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人战“疫”纪实 | 红色的青春力量
使命担当,党旗飘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经历了疫情的考验
被按下暂停键的交大
终于能在春天来临之际
张开双臂拥抱春日的暖阳
然而
这场战疫还远没有结束
严峻的防控形势
时刻提醒着我们
无论何时都不能麻痹大意
而这时
我们又重新看到
餐厅里、楼栋中出现了熟悉的身影
他们挺身在前
以实际行动
践行着作为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信仰
1
疫情反复、责任不减
学生党员秦依凡、叶玄子、王一
封校以来,D27宿舍楼的风险等级一直在A、B之间不断反复,疫情防控和生活保障压力很高。好在由楼层长、寝室长、志愿者组成了将近百人的工作群,为宿管阿姨、驻楼思政等辛苦操劳的工作者分担了不少。所有在楼里的致远学院18级女生党员都参与进来奉献了一份力量。作为分餐和发放物资的志愿者,虽然轮班次数不多却已经体会到不易,物资清点和运送、精确到每间寝室每餐饭需要几份、是否清真、速度慢了担心饭菜凉掉……更不用说需要每天七点多起床取餐分餐、领物资随叫随到、日常整层消杀、晚饭后全副武装提着巨大垃圾袋站半个多小时等所有人丢完再处理出去、还有其他各种通知传达信息统计和特殊需求照应等等。更加体会到了“负重前行”者的伟大,也多了一些理解和感恩,多了一份作为党员的热情和使命感。很高兴看到大家都融洽而团结,形势也在稳中向好。
2
“高峰已过,准备收队”
学生党员严昕睿(后排左二)
3月9日起,闵行校区开启闭环管理,学校许多老师为保障我们的学习生活纷纷身兼数职,临危逆行。
3月22日,学校疫情防控进入全面向好的阶段,校青志总队发布了学生志愿者的招募通知,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第一时间完成了报名,并在23日中午解除封楼后第一时间加入到二餐餐饮管理工作。我负责的工作是餐厅入口的引导和分流,最初几天的人流量不算太大,工作难度相对较低,也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
随着各个楼栋逐步解封,再加上食堂各窗口推出“特色餐”的吸引力,食堂人流量日益增大,甚至出现了食堂开门前队伍排到东中院的盛况,但几名志愿者里外协作,加上同学们积极配合,每天总能比较好地应对刚开门时的大流量;每当看到志愿者群里通知“高峰已过,准备收队”时,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愿疫情早日散去,愿我们能早日在灿烂阳光下的再次相聚!
3
我们的宿舍我们自己守护
学生党员张亦驰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的校园生活,同学们都积极配合遵守隔离政策。疫情初期大家的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物资不充沛、核酸检测时大家的迷茫与困惑、阿姨每天从早忙到晚的辛苦疲惫……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越是在这种关头,越是需要我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主动站出来为同学们服务。秉持着“我们的宿舍我们自己守护”的信念,我很荣幸地担任了我们楼层的层长,帮助大家分发防疫物资、三餐以及回收垃圾等等。虽然我们做的工作都非常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疫情终将过去!
4
累,但值得
优秀志愿者石秉占
3月22日解封前一天,我报名成为了志愿者,当晚就被拉进了负责人群,负责七餐的志愿者工作。第一天在七餐整理了所有志愿者物资,包括防护服、隔离面罩、口罩、抗原检测试剂等。由于七餐就餐人数较少,在下午的会议中,我提议调配七餐志愿者支援志愿者紧张的二餐和四餐。得到大家的同意后,我个人也考虑到自己的民族情况和实际安排,调往了清真餐厅。
第二天早上需要5点就起床,前往清真餐厅帮忙分装早餐。刚进清真餐厅的时候,一眼看到往日清真餐厅的凳子被排列在墙角,成为餐厅工作人员休息的床铺的时候,让我们非常感触。餐厅的工作人员在这次疫情封校中,牺牲了太多:每天睡在坚硬的凳子上,还要很早爬起来准备早餐,保证在6点前将同学们的早饭准备好并且用袋子分装好,非常不容易。
7点左右送餐的老师将早餐搬上送餐车运走后,早上的工作就算结束了。9点半我们再回到餐厅,帮助工作人员准备午餐。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需要帮助盖盖子和打包,本身是很简单的工作,但是,当数量变成400份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变化。我们持续打包了一个小时,当把所有饭打包好后,手被盖子压得很疼,而且因为一直弯腰,腰也很累很疼。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歇息,因为马上就要到食堂向解封楼栋开放的时间,需要我们维持秩序。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因为来打饭的同学很多,远远超出了清真餐厅准备的饭菜。甚至很多像我一样回族的同学会吃不到清真餐。因此,需要尽量将很多非必须吃清真的同学分流到其他餐厅,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和误解。
清真餐厅志愿者比较少,需要我们每一餐都参加,整天的工作很累,工作量也非常大。完成每一餐工作后,浑身也都会被汗浸湿,鼻梁被口罩压得很疼,而且在寝室休息不了多长时间就需要准备下一餐。然而,这就是餐厅工作人员的常态,甚至在没有我们这些志愿者的时候,工作量更大。因此,我认为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也愿意坚持下去,虽然累,但很值得!
学生党员们
肩负使命、挺身在前
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
疫情终将被战胜
我们也能在暖阳里再相遇!
编辑 | 杨松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