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肠脑轴热度不减,国内外9篇论文话突破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479期日报。

浙大一院:肠道菌群、益生菌与抑郁症(综述)

Molecular Psychiatry[IF:11.973]

① 多种软件和算法可用于分析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测序的微生物组数据;② 动物研究显示抑郁症伴随肠道菌群改变,菌群失调可反过来影响社会行为,增加焦虑或抑郁风险;③ 抑郁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扰动,母婴菌群相关因素可能影响对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的易感性;④ 益生菌可发挥抗抑郁作用或用于辅助治疗,但也存在部分不一致的研究结果;⑤ 大脑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可通过神经、代谢、内分泌和免疫等途径进行双向交流。

Updated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ir relation to depression in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04-24, doi: 10.1038/s41380-020-0729-1

【主编评语】《Molecular Psychiatry》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团队的综述,介绍了肠道菌群研究方法,总结了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相关动物和人体研究证据,以及益生菌干预的治疗作用,探讨了肠道微生物与大脑间的双向互作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mildbreeze)

中国农大马曦团队:菌群-肠-脑轴中的色氨酸代谢物和芳香烃受体(综述)

Gut Microbes[IF:7.823]

① 芳香烃受体(AhR)是色氨酸(Trp)代谢产物到大脑信号传导的关键节点,参与维持生理稳态;② 肠道中,在菌群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下,Trp通过3个主要代谢途径产生血清素、犬尿氨酸和吲哚的衍生物,其中一些作为AhR配体,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CNS)稳态;③ 通过AhR依赖机制,Trp代谢物经免疫、代谢和神经(迷走)信号传导机制,介导肠道微生物与大脑之间的双向信号传导,影响下游的行为和CNS功能。

Hos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s a critical node in tryptophan metabolites to brain signaling
05-13, doi: 10.1080/19490976.2020.1758008

【主编评语】中国农业大学马曦与团队近期在《Gut Microbes》发表综述,重点系统性介绍了色氨酸(Trp)代谢物和芳香烃受体途径在菌群-肠-脑轴中的关键作用,值得专业人士参考学习。(@mildbreeze)

帕金森病可能存在肠-脑双向传播

Brain[IF:11.814]

① 将来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含α-突触核蛋白的路易体,注射到狒狒纹状体内或者肠道内,可诱发黑质纹状体损伤和肠神经系统(ENS)病理变化;② 未在迷走神经和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dmnX)中检测到α-突触核蛋白病理损伤,提示迷走神经-dmnX可能不是α-突触核蛋白病理传播的途径;③ 被注射的狒狒的血液α-突触核蛋白水平升高,且与ENS中的α-突触核蛋白水平正相关;④ 内源性α-突触核蛋白或许通过循环系统在ENS与大脑之间进行远距离双向传播。

Bidirectional gut-to-brain and brain-to-gut propagation of synucleinopathy in non-human primates
05-07, doi: 10.1093/brain/awaa096

【主编评语】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在大脑中的积累,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认为,这种α-突触核蛋白病理可能是起源于肠道,从肠神经系统经迷走神经传播到大脑中。《Brain》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以狒狒为模型发现,α-突触核蛋白病理不仅能从肠道传到大脑,也能进行反向传播,并提出体液循环(而非迷走神经)可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mildbreeze)

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的关联再添新证

Annals of Neurology[IF:9.496]

① 纳入666名老年受试者,分析帕金森病风险因素和前驱症状标志物与肠道菌群的关联;② 体育活动、职业相关溶剂接触和便秘与菌群α-多样性相关,体育活动、性别、便秘、REM睡眠行为障碍(RBD)和吸烟与菌群β-多样性相关,年龄和降尿酸药与α-和β-多样性相关;③ 缺乏体育活动和便秘在厚壁菌肠型个体中最常见,便秘和阈下震颤麻痹在普氏菌肠型个体中最少见;④ 多个微生物类群与便秘、体育活动、RBD、吸烟和阈下震颤麻痹相关。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of risk and prodromal markers of Parkinson's disease
05-22, doi: 10.1002/ana.25788

【主编评语】《Annals of Neurology》近期发表了一项来自德国的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与多个帕金森病风险因素和前驱症状标志物的关联。(@mildbreeze)

自闭症和多动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Gut Microbes[IF:7.823]

① 纳入24项研究,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② ASD与ADHD均与较低的共生菌群相对丰度相关;③ 对于ASD,部分研究报道了患者的菌群β多样性变化,但不同研究间报道的菌群变化不一致;④ ASD患者菌群的短链脂肪酸代谢功能发生变化,促炎因子水平升高;⑤ 对于ADHD,结果异质性很高,菌群组成与ADHD之间的关联仍不清楚;⑥ 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各项研究之间的结果难以进行对比。

Gut microbiota profile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03-21, doi: 10.1080/19490976.2020.1748258

【主编评语】《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系统性综述,总结了24项研究以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20项研究对ASD进行了分析,发现患者的菌群组成与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但不同研究报道的菌群变化不完全一致;4项研究对ADHD进行了分析,但结果异质性高,无法得出一致结论。(@szx)

重庆医科大学:调控自噬或能经菌群-肠-脑轴,缓解亚砷酸盐的神经毒性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7.65]

① 小鼠长期暴露于亚砷酸盐饮水,导致肠道菌群扰动(丰富度和均匀度降低,变形菌门和脱铁杆菌门减少,功能改变),并引起学习记忆缺陷和焦虑样行为等神经行为功能障碍;② 在自噬基因Beclin1杂合型小鼠中这些缺陷得到缓解;③ Beclin1+/-可能通过选择性减轻亚砷酸盐引起的脑肠肽变化(如恢复Vip、Tac、SStr1、SStr2、Htr3a和Htr4),经脑肠轴改善亚砷酸盐的经毒性;④ 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亚砷酸盐的神经毒性作用,调控自噬或有保护性作用。

Heterozygous disruption of beclin 1 mitigates arsenite-induced neurobehavioral deficits via reshaping gut microbiota-brain axis
05-14, doi: 10.1016/j.jhazmat.2020.122748

【主编评语】亚砷酸盐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性,还有神经毒性。重庆医科大学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研究表明,菌群-肠-脑轴可能是慢性亚砷酸盐暴露诱导的神经毒性作用的新机制,调控细胞自噬或许有保护作用。(@mildbreeze)

国内团队:高脂饮食可能让你“越吃越饿”?

eLife[IF:7.551]

① 高脂饮食喂养果蝇,可增强饥饿诱导的觅食行为;② 高脂饮食增加了果蝇的饥饿感知神经元——AKHR+ 神经元的敏感性,并通过抑制神经元自噬以增强AKHR在神经元中的累积,抑制AKHR+ 神经元的自噬可增强其对饥饿的敏感性;③ 机制上,脂蛋白LTP及其受体LpR1将多余的膳食脂质转运进入AKHR+ 神经元,并激活AMPK-TOR信号通路以抑制神经元自噬;④ 抑制AMPK-TOR信号通路可抑制饥饿诱导的果蝇觅食行为,并可消除高脂饮食对饥饿诱导的觅食行为的增强。

High-fat diet enhances starvation-induced hyperactivity via sensitizing hunger-sensing neurons in Drosophila
04-23, doi: 10.7554/eLife.53103

【主编评语】先前的研究发现,饥饿可增强果蝇的觅食行为。来自重庆大学的黄锐团队与浙江大学的王立铭团队在《eLif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高脂饮食喂养的果蝇中,饥饿诱导的觅食行为显著增强。机制上,高脂饮食可通过激活AMPK-TOR信号通路,以抑制果蝇的饥饿感知神经元的自噬,并增强神经元对饥饿的敏感性。(@szx)

幽门螺杆菌、牙周病原体与痴呆的关系

Molecular Psychiatry[IF:11.973]

① 纳入美国1431名≥65岁受试者,平均随访10-11年,分析幽门螺杆菌(Hp)血清阳性、牙周病(Pd)及其病原体与阿尔茨海默病(AD)和全因痴呆之间的关系;② 中间普氏菌、直肠弯曲杆菌及3种普氏菌的组合,与Hp阳性呈协同互作,增加AD风险;③ 在奈氏放线菌水平较高者中,Hp阳性与该菌存在协同互作,增加AD和全因痴呆风险;④ 对于全因痴呆,具核梭杆菌与Hp呈拮抗作用;⑤ 在Hp阳性者中,Pd标记物(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与全因痴呆有直接关联。

Helicobacter pylori, periodontal pathogens, and their interactive association with incident all-caus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dementia in a large national survey
05-04, doi: 10.1038/s41380-020-0736-2

【主编评语】幽门螺杆菌(Hp)与牙周病原体的联合感染,可能影响痴呆的发病情况。《Molecular Psychiatry》近期发表了一项美国队列研究,表明特定牙周病病原体与Hp感染,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全因痴呆的发病上,存在协同作用,提示联合清除Hp和特定牙周病病原体,或许有助于减少老年痴呆风险。(@mildbreeze)

成都中医药大学:喝冰水可加重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症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IF:4.01]

① 野生型小鼠分别灌胃0℃、4℃及25℃的饮用水,持续15天;② 摄入0℃饮用水的野生型小鼠表现出显著的认知障碍,伴随着体重、胃排空速率、胃蛋白酶活性的显著降低,以及皮质能荷的显著升高;③ 阿尔茨海默症(AD)小鼠模型及野生型小鼠分别灌胃0℃及25℃的饮用水,持续35天;④ 在AD小鼠及野生型小鼠中,摄入0℃饮用水均可显著降低体重及认知功能,并导致皮质及海马中的显著淀粉样病变;⑤ 相比于野生型小鼠,AD小鼠的上述表型变化显著恶化。

Drinking water temperature affect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mouse model
05-25, doi: 10.1038/s41401-020-0407-5

【主编评语】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徐世军团队在《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野生型小鼠摄入0℃的饮用水,可导致认知障碍及体重降低等变化,而在阿尔茨海默症小鼠模型中,摄入0℃的饮用水可显著促进疾病进展。(@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Jack Chen,Dr.Smile,mildbreeze,楸楸,szx,FU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602 | 新冠病毒如何活跃于胃肠道?4项研究探索感染机制

0601 | 5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献!

0531 | 益生元之外:植物/杂粮的其他成分如何发挥有益作用?

0530 | 迈向临床:9项粪菌移植和益生菌重要研究进展

0529 | Science封面重磅:全面揭示肿瘤里的细菌

0528 | 睡眠如何影响消化健康?《柳叶刀》子刊综述最新进展

0527 | 樊赛军团队再突破,菌群代谢产物缓解放射毒性

0526 | 菌群-免疫互作”进展如何?4篇综述详尽阐述

0525 | “食疗”真能抗癌?24分Cell子刊实力综述

0524 | 喝奶有何利弊?70分NEJM发表里程碑综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