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不息|快慢刚柔,在太极少年的一招一式间
起势,推手,出拳,收势。太极拳,一项熟悉但又让许多年轻人感到陌生的运动。熟悉在于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公园里,广场上,几乎每个清晨都能看到潜心练习太极的老人;陌生在于这项讲究修身养性的运动似乎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扯不上关系。
抛弃对于太极的固有印象,我们同样也看到,这项关乎快慢、刚柔之道的运动早已走出国门,传播至今已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项目。太极越来越多地在社会层面受到推广,也成为高校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中的一环。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作为东方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的技法彰显着几代人研习的智慧。与许多运动不同的是,练习太极不仅意味着要在动作招式上不断精进,对于太极文化内涵的学习与理解也是体悟这项运动精髓的重要部分。
相较于近些年来逐渐成为流行运动趋势的陆冲、滑板、飞盘,太极这一传承了千年中华文化的传统拳术在当下青年群体中面临着怎样的境况?太极正在和年轻人发生着怎样的互动?是否对应着另一种Z世代们有可能的生活方式?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来到了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套路队,自组建以来,这里先后诞生了众多国内外各大武术比赛冠军,培育了三十余名专业水平优异的国家级运动健将。我们和几位从小练习太极的学生聊了聊他们眼中的太极,这项许多人心目中的“老年运动”,正在时代的切面上擦出更新的火花。
拍摄结束后,武术队的几位同学在熟悉的场地里收拾东西,耳边是悠扬舒缓的音乐,偶尔有几位认识的同学走过打招呼,一切如同每周的训练结束时一样平常。
武鑫磊从九岁开始练习太极,涵胸敛腹、搂膝拗步、起势收势,已然成为了她这十年来生活的重心与惯性。但时间回到与太极刚结缘时,练过几年长拳的武鑫磊久久适应不了太极的慢节奏。
*从左到右:武鑫磊、马伊雯、贾冉、杨冉冉
进如猛虎下山,退如蛟龙摆尾,长拳以速度和力量为核心,动作讲究流畅生猛、拳势磅礴,训练和比赛时一套动作往往需要在1分20秒之内展示完毕。
习惯了长拳的快节奏,刚开始接触太极的武鑫磊叫苦不迭,一套动作的时长为3~6分钟,一招一式都缓慢柔和,与长拳迥然不同。在年幼的武鑫磊看来,打起来又帅又快的长拳才是自己这个年纪应该练习的运动,至少它看起来活力满满。而太极拳在她的印象中一向是“公园里的老太太每天练的项目”,缺乏挑战性,枯燥乏味,完全不适合自己。
*上左:郭建辰,上右:王旭
下左:殷洪振,下右:王璐璐
同样是从别的武术门类转学太极的王旭在刚开始时也有类似的困惑,原本练习刀棍的他因为动作偏软被教练选去练习太极拳。起初,他觉得这项运动枯燥极了,慢悠悠的动作看起来更适合老年人练习,每天得教练盯着才能按时完成所有训练。
对两位同学来说,与太极的相识、相知、相爱是以年为单位缓慢推进的。从刚开始接触太极时的抵触到十三四岁时对太极拳文化有了基础的了解,再到现在会主动琢磨太极里的文化内涵,王旭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真正踏入了太极这项运动的门槛。
*王璐璐在表演传统招式
第一年练习太极时,武鑫磊觉得自己根本慢不下来,抠动作细节时,哪怕教练就站在身边,她还是觉得没有耐心沉浸到太极的世界里。到了第二年,她发现自己性格里的浮躁渐渐被磨平了,可以静下心来感受太极的每一个步伐、每一次起势收势。
“我觉得练好太极最大的困难就是耐心。这项运动上手容易,但是练好很难。刚开始练的时候可能效果不大、改变不明显,但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地感受这项运动。”
*何家俊演示拳法动作
跨入第三年,武鑫磊发现自己终于可以在训练时进入一种心流状态,无论外界多么纷扰、四周多么嘈杂,她都可以心无旁骛地进入拳法与步伐之中。
进入陕西省队后,武鑫磊有次看到师哥们的步伐和拳法,一个简单的野马分鬃和搂膝拗步,三位师哥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展示出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节奏。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太极竟然还可以这样练,武鑫磊在内心惊叹。她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距离真正的太极,还有如此遥远的距离。
*左:张佳政,右:段美强
谈到练习太极最需要的品质,王旭觉得是坚持。这项不由多巴胺驱动、少有胜负欲刺激的运动对于热血偾张的少年人而言尤为困难,同龄人都在刀枪拳棍间挥洒汗水,只有自己终日在一个又一个舒缓的招式动作间琢磨滋味。
“练太极拳的过程,必然不可能每个动作都让我满意,一时的耐心可能可以练好一个动作,但是不坚持也很难真的练成一套动作。”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早在太极作为一种传统拳术出现之前,道学中的太极就已经影响了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太极就不只是步伐与拳法的组合,也传递着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对于练习太极的同学来说,要真的练好太极,理解太极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武鑫磊来说,练习太极的乐趣不仅在于对每一个招式动作的精益求精,更在于在教练的带领下去感悟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故事与来由。姿态舒展、虚实结合的白鹤亮翅最开始被叫作“白鹅亮翅”,最早出现在“陈氏太极拳”的动作之中:“如白鹅之鸟舒展羽翼象形也。”在腰间蓄力的野马分鬃因其动作状态与奔驰野马的鬃毛左右分披相似而得名,不同门派的太极之中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倒撵猴则让练习者想象自己正面对狡猾善变的敌人,诱敌深入后再择机进攻,动作敏捷如猴。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王旭、郭建辰、王璐璐、段美强
殷洪振、何家俊、董序文、张佳政
马伊雯、贾冉、武鑫磊、杨冉冉
“在太极里,一招一式都不是虚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里,一代又一代习武者不断传承下来的。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太极招式,每个动作都包含了丰富的含义,练起来并不像外人想象得那么轻松。”
“养我浩然之正气”,讲究含而不露、修身养性的太极拳在无形中影响着练习者的性格与气韵。王旭和武鑫磊都能明显感觉到,练习太极之后,原本性格急躁的自己慢慢变得平静、温和。
刚接触太极时,武鑫磊记得教练席老师总是和自己说:“要心平气和地去练太极,要沉下心来。”她最初不明白教练为什么这样说,“我感受不到自己当时的浮躁”。直到第三年,身边的朋友说她这些年的性格变化太大了,她才恍然明白太极如何改变了自己。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套路队现任主教练:席饼嗣-副教授
“太极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地练,把我急躁的性格磨炼得很平和、很耐心。过去我是一个挺内向的人,但太极让我变得包容、爱笑了,心静下来以后,我也可以虚心地接受别人给我的建议。”
在练习太极的十年里,武鑫磊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是2023年的全国锦标赛。这是她的第二次全国锦标赛,之前一次由于紧张,她在比赛中发挥失常,最后只获得了一个吊车尾的成绩。由于比赛场馆就在武鑫磊从小长大的地方,想要拿到一个好成绩的想法越发强烈。可惜事与愿违,在赛前的测试中,武鑫磊的成绩并不理想,和自己预想的差距很大。下场以后,女孩沮丧地站在场边,一旁的席教练察觉出了她的异样情绪,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别慌,我相信你。”
“那一刻我心里所有的不安都得到了释放,到了比赛当天我发现自己一点都不紧张了,上场前我的直觉告诉我,今天这场一定会赢。”最终,武鑫磊在这次比赛里拿到了让她非常满意的成绩,但太极最有意思的地方正在于万事万物均无定数。在太极的哲学里,刚柔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并不永远泾渭分明,输赢的结果也并非永恒。比起一次比赛成绩,练习者从太极中收获的,远远更多。
太极,这项看起来缓慢舒展的运动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背道而驰。当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加入他们曾经心中的“老年运动”,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武鑫磊觉得,练习太极让她感觉自己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近。尽管从小就与这项运动相伴成长,但她直到上大学以后才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太极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许多人在提起中国传统武术时都会认为这些招式在实战时并不实用,根本不能打。了解了每一套拳法背后的故事后,武鑫磊开始明白,传统武术中的每一个招式和套路都是先人在战场、实战中经过厮杀留下来的精华。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套路队练习场景
“如果以后还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可以非常自信地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武术是非常能打的。了解这些历史之后再去练习,会让我觉得自己和历史离得很近,有一种自己是在跟历史上这些拳法的创始人一起练习的感觉。中国的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不夸张地说,从现在开始我不睡觉,每天去学习都学不完。”
从小练习武术套路的董旭文提到,真的去了解、学习武术文化以后才发现,“以暴制暴”并非武术的最终目的,“以戈为武”才是武德的精髓。
*上:董序文
下左:郭建辰,下右:何家俊
在学习太极和武术以后,武鑫磊常常感到遗憾的一点是这项运动的大众化和国际化程度有限。有次去国外交流时,她发现很多外国人提到中国武术就连连摇头,仔细了解之下才发现,他们对于武术的了解是非常片面和单一的。
“他们其实对武术也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之前遇到的老师不太行。所以我觉得我们现代社会对于武术的传播还不够全面,导致很多感兴趣的人在了解之后没有看到想学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于武术的兴趣。”
*龙与多米诺骨牌的对抗
年轻人与太极这样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必然会为其带来新生的机会。过去要学习太极、武术,去武校跟着师父练几乎是唯一的途径。但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短视频、图文媒介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推动更多人了解、交流、弘扬这些武术形式。
“现在的媒介更丰富,有更多手段把传统文化弘扬出去。比如太极拳,除了拳法招式,还有修身养性和病理方面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风险。”
在众多潮流运动例如陆冲、滑板、飞盘的衬托下,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在年轻人群体中仍然是小众的存在。但好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抛弃固有的刻板印象,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项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的运动。或许就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太极就将被注入更多年轻的、朝气蓬勃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态走进Z世代的世界。
撰稿:echo
文字统筹:yy
摄影:子钰
编辑、造型:WeeJae伟杰
发型:祥子
化妆:刘鸿儒
制片协助:Erika
特别鸣谢: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套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