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生为何要实习?如何实习?|王健校长的几点理论思考
关于本科实习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2020年度实习工作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王健,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来源:微信公众号“西法大教学在线”(推送时间2021年1月10日)。
刚才各学院对本院的实习工作都做了总结和介绍。准备得很认真。之前有的学院也开了总结会,进行了总结和表彰,这些在发布的新闻当中也都看到了。刚才各教学单位领导的介绍,有的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充分展开,有些内容只讲了个小标题就过去了。应该说工作还是做了不少。总的来说,大家也都认识到了,今年的实习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疫情之下的实习,这样的实习条件前所未有。大家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比如大家都严格按照学校统一的防疫要求和教务处的要求来安排实习。实习工作的总基调,就是确保实习的安全稳定,贯彻了师生健康和安全第一位的理念。各位汇报的时候,我也在想,不管今年实习有什么样的创新和亮点,做得再怎么好,实际上最大的风险就是担心出现一个感染,那样就可能把你的工作全部归零了。所以今年安全实习,保障实习的安全稳定,确保在疫情这个问题上进行严控,应该是今年实习工作里面一个最大的问题。目前来看,我们这方面都还管控得比较好。至于其他方面,是否能够锦上添花、能不能实现原来预定的目标,这在今年的情况下确实不能顾及周全了。从思想认识出发点上来讲,大家统一按照学校总体工作部署,各个学院再进行具体、相应的调整和安排,尽可能的去做好,像集中实习的问题,实习过程中的督导检查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等等,都完成了基本工作任务,后期总结也做得都比较好,基本的都做到了。
今天除了总结实习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实习工作作为一个问题来分析诊断。刚才各教学单位的领导在汇报的时候都谈到了,今年的实习工作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对于实习工作一些安排或者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最有价值要做的工作,怎么能把这部分内容扩大、放大来深化和延伸,这既是总结今年实习工作经验的需要,也对解决以后实习工作面对的一些问题有意义。今年存在的问题,今后还会遇到,还是绕不开。所以我们要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下面,我对本科实习工作提几点意见。
首先,要不断深化对实习意义的认识。这里我是从教育教学业务上来讲的,对于实习这项工作怎么看,怎么做。我们在座的都是教育教学管理者,从学生、老师、学院管理者这三个方面怎么来看待实习这个事?有没有不平衡或者不充分的问题,比如说学院领导很重视,但教师认识还不一致,或者说学生认识跟不上,那么这三个群体当中对实习这个事认识是不是基本一致。学院领导说实习很重要,但有的教师老师认为实习的方式或者对实习具体任务、内容有其它看法。各个层面上可能会有这种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教师觉得实习挺重要,但学生也许又不认可了,也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觉得挺好,很受益,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浪费时间,没必要,认识跟不上。所以,还有一个统一认识的问题,实习到底是个什么事,它的本质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还得从认识上继续统一和深化思想认识,使管理者和教师、学生有效地参与实习工作。
其次,实习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程度和水平到底如何?这也是需要思考的,也是一个今后需要改进的目标和方向。这方面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怎么看待实习资源?
实习资源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实习基地,再一个是实习的指导教师。实习时的教师安排和实习以外的学业安排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个实务导师的问题。也就是说,一名全日制学生在实习的时候,教师方面实际上是应当处于双导师的配置和管理之下的。校内教师、实务导师和实习基地,都涉及实习资源怎么优化组合的问题。实习基地的数量够不够,岗位设置条件和质量优不优,实习基地刚才大家都谈到了,今年又有所拓展,但同时我又关心的是,你原来的实习基地是什么情况,作废了,还是今年暂时不用了呢?去年我们在这几个点实习,今年我们又在那几个点实习,会不会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实习是不是就变成了游击战了呢?所以实习基地建设,实务导师资源的运用,这些都影响着实习任务完成的效果。因此,实习资源要充分考虑实习基地、参与实习的教师的数量、质量、水平,这是专业化、规范化实习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实习的课程化程度到底如何。
我一直关注实习和实践教学的“课程化”问题,也一直提倡实习和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概念。怎么认识实习的课程化,实习是学生课外活动的性质,还是培养方案里面像其它的比如民法、刑法等专业课一样的一门课的概念呢?对此人们的认识可能还够比较模糊。对于课堂授课人们都有一个印象和画面。而实习如果要是像学生活动一样的话,那么它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实习这项工作的课程化,也就是如何从定位上来理解实习就很关键了。实际上,实习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环节,它一定是以课程的形式来表现的。既然它是一门课程,那么它就要有学分,就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或训练的目标和任务,就像在课堂授课那样,有面授、有课堂讨论、有答疑等一样,实习也包括如同课程实施方式一样由一系列训练环节组成。从这个意义来看,实习的课程化程度高低如何,这可能是我们目前实习安排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再加上各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有不同专业类别的人才培养,那么在实习这个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情况就更复杂了。美术专业的学生你说他怎么实习?照着那石膏像临摹那算不算实习?所以不同的专业,实习的方式都不一样,各有特点。那么在课程化方面,有没有针对实习的教学大纲?转换一下就是实习大纲、实习指南、实习手册之类的东西?有没有以体现实习的目标、实习的内容这些要素构成的实习指南、参考资料或者是其他什么相关背景资料?既然要课程化,那就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有着确定性的知识体系,我们知道在一门课程上要有教学大纲,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指定的教材、阅读书目、作业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等等,这些都构成一门课程的要素,那么实习需不需要写东西呢?实习的时候是不是要对这个行业、职业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介绍呢,对胜任这个职业、行业的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或要求有没有呢?如果有,它又是什么呢?我们把它找出来了没有?如果这个方面很欠缺、很薄弱,那就说明我们实习的课程化程度还是相当低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个概念上。
第三,实习工作和教学改革研究结合得如何。
这也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刚才的发言这个方面好像都没提到,大家是不是漏了介绍这方面情况呢?我觉得实习工作应当跟教学改革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每个学院大都承担有一定数量的学校的或省级的教改项目,教改项目里面也肯定有涉及课程的和实习方面的。那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院是否组织和引导教师把有关的教改项目和实习结合起来呢?其实今年的疫情之下,本身就为实习的方式方法提出了一个教改课题,或者说,疫情之下如何组织实习,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一个教改研究课题。原来的实习,大家都知道学生是要出校门到实习单位现场进行实习,可是今年疫情之下,学生都在家里,课堂理论知识课都改成在线进行,那么实习怎么办呢?能在线进行吗?那样会不会变成了黑板上种田、书本上耕地的纸上谈兵呢?因此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全国的高校都面临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学院还没有着手这方面的准备,那么通过今年的实习,是不是可以结合各自的特点挖掘出一个题目来,各个法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等学院的专业怎么开展线上实习,是不是应当好好探索一下。
第四,如何处理专业实习和学生其他实践能力培养活动之间的关系。
从全程培养人才、各环节全覆盖地培养人才的方面来说,我们除了专业实习之外,还有创新创业等许多名目的实践性比赛,那么这两者之间在教学方式和管理安排上如何区分,如何使各自作用进一步显化出来,这也是需要思考的。刚才大家提到,有的就把它们结合起来了,比如刚才经济法学院介绍的把实习和仲裁诊所训练进行结合的例子,它实际上是个在课程方面进行教改的一种方式,就是劳动法诊所这么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来和实习结合起来,它就这属于一这种情况。那么除了这个以外,那么它的区分度到底在哪里?这个关系怎么来处理?所以第四个问题就是专业实习和学生其他的实践能力训练方式。
第五,怎么看待开展实习的方式。
实习以分散方式还是集中的方式进行,这在过去本不是个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大多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统一到一个地方的法院、检察院或其它有关单位实习。但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本科生的集体实习变成了可以自己找单位实习,近年来又强调应当集中实习,或者提高集中实习的比例,放宽后再要归拢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于是集中实习成了一个问题,不仅学生,家长也参与进来的一个问题。我在想,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回归到怎么去认识和看待实习的问题上去。我们的实习是专业实习,是构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来认识,否则的话分散和集中这个问题就认识不清。我个人的看法可以和大家交流讨论。既然它是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里面的一部分,是一门课程一样的培养方式,那么它就跟其它二三十门必修、选修的课程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它一定是要集中进行的,否则就没有办法对实际训练的学生进行观测和把握,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说公安专业的学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他的实习既然是培养方案里的一部分,他当然就有一定的实习目标,就像我们的一门课程一样,像教学大纲一样,而这些东西全都是规定动作,不管哪个专业的学生,你在4年学习当中,这次实习的任务,一定有它的最大公约数,而那个最大公约数,就决定了你分散的话,你在这个法院,他现在那个法院,你实习的内容绝大部分应该是一样的,都必须去认识一个法院的结构怎么划分、审判组织如何构成、立案条件和程序如何等等,这些都不管你是在哪里,但都是你实习要熟悉的业务,所以你要实习,那么你要完成的大部分任务都是一样的。所以这就决定了实习的方式必然应当是相对集中的。而且因为实习资源有限的原因,我们也不可能安排一名教师去讲一门课,谁讲刑法,于是就给他安排一间教室,给他一个人讲刑法,我给一个人讲他也学刑法,班级授课制就是解决学习者众多情况下集约化的问题。既然大家都要学习刑法,那么我们就给他安排一间50个人的教室,由一名教师去给他讲。那么同理,实习也是这样的一种情况,除非有培养上的特殊原因,特殊需要。
道理上讲,我们的实习应当是集中这样的安排,而不应当分散。如果分散,那么它一定不是从教育教学原理的需要出发的,而是因为经费以及其它成本这些事造成的,比如某单位无法满足更大规模的实习空间和条件,比如单位没有那么多工作任务,或者没有那么多的住宿条件,但这并不影响集中实习的道理,这只是因为在操作中遇到实际问题进行了变通,其实他的任务都一样,所以道理上和实际做法上如果有脱节,它一定不是这个原因。总之,实习的方式怎么来处理,其实就是实习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训练之间怎么来处理的问题,就是要考虑分散实习,还是集中实习的问题,至于其他方面,那都属于实习条件保障的问题,这是第五个问题。
第六,专业实习过程中双导师制的作用如何发挥。
学校教师自然是在学校教授学生的教师,同时我们还实行着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要去校外实习,但他还是学校的学生,他的老师或导师还都在,但处在实习阶段,他就多了一个实务导师,那么这两方面的教师资源是否要相互配合或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呢?我们在做实习动员的时候,学校老师是否应当给学生一些指导意见,应该不应该给他嘱咐个一二三?你要去法院的刑庭实习,而我是讲刑法的,那么当你到了刑庭之后,你应该注意在实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的实习动员有没有这样的指导环节呢?如果有,那么这就是导师发挥作用的一个体现。所以并不是说学生一旦去实习了,在这段时间里面学校的老师就全放开不管了。我们要精细化地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把培养学生当做一个细活儿去做,就必须得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接触到的都是法学课本上的内容,学院完全可以组织一个集中的实习动员会,对准备实习的学生提示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地指导,嘱咐学生到实务部门后要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这样就不会使学校的学习与实习脱节了。学经济学的学生也是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讲了许多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知识,讲了很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你现在到了现实当中来看,全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你给他说上那么一两句,学生记下来,这样的话不就系统了吗,不就闭环了吗?这就是全程育人的意思,在各个环节里面都把控着人才培养,等学生回来的时候再看看,确实是跟书本上讲的有变化和差异,原因是什么,我调研的情况如何,这样实习就和课堂所学融通到一起了,就把两条战线的知识融合到一起了,更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因为实习的目的宗旨很清楚,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所以双导师的作用怎么得到发挥和体现,这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对此大家要认真思考。
第七,专业实习过程中的思政育人问题。
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训练,以及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施,包括思政课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效果等问题,这些在实习过程当中,也都应当提出要求,有所跟进,有所体现。通过实习这种方式,学生应当在这个阶段完成哪些任务,得到哪些培养和训练,完成人生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转变和素质能力的转化,学校的管理者在这个方面怎么去开展工作,对于这些,各个学院的书记、辅导员,是不是也需要在做实习动员的时候,在实习中期检查的时候,也跟进一下呢,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要以为实习时教学业务的工作,跟学院的书记和学生工作没关系。学生到了法院看法官和律师办案子,是不是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呢,待人接物、恪守底线、灵活应变、爱岗敬业等等品质呢,在实际工作中,实务专家一举一动、一件小事,足以深刻影响学生,效果一定比思政课堂的讲授要好。因此,怎样抓住实习这个环节,去主动挖掘实务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等这些元素,让学生接受感染,接受教育,这也是我们在安排实习的时候应当注意的。
第八,实习结果的评价问题。
实习结束的结果评价,就像期末考试登录成绩一样,最后也应当进入他的学业评价体系。学生在学校的其它业绩评价,比如参加课外活动、听一定次数的讲座、参加一些比赛、获得荣誉,这些都跟评“三好生”或者评优有关。不过,评不上“三好生”和优秀,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业,没有这些荣誉,只要学生规定学习成绩合格,或学分修满照样能够毕业。但实习就不一样了,它直接关系到你的这一项学业成绩合不合格,进而影响学生能不能毕业,能不能颁发毕业证的问题。既然如此,实习的评价标准怎样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合理性,这就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评价学生实习结果如何,肯定跟评价学生在校时的期末考试有所不同,期末考试是考你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要完成的是知识训练,是通过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等,来综合评价你掌握知识学习的情况,最后给你个具体成绩,80分、90分,老师改卷子,登录成绩。但是对于实习,就应当找出针对实习特点、符合各专业实际的一些观测点。所以对于实习结果的评价,也跟命题出卷子一样,应该有个大致标准。这个环节上如果薄弱,那么就需要去强化和完善。
第九,实习的条件保障,特别是实习工作的经费投入问题。
实习的投入问题应当是一个多元广义的概念。首先实习属于学校正常的教学业务活动,固然需要学校办学经费投入,此外,实习又是一种合作育人模式,学生要到对应的实际部门去实践,于是需要学校和实务部门两方面合作完成。实务部门有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各类企业、律师事务所或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等等,那么与不同单位合作开展实习,对实习生投入的方式和内容也各有差异。有的单位物质条件较好,可能就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办公、住宿、交通条件,甚至一定的生活补助,而有的单位则可能有心无力,实习生来很欢迎,但条件有限。因此,实习的投入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建立实习基地时由双方协商,学校方面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的论证,考虑实习的成本因素。当然,学校在拓展实习基地时,客观上存在着不同法学院之间的竞争关系,毕竟一个法院的容纳量是有限的,这个法学院的学生来了,那个法学院的学生就接收不了。这就要发动法学院的校友资源和日常各种合作关系的维系了。如此说来,实习工作就不光是学院分管本科教学领导的事了,就应当总体安排,千万不敢说这只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人的事儿。
以上粗浅的考虑了有关实习的九个方面的问题,请教务处和各学院继续深入探讨。我们的实习工作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创新实习工作机制,学院也好,教务处也好,该总结的要总结,不完善的要完善,已经成熟的做得好的要继续保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020年11月14日
本文由教务处岳雯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修订。
王健:东京审判对5个学科的现代意义 | 附:访倪征日奥先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