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3.5分综述详解:性激素如何塑菌群调免疫?|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688期日报。

性激素与肠道菌群及免疫应答的互作(综述)

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3.546]

① 雄激素及雌激素水平分别与男性及女性的肠道菌群组成相关,绝经前/后妇女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显著;② 雌激素通过作用于ERα,增加TLR及促炎因子的表达以促进炎症,并通过作用于ERβ抑制炎症应答,而雄激素可激活抗炎应答;③ 性类固醇可通过直接互作而影响肠道细菌的生理机能;④ 雌激素促进IgA分泌以影响肠道菌群,ERβ也在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⑤ 肠道菌群可通过产生修饰性类固醇激素分子的酶,以调节局部和全身的性类固醇水平。

The Interplay of Sex Steroids,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11-27, doi: 10.1016/j.tim.2020.11.001

【主编评语】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性类固醇(包括雄激素与雌激素)、肠道菌群及免疫应答三者之间的复杂互作机制。相关研究有助于开发靶向肠道菌群疗法,以降低相关疾病风险和接受性类固醇治疗的个体所面临的特殊健康风险。(@szx)

关注IBD中的肠道真菌及病毒(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肠道真菌激活吞噬细胞产生IL-23、IL-6等细胞因子,促进Th17细胞的发育;② 肠道病毒驱动产生I型干扰素、IL-23等细胞因子,前者驱动髓系细胞与上皮细胞的互作,后者促进ILC3产生IL-22以增加对损伤及细菌的抗性;③ CD患者的肠道真菌中,念珠菌属、马拉色菌属等条件致病真菌增加,酵母菌属减少,CD与抗酿酒酵母抗体、白色念珠菌特异性Th17细胞及曲霉菌属交叉反应性Th17细胞的增加相关;④ 肠道白色念珠菌的丰度与UC患者对粪菌移植的应答相关。

Effects of Intestinal Fungi and Viruses on Immune Response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12-18, doi: 10.1053/j.gastro.2020.06.100

【主编评语】肠道真菌与肠道病毒可激活宿主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但也可能诱导IBD相关的免疫应答。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分别详细介绍了肠道病毒与肠道真菌对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并讨论了肠道病毒及肠道真菌的失调在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中的作用机制。(@szx)

衰老及肠道菌群扰动对大脑免疫系统的影响

Cell Reports[IF:8.109]

①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以及表位抗原细胞鉴定的方法(CITE-Seq)揭示了年轻和老年小鼠在稳态及肠道菌群扰动时大脑免疫特征的变化;② Ly6C+单核细胞在老年小鼠大脑中起到主要促炎作用,而ILC3向ILC2转变;③ 抗生素处理显著改变了老年小鼠而非年轻小鼠的大脑ILC可塑性模式,且该变化在肠道中不可重复;④ 衰老会增加ILC样细胞表达记忆T细胞干性特征,这种特征会随着抗生素的干扰而减弱;⑤ 预示着肠道菌群紊乱在衰老性神经炎症中起到作用。

Multi-modal Single-Cell Analysis Reveals Brain Immune Landscape Plasticity during Aging and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12-01, doi: 10.1016/j.celrep.2020.108438

【主编评语】神经免疫细胞的表型及功能可塑性对于脑组织维持稳态至关重要,然而肠道菌群紊乱和衰老对于脑组织的免疫细胞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Cell Report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及免疫表位同时鉴定的方法,分析了老年和年轻小鼠,以及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小鼠的大脑免疫图谱特征,发现老年小鼠大脑中富集了更多的促炎髓源免疫细胞,且肠道紊乱只影响老年小鼠的ILC的可塑性, 该研究为肠道紊乱在年龄相关的神经性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更深的见解。(@宇宙最酷Vera)

社交压力破坏免疫-肠-脑轴以影响田鼠的行为

Neurobiology of Stress[IF:7.197]

① 社会隔离增加草原田鼠的焦虑样行为,并削弱其社会关系;② 社会隔离导致性别及脑区域特异性的神经元激活、神经化学表达及小胶质细胞增生的变化;③ 社会隔离增加雌性(而非雄性)草原田鼠的伏隔核Egr-1表达、下丘脑OT细胞、伏隔核及齿状回的小胶质细胞增生,增加雄性(而非雌性)草原田鼠血浆中的皮质酮表达;④ 社会隔离无性别差异地增加伏隔核CRF、杏仁核BDNF和OTR;⑤ 社会隔离改变草原田鼠的肠道菌群,并与关键的大脑及行为指标相关。

Social isolation alters behavior, the gut-immune-brain axis, and neurochemical circuits in male and female prairie voles
11-24, doi: 10.1016/j.ynstr.2020.100278

【主编评语】社会隔离压力对免疫-肠-脑轴的破坏可能对心理及生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Neurobiology of Stres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草原田鼠中,社会隔离通过性别依赖的方式,导致免疫-肠-脑轴的失调,从而促进焦虑样行为及社会关心受损。(@szx)

国内团队:RNF186调控自噬以维持肠道稳态

Autophagy[IF:9.77]

① RNF186对于维持自噬的本底水平是必需的;② RNF186作为EPHB2的E3泛素蛋白连接酶,调节EPHB2的泛素化;③ 配体EFNB1刺激下,RNF186在EPHB2的Lys892处进行泛素化修饰,并进一步招募MAP1LC3B进行自噬过程;④ EFNB1-EPHB2诱导的自噬不依赖于MTOR;⑤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RNF186缺失和EPHB2缺失小鼠在DSS诱导结肠炎模型中症状更严重,这是由于结肠上皮细胞自噬功能缺陷所致;⑥ 回补EFNB1-Fc重组蛋白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RNF186 regulates EFNB1 (ephrin B1)-EPHB2-induced autophagy in the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intestinal homeostasis
12-09, doi: 10.1080/15548627.2020.1851496

【主编评语】GWAS研究鉴定出编码E3泛素蛋白连接酶的基因RNF186与溃疡性结肠炎易感性有关,但蛋白的确切功能目前不清楚。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晨辉和荣岳光合作在Autophagy上发表文章,揭示RNF186在结肠上皮细胞的自噬激活和肠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并证明RNF186调控EFNB1-EPHB2诱导的自噬,回补EFNB1-Fc可缓解DSS诱导结肠炎,表明EFNB1-Fc或是人类炎症性肠病的潜在治疗方法。(@爱的抉择)

国内团队:小檗碱改善大鼠结肠炎的菌群机制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5.893]

① BBR可显著改善DSS诱导结肠炎大鼠的病理表型,改善受损肠道屏障功能;② BBR改善结肠炎依赖于肠道菌群,BBR可以缓解DSS导致的菌群失调,并具有显著上调拟杆菌属和艾克曼菌的功能;③ BBR能够显著恢复DSS导致23个下调代谢产物中的14个,特别是改善了结肠炎所导致的色氨酸代谢的改变;④ 动物和Caco-2细胞模型均显示,BBR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色氨酸代谢,激活色氨酸受体(AhR)通路从而改善受损肠屏障。

Berberine improves colitis by triggering AhR activation by microbial tryptophan catabolites
12-04, doi: 10.1016/j.phrs.2020.105358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然而对于疾病致病机制的理解和临床对于疾病的干预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期一篇由国内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与西安交通大学王嗣岑课题组联合发表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的工作发现,植物活性成分小蘖碱(BBR)在治疗大鼠DSS诱导结肠炎中有显著的作用。BBR可以显著改善结肠炎大鼠的病理表型,改善肠屏障功能。机制研究发现BBR对于结肠炎的改善依赖于肠道菌群,BBR通过调节肠道菌色氨酸代谢,激活宿主色氨酸受体(AhR)通路,从而改善结肠炎的症状。这一发现为BBR保护肠屏障功能提供了新的机制,并为临床IBD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Zhonghua)

IBD与动脉粥样硬化(综述)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20.589]

①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CVD)的风险升高;② 造成这一关联的潜在机制包括:重叠的风险因素(西式生活方式、慢性压力、吸烟等)、系统性炎症、肠道菌群异常、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高凝血状态、脂质紊乱、皮质类固醇等IBD疗法的不良影响等;③ 需对IBD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进行预防、系统性检测和积极管理;④ 缓解IBD的治疗(如抗炎和免疫调节剂)有助于降低ASCVD风险,但仍需更多研究以促进临床转化。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CC Review Topic of the Week
12-07, doi: 10.1016/j.jacc.2020.10.027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有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但目前缺乏针对性的预防策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近期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IBD与ASCVD的流行病学研究,阐述了二者关联背后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对在IBD患者中如何预防ASCVD提出了若干建议,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对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参考价值。(@mildbreeze)

评估IBD风险的多基因风险评分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纳入美国BioMe生物库队列不同族裔共29358人,通过基于外显子组和SNP的GWAS分析,构建评估IBD风险的多基因风险评分,并在其他队列中检验;② 整合多族裔数据以及常见和罕见基因变异,有助于提高预测力;③ 鉴定出不同族裔中与极早发IBD相关的多个基因,包括ADAM17和LRBA等,并计算了其外显率;④ 非洲裔中一个主要的LRBA等位基因与LRBA和CTLA-4的表达降低相关,伴随T细胞活化,提示该基因变异可能通过增强自身免疫炎症促进IBD。

Common and rare variant prediction and penetrance of IBD in a large, multi-ethnic, health system-based biobank cohort
12-24, doi: 10.1053/j.gastro.2020.12.034

【主编评语】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或能用于预测炎症性肠病(IBD)风险。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对大型、多种族、基于医疗系统的BioMe生物库队列中近3万人的外显子组和SNP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评估IBD风险的PRS模型,鉴定出多个与极早发IBD相关的风险基因,特别分析了其中的脂多糖反应性米色样锚定蛋白(LRBA)基因变异与免疫细胞基因表达的关系,为预测IBD以及研究IBD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带来新启示。(@mildbreeze)

结肠憩室炎临床指南(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结肠憩室炎诊断通常需要计算机断层扫描,根据病史、近期镜检情况、疾病程度和进展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结肠镜检;② 免疫正常的轻度急性无并发症患者可采用抗生素进行选择性(而非常规性)治疗,对免疫低下患者强烈建议抗生素治疗;③ 高质量饮食、正常BMI、运动、不吸烟、避免阿司匹林以外的非甾体抗炎药,有助于预防复发;④ 是否进行手术,而应根据疾病程度、患者想法以及风险和收益,而非发作次数,进行个体化评估。

AGA Clinical Practice Update on Medical Management of Colonic Diverticulitis: Expert Review
12-03, doi: 10.1053/j.gastro.2020.09.059

【主编评语】结肠憩室炎是一种欧美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可能反复发作和伴随并发症。美国胃肠病学会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关于结肠憩室炎临床实践的专家指南,根据现有的系统综述、荟萃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提出了14条重要的临床实践建议,对于结肠憩室炎的医学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推荐专业人士学习参考。(@mildbreeze)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this little piggy,szx,宇宙最酷Vera,吴芹,爱的抉择,高压锅里的水母,mildbreeze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228 | 房静远等GUT突破:具核梭杆菌增加糖酵解以促肠癌 

1227 | 调节菌群真能抗衰老?8分综述全面阐述

1226 | 9文一览:益生菌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

1225 | 3篇高分综述:剖析肠道菌群在肝病中的关键作用

1224 | 赵立平携女回顾2020:菌群走向因果,回归培养

1223 | 如何加强新冠与微生物组研究?国际专家发出4大倡议

1222 | 年度回顾:肠屏障与IBD的4大研究

1221 | 不速之客!金橙橙等纵论不同癌症里的微生物

1220 | Nature Outlook小专题:4文聚焦可持续营养

1219 | 9篇17分重磅综述:聚焦菌群产学研!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