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在基层】第十二期 潘世楼: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也是用来回忆的
潘世楼
复旦大学
2016届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硕士毕业生;
2016年广西定向选调生;
2016.7-2017.7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
控告申诉检察处任职;
2017.7-至今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检察院挂职。
“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
”
——2013年5月4日
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
每年的国庆节后,都是毕业生们寻找工作的旺季,“何去何从”便成了部分同学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在2015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官网上看到“广西定向复旦大学招录选调生”公告,毅然决然地报考,并于2016年5月被分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回家乡工作,建设家乡,这不仅是一份故乡情,确切地说更应该是对故乡的爱与责任吧。记得那时参加选调生考试面试的时候,一位考官说道:“自己的家乡,你不去建设,等谁来帮你建设呢?”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回来建设家乡完美地解决了我“何去何从”的问题。
我学的是诉讼法学专业,定岗在检察院的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这部门是我们检察机关对外服务群众的一个窗口,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控告人、申诉人以及来信来访群众。看到这里,你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老妇人,背着一个小孙子,披麻戴孝,衣服上用红色毛笔写着大大的“冤”字,步履蹒跚,在信访大厅门口哭泣静立呢?你脑中是否会浮现出一群人敲锣打鼓、拉着长长的横幅“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等标语将检务接待大门团团围住呢?这些在电视中看到场景,在我的工作中确确实实存在和发生着。来到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后,领导、同事带着我跟他们一起学习如何审查受理控告申诉案件,如何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等。经过一个月的跟班学习,分管副处长对我说:“鹰的翅膀是在搏击风浪中练硬的,过了今天,以后你就要自己独立值班独立接访了,有些问题你总要学会自己面对自己独立解决的。”就这样,我迎来了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值班接访。接待群众的控告申诉、来信来访,看起来貌似简单,实则不然。
1
第一次独立接访小记
记得第一次独立接访,便碰到这样一位情绪失控、从桂林坐了六个多小时火车远道而来的上访大叔。那天早上我一到信访接待室,外面的锣鼓声就“当当当”响起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场面,当场就把我吓蒙了,不知所措。我就打电话向分管领导反映情况,向老同志请教如何处理这种突发事情,然后把上访大叔请进信访室,给他倒开水,倾听他的诉求与理由,将其诉求记在笔记本上,等他情绪稍微平稳后再找出相关法律条文一个个对应说明,经过一个多小时耐心地释法说理,终于把大叔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引导他通过合法途径来进行上访,通过正当途径提出诉求。大叔在离开值班室的时候,对着门口的法警竖起大拇指说:“那小伙子的答复我很满意,他是在为我着想的,得分!”听到这话,我心中的沉闷一扫而光,既是欣慰又是鼓舞。
在我这岗位,与老百姓的接触密切而频繁,我们是老百姓提出诉求的一个窗口,但闹访、缠访、非法上访等事件时有发生。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使我从一个刚出校园的“新手”逐渐变成了一个“老司机”。每当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我首先想的是老百姓为何要以这种方式来上访?其诉求是什么?事情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不是身受委屈或者有冤有仇,谁愿意大老远来闹事呢?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倾听群众心声,想百姓之所想,这应该是我这一年多来学到一门解决群众问题的方法吧。
2
第一次下乡扶贫所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为响应国家政策,我们自治区检察院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活动,所有在编干警都要与贫困户结对帮扶脱贫,我们单位对应的扶贫点是河池市凤山县。凤山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70%面积为大石山区,30%面积为土山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自然条件恶劣。全县有11个乡镇,总人口21.5万人,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占大多数。
按单位扶贫工作任务要求,我今年也分到一户帮扶贫困户。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里不禁嘀咕一下,这能行吗?凤山自然条件那么恶劣,交通也不方便,山路九曲十八弯,连绵的公路在半山腰上“挂着”,那里的壮、瑶、苗等少数民族同胞思想观念又是相对保守,而且我又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拿什么去扶贫啊 ?困难是现实的,但工作任务是要完成的,精准扶贫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的帮扶对象是凤山县乔音乡雅圩屯的一户贫困户。今年4月15-16日,是我第一次下乡与挂点贫困户交流,共同探讨脱贫问题。在去之前,我先电话与我的贫困户罗姐沟通交流,了解她的家庭情况,是否有老人需要抚养,家中是否有老人体弱多病,是否有孩子在上学,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等。经过一番了解,我对罗姐家的致贫原因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我下乡入户与她沟通交流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了。
从南宁出发,我们4月15日晚上到达凤山县城,第二天早上7点起床就出发去罗姐家了。沿着崎岖的二级公路,我先坐驻村干部的小车到乔音乡政府,再从乡政府换个面包车到合运村村委,村干部帮我找了个年轻人,再搭他的摩托车一路经过泥路山路石头路,大概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我的帮扶对象罗姐家了。
在罗姐家,我认真填好了扶贫登记手册、入户登记记录等,跟她聊家常。罗姐告诉我她丈夫已经在11年前过世了,如今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她一个人以打零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很难供应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听她这么一说,我心里又是欣慰又是难过。欣慰的是她很重视文化教育,两个女儿也都很争气,都努力从大山里走出来上大学了;难过的是他们孤儿寡母这一路走过来太艰难了。但是罗姐很是乐观,她自豪地说:“我们这一带就我两个小孩能上大学,隔壁村还有一个。”听了这话,把我吓了一大跳,那么大的村庄,怎么可能只有三个人上大学呢?后来与跟我一起来的村干部了解,这里人思想保守,初中毕业或者还没毕业,只要稍微有点劳动能力的,都跟着父母进城去打工挣钱了,村里读书人少,凤山县文化教育落后,2016年高考全县一本上线人数是0人,2017年1133名考生中,考上一本是2人,一本上线率大概是2‰。听着这个刺耳的数字,我大脑一片空白。思想的落后,观念的保守,文化的贫瘠,让我感到无奈又无力。
一路回来,我心里沉甸甸的。深感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扶贫先扶智,扶贫不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应该是思想、文化教育上的脱贫。教育文化不是一天就可以看到效果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进行教育的宣传,宣传知识的力量,宣传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宣传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让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文化的贫穷才是真贫穷,教育文化扶贫才是长久之计。
3
梦想的转折
十年前,在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的宣传栏里醒目地写着“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过长江,跨黄河,直抵北京城”等等豪言壮语,让我们这些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对外面陌生而又未知的世界充满无限向往,激励着我们刻苦学习,一定要到外面闯一闯。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学好本领,留在大城市里工作,挣很多很多的钱。如今工作两年后,经过与老百姓的深入接触与所见所闻,“留在大城市,挣很多很多的钱”的梦想在我的世界中已经苍白无力。上访大叔的眉头紧皱满面愁容、七八十岁老奶奶的血泪申诉哭泣、控告大哥那满是血丝委屈无奈祈求的眼神、贫困山区教育文化的贫瘠等等,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刺痛了我的心,扎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来建设家乡,与父老乡亲们一起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就算自己所取到的作用非常弱小,我也是全身心投入,奋斗、抗争过了啊 。
对于扎根基层,回乡工作,我也曾经犹豫过、彷徨过。从祖国的边陲小镇,摸爬滚打,终于来到了繁华的“魔都”上海求学, 按现代人的说法叫“进城”了。如今又要回到相对落后的家乡工作,说句实在话,我心里是纠结、犹豫过的。记得论文答辩后的那些日子,我经常一个人来到陆家嘴,在陆家嘴大圆盘上坐着,一坐就是一个下午,看着天桥下的车水马龙,看着高耸如云的摩天大楼,看着熙熙攘攘往来的人群,我知道这一切即将离我而去,将会离我越来越远了,一股莫名酸楚从心头掠过。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磨炼,我已不再迷茫、彷徨了。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仍重复做着相同或相类似的工作,虽然有点繁琐、枯燥,但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老百姓燃眉之急、切身之事,虽然不是轰轰轰烈烈,却踏踏实实。看着他们的眉头舒展,笑容散开,便是我最大的欣慰与满足。在这奋斗的道路上,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但是通过一个个“小我”的奋斗与汇集,最终将会汇成奔腾的河流。2018年5月2日习近平考察北京大学时寄语“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人生的道路才刚起步,带着初心上路,“笃志”立杆,“切问”践行,扎根西部,建设家乡,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灿烂的光彩。若干年后回忆起此事,能无怨无悔地说:我的青春是在奋斗中度过的。
往期回顾:
【复旦人在基层】第十期 刘思涌在安徽:奋斗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
【复旦人在基层】第五期:沈铎在上海 日月每从肩上过,街坊常在掌中看
供稿 | 潘世楼
采访 | 杨姗姗
编辑 | 丁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