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病从口入:口腔菌群和口腔疾病如何影响全身健康?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3-02

今天是第2415期日报。

Nature Reviews:口腔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IF:49.421]

①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系统回顾和基础研究证据显示,口腔菌群与心血管炎症和心血管疾病(CVD)存在关联;② 口腔菌群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等多种CVD有关;③ 口腔菌群失调导致CVD的机制包括免疫调节,内皮功能障碍,分子模拟和抗体交叉反应,牙龈卟啉单胞菌介导的蛋白质瓜氨酸化,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口腔菌直接感染动脉,系统性炎症等;④ 靶向口腔菌群失调或能改善CVD。

The oral microbiom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01-09, doi: 10.1038/s41569-022-00825-3

【主编评语】口腔菌群在全身健康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重视。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最近发表的这篇综述文章,总结了口腔菌群失调与多种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及其背后的潜在机制,并讨论了基于口腔菌群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干预策略。(@mildbreeze)

Nature子刊:口腔健康对全身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综述)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纳入293篇系统性综述,共涉及855项荟萃分析,其中的69.2%反应了口腔健康与全身性非传染性疾病(NCD)间的显著关联;② 仅66项荟萃分析的证据强度较高,其中35项将口腔疾病作为NCD的暴露源,19项则相反;③ 癌症及糖尿病等28种NCD的风险和循环炎症标志物水平与口腔疾病(主要是牙周病)密切相关;④ 牙周及根管治疗分别与全身炎症及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有关;⑤ 所涉荟萃分析多基于观察性研究,纵向前瞻性研究和随机试验较少,仍需更多有力证据。

An umbrel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linking oral health and system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22-12-09, doi: 10.1038/s41467-022-35337-8

【主编评语】全球超过35亿人具有口腔健康问题。口腔健康不仅仅涉及牙齿及口腔疾病,也与全身健康具有显著的关联。葡萄牙埃加斯·莫尼斯高等卫生科学学校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伞状综述,总结了855项荟萃分析的数据,表明口腔健康状况可影响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28种全身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建议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并呼吁个人及公共卫生系统增加对口腔健康的关注。(@芥末)

1型糖尿病患者口腔菌群或出现“从口到肠”转移

Microbiome[IF:16.837]

① 口腔和肠道的菌群总体群落结构在1型糖尿病(T1D)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间没有显着差异;② T1D患者口腔酸化,导致共生的不耐酸唾液链球菌的丰度和活性较低,而耐酸致病性变形链球菌的活性较高;③ T1D患者肠道中唾液链球菌也出现丰度下降,该变化有利于促进肠道炎症和肠杆菌在内的兼性厌氧菌大量繁殖;④ 综合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和宏蛋白组学,追踪到从口腔到肠道的菌株变体;⑤ T1D患者体内链球菌传播水平较低。

Alterations of oral microbiota and impact on the gut microbiome in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revealed by integrated multi-omic analyses
2022-12-28, doi: 10.1186/s40168-022-01435-4

【主编评语】口腔和结肠位于胃肠道的相对两侧,口腔炎症的发展与多种疾病息息相关。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从8个具有多名T1D患者的家庭中,收集35名参与者唾液和粪便样本,利用多种组学手段综合分析。研究发现T1D疾病进程中口腔菌群的改变会影响下肠道菌群,并且变化的菌株出现“从口到肠”的转移。(@RZN)

使用含氟和精氨酸牙膏后口腔菌群的功能变化

Microbiome[IF:16.837]

① 通过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评估含氟化物(FI)/含FI+精氨酸(Arg)牙膏刷牙对口腔菌群的影响;② FI/FI+Arg牙膏不改变牙菌斑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但均能改变其菌群组成,使高龋和无龋部位与龋齿和牙周炎相关细菌减少,后者效果尤为明显;③ 两种牙膏还可改变牙菌斑菌群的功能特征,尤其是后者可减少Arg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增加Arg脱亚氨酶途径基因的表达,从而将Arg分解代谢为氨,有助于降低斑块酸性。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oral microbiome after use of fluoride and arginine containing dentifrices: a metagenomic and metatranscriptomic study
2022-09-28, doi: 10.1186/s40168-022-01338-4

【主编评语】龋齿是由口腔微生物衍生的酸性pH值引起的多因素疾病,使用含氟以及精氨酸牙膏刷牙可预防并防止龋齿,然而目前其对口腔细菌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Microbiome上的这篇文章,通过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评估两种牙膏刷牙对口腔菌群的影响,并发现牙膏中的活性成分不仅有益于牙釉质,而且有助于口腔菌群的代谢。(@圆圈儿)

生命早期唾液微生物组或可预测龋齿的发生

Microbiome[IF:16.837]

① 纳入189名儿童,进行2个月至5年的密度抽样病例对照研究,评估生命早期唾液菌群与龋齿的关系;② 检测到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前,唾液菌群信息可对未来的儿童龋齿(ECC)状态进行分类;③ Dirichlet多项式群落状态和共现网络分析确定了相似的鲁棒性和可复制的共现群体,奈瑟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牙周化脓杆菌在ECC病例中含量较少;④ ECC病例具有更高的抗生素生产和抗性基因丰度,氧化磷酸化KEGG途径在病例斑块中被富集,而ABC转运途径被耗尽。

Evaluating the ecological hypothesis: early life salivary microbiome assembly predicts dental caries in a longitudinal case-control study
2022-12-26, doi: 10.1186/s40168-022-01442-5

【主编评语】幼儿龋齿(ECC)是一种普遍的儿童口腔疾病,最近的研究提倡生态学假说,即口腔微生物群落中的菌群失调导致了龋齿。Microbiome发表的研究,对189名2个月至5岁的儿童进行了密度抽样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唾液细菌组来(1)前瞻性地测试唾液细菌组群中ECC的生态假说;(2)确定预测未来ECC的共存唾液细菌群。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支持对生态假说的发展解释,并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除了饮食和口腔卫生等病因风险因素外,生命早期的生态互动和演替可能使儿童容易患ECC。(@NL)

口腔菌群与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的关联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11.208]

① 纳入11项研究(包括10项横断面研究及1项队列研究),总结口腔菌群与儿童及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的关联;② 共包含1695名儿童及青少年参与者,其中224名肥胖、190名超重、1154名发育正常、127名体重不足;③ 11项研究中的9项揭示了口腔菌群与儿童及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相关;④ 相比于对照,超重/肥胖儿童及青少年的口腔菌群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的丰度升高。

Is oral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2022-11-03, doi: 10.1080/10408398.2022.2140330

【主编评语】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系统性综述,通过11项研究(共1695名参与者)的数据,总结了口腔菌群与儿童及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的关联。(@aluba)

国内团队:口腔致病菌或可促进多发性硬化症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IF:8.924]

① 建立结扎诱发的牙周炎(LIP)以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AE)小鼠模型,发现LIP可增加小鼠脾脏中肠杆菌属的丰度,从而诱导脾脏Th17细胞扩增并加剧EAE;② LIP还可导致EAE小鼠肠道中丹毒丝菌科富集,大肠固有层中Th17细胞增加;③ 来自LIP+EAE小鼠的粪菌移植可促进受体小鼠出现EAE症状;④ 综上,牙周炎通过口腔致病菌异位定植和Th17细胞扩增,从而加剧EAE。

Oral Pathobionts Promote MS-like Symptoms in Mice
2022-10-20, doi: 10.1177/00220345221128202

【主编评语】口腔菌群失调与多发性硬化症有关,然而口腔菌群在多发性硬化症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段胜仲团队联合朱亚琴团队在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发表文章,发现牙周炎通过口腔致病菌异位定植和Th17细胞扩增,从而加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AE)。(@圆圈儿)

绘制口臭和无口臭个体的舌头菌群图谱

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IF:8.462]

① 83名个体(基于H2S和CH3SH浓度分为对照(无口臭)、MM、HS和MM-HS),收集每组10个个体舌苔样品;② 无口臭与链球菌属(副血链球菌)、韦荣菌属(殊异韦球菌)和罗氏菌属(粘滑罗氏菌)活性相关,口臭与普氏菌属(P. shahi)、梭杆菌属(具核梭杆菌)和纤毛菌属相关;③ 甲硫醇口臭与无口臭个体的转录组相似;④ 对照中参与L-半胱氨酸和L-高半胱氨酸合成基因及硝酸盐还原基因显著过度表达,而口臭患者中半胱氨酸降解为H2S的基因过量表达。

The tongue biofilm metatranscriptome identifies metabolic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halitosis
2022-12-19, doi: 10.1038/s41522-022-00364-2

【主编评语】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近期发表的文章,根据H2S和CH3SH浓度将受试者区分为对照组(无口臭)、甲硫醇组(MM)、硫化氢组(HS)、MM-HS(前两种气体均超过口臭阈值的组)、二甲基硫醚组(DMS),对舌苔菌群进行分析。鉴定出口臭和无口臭组的相关菌群,并对其基因表达特点进行表征。(@章台柳)

Nature子刊:史前意大利人口腔菌群演化可能与饮食变化有关?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比较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者(公元前31000–11000年)与新石器(公元前6200-4000年)和红铜时代(公元前3500-2200年)农民口腔菌群;② 古人口腔菌群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转型及新石器时代晚期显著改变;③ 相比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样本中微小小单胞菌、龈沟产线菌(可能与奶制品消费有关)等口腔致病菌增加;④ 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及长奈瑟氏球菌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红铜时代样本显著富集,可能与消耗较高水平膳食纤维有关。

Ancient oral microbiomes support gradual Neolithic dietary shifts towards agriculture
2022-11-22, doi: 10.1038/s41467-022-34416-0

【主编评语】近年来,研究人员使用来自牙结石的古DNA用于分析人类遗骸的口腔微生物组,进而提供关于个人饮食的重要信息。近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纳入史前意大利76名个体的口腔微生物组,覆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将这些数据与同样在牙结石中发现的微观食物残余以及考古学发现相结合,发现史前狩猎采集人群过渡到农业人群的过程中口腔微生物种类发生了明显改变,且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还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古人可能开始使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方案,植物蛋白摄入量增加使得微生物组发生变化。此外,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红铜时代的样本表现出比之前更差的口腔健康状况。总之,该研究深入揭示了史前欧洲人口与饮食变化相关的古代口腔微生物组的演化,值得关注。(@九卿臣)

瘤内具核梭杆菌与食管癌的免疫反应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IF:9.075]

① 纳入300名已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食管癌患者,评估瘤内具核梭杆菌丰度与食管癌组织中T细胞(CD8+ 、FOXP3+ 和PDCD1 +)密度以及淋巴细胞反应模式(滤泡淋巴细胞反应、瘤周淋巴细胞反应、间质淋巴细胞反应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② 发现瘤内具核梭杆菌仅与瘤周淋巴细胞反应显著负相关;③ 与没有具核梭杆菌组相比,具核梭杆菌丰度高组表现为更低的瘤周淋巴细胞反应水平;④ 单变量和多变量模型均产生类似的发现。

Intratumour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nd immune response to oesophageal cancer
01-04, doi: 10.1038/s41416-022-02112-x

【主编评语】瘤内具核梭杆菌通过下调抗肿瘤免疫力在胃肠道癌症中发挥作用,然而瘤内具核梭杆菌导致临床结果不佳的免疫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这篇文章,发现瘤内具核梭杆菌与瘤周淋巴细胞反应减弱有关,为进一步研究瘤内具核梭杆菌和宿主免疫间的互作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开发针对肠道菌群和免疫细胞的新策略用于预防和治疗食管癌。(@圆圈儿)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XLyasby,RZN,Zzz,Sunflower,aluba,圆圈儿,accepted,九卿臣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110 | 肠-肺轴新发现:“坏”菌定植肠道如何恶化肺部感染?

0109 | GUT新发现:肠菌可影响大肠癌术后的吻合口愈合

0108 | 31分Cell子刊3文聚焦饮食:精准营养/限时进食/肠道菌群

0107 | 多文速览:消化道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的技术创新

0106 | 张和平团队Nature子刊突破:高分辨率解析内蒙人的肠道菌群

0105 | 喝酒别过量!NEJM等高分综述纵论酒精相关疾病

0104 | 肠道古菌病毒组+改造噬菌体,马迎飞团队连发重要成果

0103 | Immunity领衔:3文聚焦肠道T细胞研究新知

0102 | 38分Cell子刊:9位专家纵论肿瘤微生物组前沿

0101 | 12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1231 | 10文聚焦肥胖:肥胖加重新冠症状?如何治疗肥胖?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