行不同文明比较,阐述社会变迁。日常生活应当成为文化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尽管在这方面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应更加明确与自觉地把日常生活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刘新成教授也指出,日常生活史属于新兴的史学领域,倡导开展研究。
日常生活史在欧美等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特别是作为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日常生活史的出现,从诺贝特·埃利亚斯所著的《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到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私人生活史》,都贯穿着西方历史演进“道德私人化”的基本思想。如今的日常生活史已与物质文化史、社会性别史、科技史、医疗史、身体史、艺术史相融合,研究采用多种视角,成为跨学科的学问。欧美日常生活史学家尖锐批评社会科学史学“见物不见人”的特点,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面对海外日常生活史研究产生的一批优秀学术成果,晚起的中国日常生活史应当将中外日常生活史的比较研究作为自觉的行为。表面来看,似乎是西方公私分立,中国公私相混。中国历史上公与私的生活及二者的关系与西方究竟有何不同,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日常生活史新的理解,我尝试将以往海内外研究中国日常生活史的经典性作品介绍给读者。我所编的《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一书,将收录论文依内容分为五编,即生育与生命周期、日常交往、消费与逸乐、性别与生活、城乡日常生活。尽可能地反映出日常生活的基本问题,既有人的生产与生命历程、社会交往、物质消费,也涵盖日常生活的空间场所。这其中还兼顾了民间信仰与思想观念的内容,以及论文的研究时段及不同阶层与社会身份的生活。
事实上,尽管中国的生活史研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零星出现,但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近些年日常生活史研究转向兴盛,有关研究成果恰如雨后春笋。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近年来热心于日常生活史研究,我们依据学术规范,清理以往有关生活史的学术成果加以总结,这既是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也将工作的成果贡献给学术界,便于交流、讨论,以推进对这一领域的探索。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国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综述,概述了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学术研究中有关生活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之路,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并不限于学术综述,也有对日常生活史理论与方法的讨论,如夏炎教授撰写的第三篇有关魏晋南北朝日常生活史研究的思考,针对这一时期日常生活史资料缺乏、资料简短及传统学术研究模式如何调整等问题,提出了如何在既有话题中发现日常生活、如何具有范式引导意义的精耕细作、如何将片段记忆整合与以“人”为核心的范式建构三个耐人思考的问题,相信对于读者会有启发。再如余新忠教授、郝晓丽博士合撰的第七篇讨论资料相对丰富的清代日常生活史研究,强调在具象而个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突出日常生活史微观史学和重视个人生命史研究的重要性,有助于理解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区分,对于日常生活史有着独到的认识。
本书既有回顾,也有展望。多有作者提出对于未来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建言献策之语,供读者参考。
本书兼有学术史与工具书的性质,愿为读者了解中国日常生活史,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帮助。
我们在文献搜集与评论工作上虽然下了不小功夫,但是难免挂一漏万,学术评述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常建华2019年6月26日
(感谢科学出版社,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