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横空出世
点击上方“
晨晖军事
”
可阅全部文章
陈 辉
1966年7月1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这支部队命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从此,在我军的行列中,增添了一支装备着尖端武器的战略导弹部队。东风二号甲成为这只部队装备的第一种导弹。
早在5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筹建战略导弹部队。组建初期,隶属于军委炮兵建制。到1966年,这支部队已具有一定规模。为了适应现代条件下反侵略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一支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并由周恩来负责这项工作。
1959年7月,炮兵教导大队完成培训任务,机构撤销。解放军炮兵将原教导大队第1营的一个发射连及专业分队,扩编为人民解放军最早的1个地地导弹营。
徐剑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诞生》一文中,描写了炮兵教导大队和我军第一个地地导弹营创建时的情况:
有十几年军旅生涯的炮兵少校李苏,一纸命令使他后来成为亚洲第一导弹营营长。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非常神秘地来到了长辛店导弹训练基地。这里都是从三军将士中百里挑一选来的我军最优秀的儿女。
这支从井岗山、延河边走来的军队,尽管告别了巍峨的大山和荒寂的黄土地,但是年轻的共和国还无法改变这支队伍的农民本色。文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初中生就算得上大知识分子了。然而,就是这支队伍却创造了让洋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张元庆,一个上过初中二年级的小伙子,聪明伶俐,反应敏捷,在当时的绿色军营里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呢!因此,发射连党支部一致推荐他担任按动导弹发射点火按钮这一重要角色。但是,苏军教官却气呼呼地对李苏少校说:“张同志不行,当一名发射控制员,他的文化程度太低,必须淘汰,请找一个文化高的替换他。”听到这一消息,小伙子一下子愣住了,眼泪一下子地流了出来。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一个士兵在一次辉煌的事业中若被踢出了局外,不仅是个人的失败,而且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的耻辱。
李苏少校对他没有严厉的训斥,没有政治的说教,而是拍着他的肩头,兄长般地说:“把眼泪擦掉。你是代表着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来这里学习的。困难再大也要争这口气,别让苏联老大哥小瞧了我们中国军人!”
就这样,张元庆开始了人生战场上的一次奋力追赶,时间只有15天。 教材、笔记,根据苏军教官的规定,课后要求全部锁进保密柜。他和战友们就靠课堂上用心记,课余,几个人在一起对照复述出来,写成教案供大家学习;授课之外,苏军教官不让动装备,他们就用萝卜、黄泥雕成导弹模型,用铁皮敲成导弹地面设备,对着口令在那里练习。 张元庆知道,在15天的时间内,除了勇敢地冲上去再无退路。他如痴似迷地进入到苦读苦学的境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防部五院和科工委组织的考核中,他在很短的时间内默画出了有3000多条线路和上万个接点的测试线路图,比苏专家整整快了15分钟;他背诵操作规程500多条,口令一字不拉,数据一个不错,被苏军教官称为“活电路”。1958年春天,古老京华从冰封的冷寂中醒来。在风里、雨里、雪里、冰里、泥水里苦熬苦斗了一个冬天的中国战略导弹雏形,终于撞破了坚硬的驱壳,横空出世。
陈毅元帅、聂荣臻元帅、黄克诚大将等军委、总部有关负责人都来视察共和国最先进的“宝贝疙瘩”进行点火实验。这些经历了艰难战争岁月的老帅、将军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振奋。
第一次点火实验在中国官兵一丝不苟的操作下大获成功! 50年代的最后一个秋天,寒流来的特别早。苏联援华的1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专家顾问纷纷从中国撤走。他们扔下正在建设中的半拉子工程,带走了所有的技术资料,使许多建设项目被迫停工,损失是可想而知的。 此时的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已改成了中国战略导弹第一营,已升为中校的李苏出任第一任营长。 苏联军事顾问走了,带走了一切可资使用的教材、操作规程和技术资料,唯一留给中国战略导弹第一营的只有一本苏军《勤务指南》。望着人走楼空的苏军顾问楼,李苏和他的导弹第一营的官兵再也没有任何拐杖和依赖。中国士兵从来就不相信上帝和救世主。李苏和他的士兵们把苦涩咽下。从此,中国战略导弹第一营进入了一个艰难的阶段。
60年代第一个年头的岁末,中国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在一个阴郁沉重的日子里,一列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秘密军列,载着当时亚洲大陆上仅有的一个战略导弹营,从京畿向大西北驶去。
望着这群憨厚的官兵,李苏营长喉咙哽咽着向他的部下行了一个最庄严的军礼。
徐剑描写的只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含辛茹苦的一个侧面,但这一个缩影可以看出中国发展核武器走过的艰难历程。
两弹结合实验开始前,人员撤离,而这时有一支临时组建118人实验测量作业队,冒着生命危险逆向而行,走向最危险的地方,罗布泊弹着区。
由于是临时组建的单位,任务完成后作业队随即解散,他们甚至没来得急留下一张合影,这118名测量成员中,没有一人受到表彰,作业队也成为两弹结合试验中唯一一个没有立功的集体。李宗棠老人无不感慨说:我们所做的都是通天的,在当时那一代人事业上的责任心、使命感,就是这种精神支撑我们。
在这风沙漫天的戈壁滩上,有多少与这118名测量队员一样,隐姓埋名的建设者们,正是心头那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激励着他们,用最无私的热情奉献着他们最华彩的青春。
从1968年起,随着导弹核武器的迅速发展,先后组建装备有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并逐步组建一批战斗保障和技术勤务部(分)队。1984年10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走出历史的帐幕,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当一枚枚白色的战略导弹在巨型牵引车的驭载下,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十里长街沸腾了,神州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美国官方新闻机构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展示了它的实力。它显示出中国有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它的出现,足以防御任何形式的战争。” 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他有覆盖地球每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一个沉睡的东方巨人醒了,他敢于向世界说:‘不’,美、苏两国在决定世界事务时,不得不考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存在。” 正如世界舆论所说,中国的军事战略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引下,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战略导弹部队的思路早已形成,并在付诸实践。 经过53年建设,我国的导弹家族正日益壮大。一批批不同型号、不同发射方式的战略导弹阵地崛起在神州大地,构成一座牢不可破的太空长城,守卫着祖国的万里天关。它向世界表明:西方政治家喝着咖啡决定中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本文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再扫描一下中国导弹核武器发展的辉煌历程:
1960年11月5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枚命名为“东风1号”的近程导弹。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枚自己制造的近程导弹。
1964年6月29日,我国最早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其射程比近程导弹增大1倍,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完成了由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转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附近的沙漠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当量2.2万吨的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拥有核武器,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核国家。
1966年10月27日,我国在本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运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范围内距地面569米高度实现了核爆炸,试验的射程为894公里,当量为1.2万吨。这标志着我国已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1967年5月26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一枚中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战略导弹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为进一步研制远程和洲际导弹奠定了基础。1967年6月17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由飞机空投了一颗当量为330万吨的氢弹爆炸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之后世界上第4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1980年5月18——21日,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运载火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2年10月7——12日,我国在本国海域以潜艇从水下向预定目标区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等国之后第5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
1992年8月14日7时,我国新研制的大推力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重7.66吨的澳大利亚通信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轨道。该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也是世界上著名大型商用火箭之一。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东风-21弹道导弹射程1700公里,1985年5月20日试射成功,1989年定型,1991年6月服役到2015年9月3日,东风-31导弹A型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再度亮相;2017年7月30日,新型的东风-31导弹AG型在中国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的大型阅兵式上出现,东风-31导弹AG型是新型的洲际弹道导弹, 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精度达到百米左右,分导式多弹头,机动发射,是威震世界的洲际弹道核导弹 ,可以覆盖美国全境。
专门对付航母的东风21D反舰导弹也早已问世;中国火箭军巡航导弹部队也形成战斗力;中国已初步具备中陆基中段反导能力,成功击毁了废弃的卫星。
中国火箭军已经发展成能够发射常规导弹、核导弹,近程、中程和远程洲际核导弹的大国砺剑。
我国实现积极防御战略任务的主要核反击力量。它对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加强国防,提高共和国的国际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一再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核武器。
中国导弹核武器的诞生和发展,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问世和壮大,为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遏制核战争,为世界和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意义显得更加重大无比。
——全文完——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往期回顾
开国上将陈士榘为原子弹安家落户
晨晖军事(chenhuimilitary)出品
审稿:陈辉
编辑:冬凌
美编:小竹子
转载请注明来源晨晖军事
纯军事纪实原创文章公众号
国内仅此一家欢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