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附跋语)(总34期)

编委会 中古史研究 2021-09-3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1-10
页数:586
定价:7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208103382
作者简介:     

牟发松,湖北江陵人,1954年生。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2003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受聘终身教授。先后兼任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出版专著《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发表汉唐史专题论文60余篇。协助业师唐长孺先生撰述其专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汉译仁井田氏《中国法制史》,主持编辑《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等。

内容简介:     

本书揭示汉唐历史变迁中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有裨于破解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并将国家权力触角有效地延伸至基层。全书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揭示了汉唐间地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发展大势,指出汉唐统一帝国的瓦解与重建,与地方社会势力长期发育成长和演变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

目次绪论一、作为研究对象的“汉唐历史变迁”二、关于“社会与国家”三、主要内容与分编
第一编 汉唐异同论与六朝隋唐论一 汉唐异同论二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三 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附录一 关于封建社会形成和前期变化的探索之作附录二 略论前辈学者对唐长孺先生治学的影响四 《资本论》与前资本论五 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
第二编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与国家六 传统中国的“社会”在哪里附录三 略评日本中世纪研究会的共同体理论七 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八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九 汉代三老:“非吏而得比吏”的地方社会领袖十 从三老到民望十一 唐代“山人”考论
第三编 士族集团的播迁和士风的流变十二 汉唐间的荆州宗氏十三 梁陈之际南人北迁及其影响十四 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附录四 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十五 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十六《后汉书·班固传论》评议十七 说达十八 说风流附录五 标榜风流 远明管乐——略论诸葛亮的名士风范
第四编 汉唐历史发展的区域背景及区域互动十九 《吴地记》考二十 魏晋南北朝的三分天下之局试析二一 王融《上疏请给掳书》考析二二 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二三 陈朝建立之际的合法性诉求及其运作二四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约论二五 汉唐间的中日关系与东亚世界
第五编 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和唐宋变革二六 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二七 南北朝在制度文化上的相互影响略论——以梁武帝、孝文帝的官品改革为中心二八 从南北朝到隋唐二九 唐玄宗朝土地关系的矛盾及其调整略论三十 “唐宋变革说”三题
后论 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跋语跋语

自1977年恢复高考选择历史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忽忽已阅三十五载。回顾本科毕业以来所做的研究工作,大抵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十六国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其二是六朝隋唐长江中游开发史,三是专职协助业师唐长孺教授整理其总结性专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其四便是此书——汉唐历史变迁研究。前三项工作在1992年夏即告大体完成,而此后二十年,教学、指导研究生之外,主要成果便是收入此书的这三十余篇专题论文。兹将各文初刊出处、转载以及对应于本书中的编、章,按发表时间先后条列如次。

《略评日本中国中世纪研究会的共同体理论》,谷川道雄编《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的作用》,(日本)玄文社,1989年。——二编六章附录三

《唐玄宗朝土地关系的矛盾及其调整略论》,《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9期全文转载。——五编二九章

《王融<上疏请给虏书>考析》,《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四编二一章

《著书敢期延岁月 湖山倘许小盘桓——唐长孺教授学术成就及治学方法略述》,《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一编三章(一)

《略谈前辈学者对唐长孺先生治学的影响》,《文史知识》1995年第8期。——一编三章附录二

《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4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四编第二二章

《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6年第5期全文转载。——五编二六章

《<资本论>与“前资本主义论”》,《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编四章

《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三编一四章附录四

《汉唐间的荆州宗氏》《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8年。——三编一二章《《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7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三编一六章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第19卷第6期摘要转载,2002年。——一编二章

《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9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2002年。《德岛大学总合科学部人间社会文化研究》第10卷摘要转载(鹤原浩一等日译),2003年。——一编五章

《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文史》,2003年第1辑,中华书局,2003年。——三编一四章

《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三编一七章

《汉唐异同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日本龙谷大学《东洋史苑》第64号全文译载(中田和宏日译),2005年;日本“论说资料保存会”编《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7号第3分册全文转载,2006年。——一编一章

《梁陈之际南人之北迁及其影响》,《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三编一三章

《汉唐间的中日关系与东亚世界》,《史林》2004年第6期。日本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第33辑摘要转载,2005年。——四编二五章

《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一编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三分之局试析》,《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一四编二○章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五编二八章(三)

《中国古代的社会在哪里》《史林》2006年第1期。——二编六章(一)、(二)《南、北朝在制度文化上的相互影响略论》,《高敏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线装书局,2006年。——五编二七章

《陈朝建立之际的合法性诉求及其运作》,《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3期。——四编二三章

《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文史哲》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文献资料学的新的可能性》全文译载(室山留美子日译),2006年。——二编九章

《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第15号,2006年。日本《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50号第3分册全文转载,2010年。——二编七章

《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五第二八章(一)、(二)《揭示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变化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一编三章附录一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四编二四章

《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以〈崔氏合祔墓志>所见成德镇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三编一五章

《〈吴地记>考》《文史》2008年第1辑,2008年。汤勤福主编《历史文献整理研究与史学方法论(黄山书社2008年)全文转载。——四编一九章

《“唐宋变革说”三题——值此说创立一百周年而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五编三○章

《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三编一八章

《略论诸葛亮的名士风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三编一八章附录六

《唐代“山人”考论》,《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二编一一章(二)、(三)

《天下论——以天下的社会涵义为中心》,《江汉论坛》2011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7期摘要转载。——二编六章(四)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文史哲》2011年第4期。——二编八章

《从三老到民望》,《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二编一○章

《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后论

上列成果很少,而且其中还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敬待读者的指教。尽管如此,本书所结集者,仍是自己目前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今年时值恩师唐长孺教授百年诞辰,我愿以此书作为奉献于先生灵前的一炷心香,寄托弟子的无尽怀念。

书中所收论文的研究、写作,历有年所,其间曾蒙多种学术杂志约稿并惠予刊载,或应邀在海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发表,得到了许多师友的帮助。在学习、工作长达24年之久的武汉大学,除了硕士生期间的指导教授陈仲安先生、黄惠贤先生之外,陈国灿先生、朱雷先生、卢开万先生、鲁才全先生、杨德炳先生等同专业老师,张泽咸先生、高敏先生、王素先生、张弓先生、钟国发先生等同门师长,都曾在学术上给予发松诸多教诲和帮助。后因工作单位改换由楚入吴,又得到华东师范大学领导和历史系同仁的多方关照,书中所收论文大部分撰于上海,正是他们,还有沪上诸多师友的关照,为本书的研究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蒙谷川道雄先生荐介,1993-1994年间,发松第一次有机会留学日本(同志社大学),又承富谷至教授、中村圭尔教授、川本芳昭教授,葭森健介教授、气贺泽保规教授等同行邀请,先后客座于京都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研访于九州大学、德岛大学、明治大学等多所日本学术机关,这些对本书的完成,包括学术讯息的了解,研究资料的收集,都有极大裨助。书稿完成后,复经严耀中、陈明光、孙继民、刘进宝、黄纯艳等教授悉心评审,提出宝贵意见。我谨对上述各位先生,包括未一一列名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谢忱。此书得以问世,我还要特别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许仲毅先生。我自己约定的交稿时间,却又一次次爽约推迟,是许先生的宽容和优雅所释放出的友善压力,使我终于没敢放弃。最后还要感谢刘啸、潘泠、王玉来、周鼎等门下同学在史料核查等方面的辛勤劳动,出版社高水准的文字审校工作,使本书减少了不少讹误。


牟发松,二O一一年四月于沪上

(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中古史研究 · 荐书专栏

荐书 | 孔祥军《出土简牍与中古史研究》(附:顾农/序)(总001期)

荐书 | 范兆飞《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附:韩昇序)(总17期)

荐书 | 陈爽《出土墓志所见中古谱牒研究》(附后记)(总25期)

荐书 | 金发根《中国中古地域观念之转变》(附前言)(总29期)

荐书 | 王小甫《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附前言)(总30期)

荐书 | 陈金华/孙英刚编:《神圣空间:中古宗教中的空间因素》(附前言)(总31期)

荐书 | 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附卷首语)(总24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