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短期节食的减肥成果,为啥难以长期保持?|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293期日报。

Nature子刊:新线索!为啥节食减的体重无法长期维持(新闻)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节食减重效果显著却无法保持,节食者在两年内平均恢复一半以上的体重;② 饱腹感激素分泌减少、肠道菌群的适应性和脂肪组织的变化是是体重反弹的主因,而节食后的低基础代谢率并非反弹的主因;③ 饱腹感激素水平在减肥期可下降近2/3,其后不控制饮食一年激素水平仍低于之前1/3以上;④ 热量限制导致脂肪细胞收缩产生压力刺激,触发一系列反应,从而抑制脂肪释放并优先补充收缩细胞;⑤ 体重反弹并不会抵消节食的所有好处,死亡风险或因此降低。

Unexpected clues emerge about why diets fail
11-07, doi: 10.1038/s41591-019-0632-y

【主编评语】作为一种温和且安全系数高的减重方式,节食(限制卡路里)减肥是肥胖届最常见的手段,然而节食减肥一段时期后的成果通常无法长久维持。现科学家提出饱腹感激素(如瘦素)在节食减肥后迅速降低,食欲会因此大增,甚至可以延续到节食期后数月。脂肪细胞在节食期的收缩导致细胞间隙产生压力刺激,从而身体补充这些收缩细胞,并可能导致减重后持续性的炎症。基因检测虽可鉴定出相应位点,但仍因人而异。最后作者提到,即使节食减重会反弹,小鼠实验证明其对减少小鼠死亡率有积极作用。(@潇洒小姐陈)

NEJM:哪些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与长期体重增加相关?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0.67]

① 纳入来自三个队列的约12万名无慢性疾病、非肥胖的受试者,随访20年;② 受试者每4年平均增重3.35磅,与体重增加密切相关的饮食为薯片、土豆、含糖饮料、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而蔬菜、全谷物、水果、坚果和酸奶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③ 体力活动与体重增加呈负相关,饮酒、吸烟、过多或过少睡眠及看电视与体重增加呈正相关;④ 特定饮食和生活方式与长期体重增加独立相关,这对肥胖预防策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Changes in Diet and Lifestyle and Long-Term Weight Gain in Women and Men
2011-06-23, doi: 10.1056/NEJMoa1014296

【主编评语】“少吃多动”是预防肥胖的经典策略。但体重增加往往呈现一种缓慢的方式(约每年1磅),人们很难感知是哪一个因素导致了体重增加。许多干预试验研究纳入的是超重或肥胖群体,且关注的是短期体重变化,其结果不具有外推性。2011年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了特定饮食和生活方式与长期体重增加的关系。研究发现薯片、土豆、含糖饮料、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饮酒、吸烟、过多或过少睡眠及看电视均与体重增加呈正相关,而蔬菜、全谷物、水果、坚果、酸奶和体力活动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flying dutchman)

Cell:肠道扩张或是抑制进食的关键

Cell[IF:36.216]

① 利用光遗传学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包括12类神经元和27类感受细胞的迷走神经分布地图;② 特异的基因标记可识别具有不同神经支配模式、感受末梢和功能的迷走神经元;③ 刺激感知机械力的神经节内板状末梢(IGLE)Oxtr神经元,可抑制进食而不引起其他生理变化;④ 但刺激营养素依赖型的肠黏膜末梢感受器Vip或Gpr65时,进食不受影响;⑤ 肠道扩张或特异性激活机械感受器,可抑制下丘脑的AgRP神经元,从而抑制进食。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Vagal Sensory Neurons That Control Feeding
11-14, doi: 10.1016/j.cell.2019.10.031

【主编评语】机体的能量平衡需要对进食进行准确调控,Cel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单细胞技术,系统性地绘制了支配消化道的迷走神经细胞类型图谱,发现肠道中感知机械力的神经,在抑制进食中有关键作用,而感知营养的神经则不影响进食。也就是说,进食引起的肠道扩张,通过激活特定迷走神经来告知大脑“吃饱了”的信息。这些发现为用于减肥的胃旁路手术提供了一种新机制——手术引起的肠道扩张本身就能减少患者的饥饿感。(@mildbreeze)

Cell子刊:西式饮食如何促进慢性炎症(综述)

Immunity[IF:21.522]

① 西式饮食(WD)富含的营养成分,可直接(如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或间接(如L-肉碱经肠道菌群转化生成TMAO)促进炎症;② 而地中海饮食等传统饮食富含的n-3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类物质、膳食纤维(经肠道菌群发酵为短链脂肪酸),则有抗炎作用;③ WD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免疫系统与菌群的互作,以及脂肪、肝和大脑等多器官之间的互作,促进系统性慢性炎症;④ WD和肥胖还能诱导先天免疫记忆,引起髓系祖细胞的长期变化,增强炎症潜力。

Western Diet and the Immune System: An Inflammatory Connection
11-19, doi: 10.1016/j.immuni.2019.09.020

【主编评语】西式饮食以加工食品、快餐、便利食品、零食、含糖饮料等特征,富含精制糖等碳水化合物、盐、加工肉、纯化动物脂肪和食品添加剂,同时缺少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抗氧化剂等植物源分子,有很高的热量密度和升糖指数。大量证据表明,西式饮食可促进慢性代谢炎症,引起多种常见慢性疾病。Immunity近期发表的这篇综述,探讨了西式饮食和不同营养成分对代谢炎症的影响,以及背后的直接和间接(如通过肠道菌群)机制。(@mildbreeze)

肠道菌群介导西式饮食引起的脂肪组织炎症

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N/A]

① 在无菌小鼠以及肠道菌群复杂性低的抗生素处理和ASF小鼠中,西式饮食(WSD)仍可引起肥胖;② 但WSD诱导的脂肪组织炎症(升高的M1/M2巨噬细胞比值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以及结肠内的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细胞的浸润,都被显著抑制;③ 伴随这些炎症指标的减少,小鼠对WSD导致的血糖异常、高胆固醇血症和肝功能紊乱有更强的抗性;④ 在菌群正常的小鼠中敲除先天免疫信号通路中的MyD88,也抑制WSD导致的脂肪组织炎症。

“Western-diet”-induced adipose inflammation requires a complex gut microbiota
10-05, doi: 10.1016/j.jcmgh.2019.09.009

【主编评语】西式饮食(WSD)能够诱导肥胖及脂肪组织炎症,从而促进代谢综合征。有假说认为,该过程中肠道菌群对先天免疫通路的激活,而非肥胖本身,可能是WSD引起脂肪炎症的重要原因。这项研究通过多种小鼠模型验证了这一假说,为治疗代谢综合征带来新启示。(@mildbreeze)

儿童肠道菌群与膳食以及身体成分的相关关系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用主成分分析(PCA)描述5岁儿童肠道菌群,探究菌群组成、饮食与BMI之间的关联;② PC1(Christensenellaceae和瘤胃球菌科的负载荷)与较低的BMI z分数和较长的哺乳期有关;③ PC2(Fusicatenibacter和双歧杆菌属的正载荷,拟杆菌属的负载荷)与较少的坚果、种子和豆类的摄入有关,矫正膳食纤维的摄入后,PC2与高BMI的z分数有关;④ PC3(粪杆菌属、真杆菌属、罗斯氏菌属的正载荷)与高较的纤维及总非淀粉多糖摄入有关。

Using composition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describe children's gut microbiota in relation to diet and body composition
11-11, doi: 10.1093/ajcn/nqz270

【主编评语】研究采集了319名5岁儿童的粪便,测定了其粪便菌群的组成和身体成分,并记录其膳食情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体内特定的肠道菌群与其膳食紧密相关,且与BMI z分数相关。(@兵兵)

国内团队: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及代谢通路变化

Psychological Medicine[IF:5.641]

① 收集26名重度抑郁症(MDD)及29名健康人的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建立随机森林模型;② MDD患者的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放线菌门及双歧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③ 色氨酸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相关的四种肠道菌群代谢通路丰度在MDD患者中显著降低,其中K01626和K01817的丰度与抑郁和焦虑得分有关;④ 基于菌属和菌种水平的随机森林模型可以很好的区分MDD患者和健康人(AUC=0.890)。

Shotgun metagenomics reveals both taxonomic and tryptophan pathway differences of gut microbiota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atients
11-05, doi: 10.1017/S0033291719003027

【主编评语】菌群的色氨酸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可能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深圳康宁医院的团队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鉴定了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并发现几种特定的色氨酸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与焦虑及抑郁的得分相关。(@szx)

欧洲龙虾的肠道菌群和养殖环境的影响

ISME Journal[IF:9.493]

① 利用基于海洋的集装箱养殖(SBCC)与陆地养殖(LBC)系统对欧洲龙虾的生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② 与LBC相比,来自SBCC的龙虾肠道菌群群落的系统进化关系更近且聚集,肠道菌群种类更丰富、多样性更高;③ 龙虾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减少与肠内病毒病原体欧洲龙虾裸病毒(HgNV)的高感染率有关;④ SBCC可能通过促进肠道菌群群落多样化聚集及降低疾病易感性,来增强欧洲龙虾的健康状态。

Spatial and temporal axes impact ecology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juvenile European lobster (Homarus gammarus)
11-01, doi: 10.1038/s41396-019-0546-1

【主编评语】ISME Journa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幼年欧洲龙虾的肠道菌群在1年内的变化,对比了不同养殖系统对菌群的影响,并揭示了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表明基于海洋的箱式养殖更有利于龙虾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健康。(@mildbreeze)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徐笑,海盗船长,米见对,mildbreeze,爱的抉择,兵兵,Echo Quasimodo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21 | “富贵病”是源于膳食纤维吃得太少吗?

1120 | 肠道菌产生的特定长链脂肪酸,或是减肥新招数

1119 | Cell:广医+北大团队揭示小儿IBD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

1118 | Science重磅:大肠癌如何对靶向治疗产生耐药性?

1117 | 日本人的健康长寿与饮食模式有关吗?

1116 | 呼吸道健康,与菌群有哪些关联?

1115 | 《科学》:炎症性心肌病中,肠道菌“忽悠”T细胞攻击心脏

1114 | 段屹等Nature发文:锁定促酒精肝肠菌和毒素!(附6000字专访)

1113 | 吃盐别太多,可能促炎症

1112 | 宏基因组分析软件和方法(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