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金发根《中国中古地域观念之转变》(附前言)(总29期)

编委会 中古史研究 2021-10-01








出版社:兰台出版社

出版年:2014-4

页数:302

定价:NT$800元

装帧:平装

系列:中国中古史研究丛刊 

ISBN:9789866231742





作者简介





金发根,台湾省立台北建国中学初中毕业(1950)、高中毕业(1953),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文学士(1957)、历史学硏究所文学硕士(1960),香港大学历史学系哲学博士(1988),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65—67),英国剑桥大学Senior I.U.C. Fellow,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1979-1980)。历任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临时助理硏究员(1961—62)、助理硏究员(1962—68)、副硏究员(1968—71)(1971—72留职留薪)、(1972—74留职不留薪),香港大学中文系历史组讲师(1971—95)、亚洲硏究中心硏究员(1981—95)、荣誉硏究员(1995),香港新亚硏究所兼任教授(1994)等。






内容简介





周初的分陕而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东西分划。山东山西(关东、关西)两词的出现是在战国中期。西汉时期之山东山西,是全国的精华所在,前者是经济、工商业、学术、文化的中心,后者是政治、军事的中心。

长江中下游在东汉有快速的发展,主要是王莽末年因北方动乱,有大量的人民南移。三国时期,吴蜀互为犄角,结成与国抗魏,秦岭、淮阳山脉、淮河成为南北之天然分界线,也成南北之政治界线。东汉末年「南」「北」的地域观念开始出现,至此南北二个地域观念遂取代了秦汉时代的山东、山西(关东、关西)。

因为南北二百七十多年长期的分裂与敌对,(311—589A.D.)于是南北的地域观念日益强化。如北魏称南人为「岛夷」,宋人称北魏为「索虏」,南北的经学、文学也互有不同,风俗的差异就更大了。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政治重心的南移成为可能。汉魏是中国地域观念转变的时期,到三国时南北的地域观念已取代从前的山东山西(或关东、关西)。宋时又一次的向南播迁,南方的经济更繁荣。此后中国人南北的地域观念就更强固了。






目次





壹、前言 1贰、绪论 4叁、西汉时期(206 B.C.—8A.D.)之山东山西 45肆、东汉时期(25A.D.—220A.D.)之山东山西 88伍、两汉时期(206B.C.—220A.D.)长江流域的发展 131陆、中国南北地域观念之形成、强化及其取代东西 170柒、结论 191附录 199参考书目 294图表目录秦与列国盟会表 8秦晋争夺河西函殽表 21西汉山东山西图 37先秦方言地理区图 38禹贡所载雍、冀、兖、青、徐、豫六州土壤、赋、田亩表 45汉书地理志所载铁官、铜官、金官分布表 52汉书地理志所载盐官分布表 53汉书地理志所载工官、服官、木官分布表 55史记汉书所载山东郡国灾荒表 60西汉山西人口分布表 61西汉山东人口分布表 62西汉丞相籍贯分布表 63东汉云台功臣籍贯表 95两汉山东人口比较表 99两汉山西人口比较表 101两汉垦田亩数比较表 102秦与巴蜀汉中交往史事表 134两汉巴蜀汉中人口分布表 153两汉荆扬人口分布表 165西汉时期荆扬地区盐、铁、铜、金官分布表 166两汉交州人口分布表 169三国时期南北图 175东汉九卿籍贯分布表 199西汉山东人士任守相刺史表 207西汉山西人士任守相刺史表 219东汉山东人士任守相刺史表 226东汉山西人士任守相刺史表 261西汉巴蜀汉中人士任守相刺史表 273东汉巴蜀汉中人士任守相刺史表 274西汉荆扬二州人士任守相刺史表 282东汉荆扬二州人士任守相刺史表 284





前言





拙著原名「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206B.C.─589A.D)中国地域观念之转变及其对政治之影响」,因其太长而改成今名,惟所论则完全不变。地域观念之转变对政治、社会、经济之影响,尤为拙著措意所在。我作此研究完全是受傅斯年先生夷夏东西说一文的启发。傅先生说:

自东汉以来的中国史,常常分南北,或者是政治的分裂,或者由于北方为外族所统治。但这个现象不能倒安在古代史上。到东汉,长江流域才大发达,到孙吴时,长江流域才有独立的政治组织。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在这一大片大地中,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

后来在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读书时,业师劳贞一先生为孙同勋、陈文石和我三人讲授「汉魏六朝史研究」,论及「山东」、「山西」的问题,使我得到更多的启迪。所以从1957年以来,不管在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哈佛大学、香港大学和剑桥大学做研究或教书时,我都一直留意这个问题。1973年夏天我在法国巴黎第29届国际东方学会议宣读的论文,就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个小节。1977年的秋天,我正式开始作此题的研究。

这真是一个非常深邃的题目,几乎是可以终生事之的。而我对自已所悬的鹄的太高,要求太严,所以进度缓慢。又由于这三十多年来考古的发掘,诸如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西樵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湖熟文化、金沙江遗址……一系列的发现,近年考古学界遂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不是仅仅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地,而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四区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演进而成的。虽然这新颖的说法尚未得到中国历史学界普遍的公认,但对我的研究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开始作此研究时,是以传统的说法,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作基础的。所以这时期地域观念的转变,实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播的问题。这使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非常踌躇。

最后,我终于彻悟,不管长江、珠江、辽河三流域史前有多高的文化,但从中国进入信史时代,黄河流域的中原区域(河、济、淮流域为中心)确实已演进为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并由此而向四周传播。所以上述考古学界新颖的说法并不与我的假设冲突。

其次,自1971年我来香港大学后,始终以教学、指导和鼓励学生读书、研究为首要。所以虽然任课繁重,一度授课五门之多,我也甘之如饴。这自然影响到自己研究的进度。例如1986年我原拟利用港大休假回到中研院史语所做研究一年,以完成此书的撰述;然后再去哈佛短期研究。港大并已准许给我Study Leave一年和旅费的补助。后来却因为有位同事为修桥铺路,利用休假去台湾讲学一年,他留下的一名M.Phil.学生,全系没有一个同事愿意接手指导她修改硕士论文──该文几乎是要重新全部写过的。我牺牲自己的撰述计划,用大量的时间来指导该生,最后她终于通过校内外硕士的论文审查和口试。另外,我在港大中文系中国历史组任教期间所受种种不可思议的困扰,也无时不阻碍和中断我研究的进程。

今天拙著终于能够出版。我要衷心感谢Prof.L.K.Young不断的鼓励,劳贞一、王叔岷、和杨莲生三位恩师对我的期许,不时的来信鼓励和指导,全汉升、严归田两教授的厚爱。许多挚友:孙同勋、谢文孙、王业键、陶晋生、张春树、张存武、余英时、刘翠溶、周成竹、施敏、刘震慰、陈三井、P.D.Reynolds、M.G.Spooner、陈耀南、古绍璋、唐焕星、叶永恒……他们都鼓励我、协助我,在我稍有松懈时,陈耀南教授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督责我。我谨在此向他们敬致衷心的谢忱。我更要特别感谢贤妻袁万蒂女士节衣缩食克勤克俭,独力挑起全部家务和抚育三个孩子的重任(孩子们也个个努力,成器成材),让我可以全力讲学和硏究,完成此书的撰述。感谢台北市兰台出版社卢瑞琴小姐慨允出版拙书;郭铠铭先生、林育雯小姐辛勤的编排和校稿。感谢中学阶段长期培植我的五叔金福民先生,感谢周绍德伯父母视我如亲子女,对我一家的爱护和照顾几乎无微不至。最后衷心感谢邢义田教授,得知拙书在香港大学图书馆网上可以找到时,立即全文下载阅读,当印就初校稿后,又在百忙中惠允再次审阅,盛情永志难忘。惟全书所有错误仍是笔者之责。敬祈海内外专家学者不吝指正,俾稍后修订增益,冀对中国学术有些微的贡献。

承余英时教授题签,允为此书增色,谨此特致谢忱。

(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中古史研究 · 荐书专栏
荐书 | 孔祥军《出土简牍与中古史研究》(附:顾农/序)(总001期)
荐书 | 林铮顗《魏晋南北朝之酒色财气》(附前言)(总02期)
荐书 | [日]麥谷邦夫《六朝隋唐道教思想研究》(总03期)
荐书 | 王文进《裴松之<三国志注>新论:三国史的解构与重建》(附后记)(总04期)
荐书 | 赵国华主编:《东汉史研究》(总05期)
荐书 | 李学铭《东汉史事述论丛稿》(附自序)(总06期)
荐书 | 陈翔《陈翔唐史研究文存》(总07期)
荐书 | 渡边将智《东汉政治制度研究》(总08期)
荐书 | 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治秩序》(附后记)(总28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