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均年龄十岁的他们用棒球证明了:莫欺少年穷

NYLON编辑部 NYLON尼龙 2020-09-04

NYLON YOUTH  F-e-a-t-u-r-e

在 70 岁师爷的带领下,一群孤儿和贫困少年正在训练棒球,虽然年纪小,但都已经明白如果能打成棒球运动员,就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道理。而新加入的成员马虎,似乎没有这样的觉悟。他一看就不好惹,顽劣调皮、打架惹事,被其他男孩集体孤立。由于拆迁原因,棒球基地面临搬离,与此同时,棒球队也正在集训,准备前往美国参加世界级少棒比赛。




这几乎像是小说里才会有的故事,却在北京市郊的一个训练场里真实发生。而讲述这个真实故事的纪录片《棒!少年》,在本届 FIRST 青年电影展拿下最佳纪录片奖项,获得所有入围影片中观众评选的场刊最高分,成为本次影展的“爆款”和“黑马”。


“我看了我自己的影片以后觉得我自己变了。”

男孩马虎在参加 FIRST 影展的 《棒!少年》展映后如是说。


马虎在 FIRST 影展现场


影片放映结束,但这群棒球少年的故事不会因为观众退场而落幕,而是继续野蛮生长下去。如果纪录片也能按照电影类型来划分,那么运动竞技题材可能会是它的最大卖点,但这部不到两小时的纪录片却涉及了众多社会现实问题:留守儿童、贫困家庭、拆迁等等。


而曾就职于南方周末电视部、凤凰卫视中文台,拥有十年独立创作纪录片经历的导演许慧晶选择“改变”而不是“批判” 。


在采访中,许慧晶导演借用了一句余华说过的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 尽管男孩们的故事底色是残酷的,但他更愿意表现希望,真实地帮助到他们 ——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发现他人身上的光芒,扩散这种美好,也是他认为纪录片的使命之所在。



棒球

图片来自棒球基地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有所疑惑 —— 能够到美国参加世界级少棒比赛的青少年,和出身贫困,来自农村、城镇留守家庭,甚至是孤儿的孩子们,似乎是两个世界的吧?


抽茧剥丝般深挖这个问题,收获的是这个故事的第一层感动。


对于许慧晶导演而言,这次的拍摄是一次“任务”使然,结识棒球男孩则是“偶然”发现。在近三年的创作停顿后,他尝试做更面向市场的作品,这就与一直在纪录片、人物影像领域深耘的想象传媒不谋而合 —— 在寻找适合的题材时,想象传媒的兄弟公司“强棒”闯入了他们的视线。


这个进行职业棒球培训的公司还经营着一支公益少棒队,在京郊的棒球爱心基地里,培养着中国棒球的种子,只不过这些孩子都来自公益组织或者慈善机构,平均年龄 10 岁,双亲无法监护,绝对贫困,并且全国各地、天南地北的都有。




此前并不了解棒球,对于棒球的印象只有电视上的寥寥画面的许慧晶导演,决定到基地做一次实地考察和调研,“一开始我觉得所有小孩都一个样,穿着一样的衣服,戴着一样帽子,都很帅气,训练完之后,别的小孩都在跟教练玩,就有一个孩子坐在那里,拿着一个小恐龙玩,眼睛里有一种很忧郁的感觉,我就被吸引住了,当时就决定开始拍。”


后来我们知道,这个玩恐龙的男孩就是《棒!少年》里除了马虎外的另一位“主角”,小双。



棒球基地有着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将男孩们送入国家队,进入美国职业棒球联盟,成为棒球特招生进入中国的大学,或者成为棒球教练,改变他们的命运。


影片里,爱心基地的孙教练曾说过,棒球是一项以“回家”为目的体育运动,希望孩子们在未来的赛场上为家而战,为国而战,同时也为自己未来的人生,未来的家而战。


而经过许慧晶导演的提示,第二层感动也揭开谜面 —— 英文中的棒球术语 homer 或者 home run 就是我们都听过的“本垒打”,在少棒队的训练中,也会听到用“家垒”来代替“本垒”的说法。


图片来自 1999 年的红叶少棒纪录片《红叶传奇》


拍摄开始,许慧晶导演渐渐熟悉了棒球的规则和体系,他了解到其实贫困儿童打棒球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过先例,如中国台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过一支出名的少棒队,红叶少棒。这支队伍由台东市延平乡红叶村,红叶国小的布农族原住民小朋友组成,他们体力旺盛,热衷棒球,并且在 1968 年以 7:0 的悬殊比数击败了日本少棒明星队,书写了民族自豪的一笔。



少年

图片来自棒球基地


《棒!少年》的拍摄一共有十次左右,每次都是长达十多天的跟拍,大量的纪实。而在第二次拍摄时,训练场上出现了一个许慧晶导演第一眼就知道非常重要的人物—— 马虎。跟安静地玩小恐龙的小双不同,马虎非常外向,摄影师在拍东西,他就在场上晃、各种表演,一点不怕生。


对于纪录片来说,马虎实属一个非常非常难得的人物。



这个性格异常突出的男孩具备像树干一样撑起所有枝节的能力,他反叛顽劣,一会跟这个男孩对骂,一会向那个男孩出拳,闹得少棒队鸡犬不宁,连教练都对他没有办法,软硬不吃。影片里有这样一个细节 —— 为了马虎,70 岁的师爷到棒球男孩们念书的市郊小学,在教室外隔着窗户观察马虎上课的表现,就怕这个“问题”少年,影响到学校老师对整个少棒队的印象。


虽然冥顽不灵,但马虎身上的确有棒球基地的教练们视为珍宝的地方 —— 他的性格和体格确实是一个运动员的好苗子,爆棚的自信心,或许就可以胜任击球手“强棒”这个位置。教练们对马虎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当他又一次打架斗殴不服管教后,他被送回了宁夏老家,而在这个相对闭塞的西北山村里,马虎的原生家庭解释了他的叛逆行为。这一次回家,也终于让马虎下了刻苦训练的决心。




出生后母亲便跑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由奶奶带大。母亲的缺席,让他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因此在训练后的黑夜里唱着“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的歌曲,在被其他男孩孤立时他会流着眼泪抱着玩偶睡觉。他说他不怪自己的母亲,只是希望能再次见到她。


马虎活泼、外向、爱表现的性格也能从他的成长环境中窥见一二,跟马虎回家的许慧晶导演发现,爸爸、二伯、奶奶,马虎全家都是快手的深度用户,各种直播设备都很齐全,连姐姐也是能说会唱。


图片来自许慧晶


与马虎不同,小双安静、稳重、踏实,有天赋目标也坚定,教练们打算把他训练成一个上下手都能投的好投手。而与马虎相同的是,小双的懂事也可以追溯到他残缺的原生家庭。小双是一个父母都缺失的孤儿,相依为命的是伯伯,偶尔念叨的是小时候就失散的哥哥。



许慧晶导演也跟小双回了家。影片一开头,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穿梭在与人等高的杂草地中 —— 去了北京好好训练,赚点钱,好好读书,这是小双的伯伯叮嘱他的。


小双的家在河北农村,导演形容那是一个非常有电影感的地方,封闭的村庄,周围全是山,只有一条隧道作为出口,这个隧道是村民自己挖出来,洞拱没有封口,上面的山石,泥沙好像随时都可以掉下来。




“他会带你去他的秘密基地,会带你去他经常玩儿的地方,他的秘密基地 —— 就是他家门口的石头山”,无聊的时候,小双就会去山上晃荡,坐在山顶。从山顶望下去,会看到是他家院子,村里的农地,最后是小双爸爸的墓地,也就是影片开头的杂草地,三点一线,从山顶的石头上可以看到所有。


这样的身世背景,小双注定是一个脆弱的男孩。影片中,在一次比赛失利后,作为投手小双哭了,太在乎输赢的他,只觉得是自己辜负了少棒队和教练的期望。



当然,马虎、小双的故事只是整个少棒队男孩们真实生活的缩影。一面是训练场上的闹腾、活力,另外一面是原生家庭的创伤、阴霾,这就是这群平均年龄 10 岁的孩子长大前的人生旋律。



纪录

小双与许慧晶

图片来自摄影梁圆


《棒!少年》从 2017 年 10 月底开始调研和筹划,到现在 2020 年 8 月,调色、混音、配乐的工作均由爱奇艺以及 CNEX 协助完成,尽管影片现在已经完成首映,后期工作预计还将持续到年底。


对于许慧晶导演而言,拍纪录片就是一个在脑海里面剪辑的过程,而纪实拍摄实际上是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因为对被摄对象和群体的高度关注,所以周围的很多信息,自然而然地就会收集得很紧,感觉自己也是其中的一环 —— 而在一定阶段之后,其实可以预判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拍摄的计划要怎么跟着变化。



正如少棒队棒球基地的拆迁、前往美国比赛的计划也是导演团队一开始并不知道的,但这并不影响拍摄,因为即使不是美国的比赛,在一年之中男孩们也会面临一次重要比赛的挑战。


基于丰富的纪录片拍摄经验,许慧晶导演将《棒!少年》的拍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做任何的介入,不做任何的干预,像打地基一样的纯纪实;到了第二阶段,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导演团队就会有一定的介入,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在不干涉内容主体的基础上,将第一阶段纪实的东西串联起来,此时各种人物关系会越来越清晰。


拍摄过程

图片来自摄影梁圆


对于许慧晶导演而言,拍摄男孩们的故事,就是跟他们一起成长,从事纪录片这个行业是具有仪式性的,在《棒!少年》这个仪式中,他变成了一个爸爸的角色。


通过这部纪录片,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群打棒球的“问题少年”、贫困儿童,但对于少棒队的孩子本身,影片起到了什么作用?



导演给出这样一种答案 —— “至少,五年十年后,他们长大了,在拥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通过影片看到自己的童年,能对自己满意,能认可自己,在以后面对困难的时候,能找到一种力量。”



编辑 鹅

特别鸣谢 爱奇艺

图片由《棒!少年》主创团队提供

动图和部分图片来自预告片




你身边有颜值与才华兼备的校花校草吗?

又有哪些优秀且有趣的社团想要推荐?

点击左侧二维码关注尼龙,也欢迎 Email 至 nyloncampus@huashengmedia.cn 分享更多。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