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照远方的启蒙之星:法国伟大雕塑家法孔涅与他的作品 | 艺海拾真

张羿 返朴 2020-02-01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关注我们,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撰文 | 张羿


1

法孔涅生平简介


埃特涅-毛里斯·法孔涅(Étienne -Maurice Falconet,1716-1791年)(图1)是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于1716年出生在巴黎一个贫穷家庭,最早在一家木匠工作室作学徒,但他在业余时间制作的一些石膏雕塑引起了巴黎著名雕塑家让-巴菩提斯特·勒墨银(Jean-Baptiste II Lemoyne,1704-1778年)的注意,后者将他收为学生。法孔涅20岁时开始自学艺术史、哲学和古拉丁语。通过自学,他成为了重要的艺术理论家,也因此获得了伏尔泰的赞誉并成为狄德罗的挚友。


[图1] 玛丽-安·克洛,埃特涅-毛里斯·法孔涅肖像,大理石,

1767-1733年,高45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Mikhail Guryev先生)


法孔涅早期最成功的作品应当是《克罗同的米洛》(Milon de Crotone)(图2),这一作品使他在1754年成功当选为法国王家艺术院的院士。1755年,他的大理石雕塑作品《阿穆尔》(L’Amour )在年度沙龙展览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法孔涅也因此进入公众视线。1757年,他被任命为巴黎王家塞夫勒瓷厂(Manufacture royale de porcelaine de Sèvres)雕塑部门主任。他为瓷厂设计的众多小型裸瓷雕塑获得了巨大成功,直至今日仍被仿制生产,是深受西方人喜欢的收藏陈列品。客观地说,法孔涅在瓷厂的工作未必真正是个好职位,甚至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毕竟伟大的雕塑家要靠创作大型公共作品才能为自己赢得声望。法孔涅崭露头角之时是波旁王朝真正由盛转衰的时期,路易十五前期经历了三十年的繁荣,然而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将法国拖入了财政危机,使得制作大型公共雕塑的机会急剧减少。


[图2] 法孔涅, 克罗同的米洛,大理石雕塑,1754年作,

高66厘米,现陈列于卢浮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760年,法孔涅在法国王家艺术学院作了一次著名的报告,题目为《反思雕塑》(Réflexions sur la sculpture),这应该是法孔涅本人的艺术宣言,它提出了自己的雕塑艺术发展观。虽然他赞同当时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史学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年)对古代艺术史的研究与分类工作,但他反对在艺术创作领域中正在兴起的新古典主义潮流。作为深受启蒙主义影响且具有远大理想的雕塑家,法孔涅更希望创造出有关自己所处时代并可流传千古的作品。1761年,法孔涅在王家艺术学院获得教授职位,此时他已证明自己是理论家并写了数篇文章。


法孔涅在王家瓷厂一直工作到1766年9月,他在50岁时赢得了人生的最大机遇。通过竞标,他被俄罗斯女沙皇凯瑟琳大帝选中并受邀到圣彼得堡制作一座巨大的彼得大帝青铜骑马雕像。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狄德罗的推荐对他的竞选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766至1788年间,他一直和自己的学生与养女,肖像雕塑家的玛丽-安·克洛(Marie-Anne Collot,1748-1821年)一起工作并生活。后者为这尊青铜骑马像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彼得大帝面部的设计与制作,正是这位女雕塑家的手笔。这座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又称“青铜骑士”,是俄罗斯帝国时代最重要的艺术作品,而且直至今日仍然是圣彼得堡城市的地标之一。这一伟大作品将法孔涅永远置于了人类艺术历史上极少数几位最顶尖级雕塑家的行列之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法孔涅对俄罗斯艺术学院雕塑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不仅带去了巴黎的艺术时尚,更重要的是他为俄罗斯艺术学院带去了一大批古典雕塑模型,成为学院教学的宝贵财富一直流传至今。


1788年法孔涅返回巴黎,并立刻被任命为法兰西艺术院的院长。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孔涅离开了巴黎,他在法国的许多作品也被革命毁坏。今天,我们可以在卢浮宫、冬宫欣赏到他最著名的几个大理石雕塑作品,但他创作的最伟大作品彼得大帝骑马雕像,它的雄伟与张力只能到圣彼得堡涅瓦河畔才能真正欣赏与体会到。


作为艺术理论家与批评家,法孔涅对古代造型艺术与当时流行的欧洲艺术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启蒙运动时代由狄德罗编辑的《大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中的一些有关雕塑艺术的词条就出于法孔涅的手笔。他还出版了《反思雕塑》、《马科斯·奥略留雕像之观察》(Observations sur la statue de Marc-Aurèle)等艺术论著,这些书籍直至今天还对研究雕塑艺术本身和启蒙时代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2

法孔涅雕塑作品选介


2.a. 克罗同的米洛——成功进入巴黎艺术界的开始


克罗同的米洛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一位著名大力士与摔跤手,曾在古希腊的奥运会等赛事上6次获得摔跤冠军,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勇猛战士。传说中米洛去世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据说,有一天他正试图用双手掰开生长在地上残留着的半截树干,由于树木的韧性,他的手被夹在树的裂缝之中,这时一只狮子突然冲了过来,由于无法抽出手臂,米洛最终被咬死。这是一个典型的希腊式悲剧故事,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包括宙斯在内的神仙,都无法与冥冥中的命运相抗衡。米洛的故事是当时一个非常流行的艺术题材,在同时代的众多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经常被采用,与法孔涅的创作有直接关联的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著名艺术家皮尔·普杰(Pierre Puget, 1620–1694年)的同名作品(图2a),它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雕塑的代表作之一。


[图2a] 皮尔·普杰,克罗同的米洛,大理石雕塑,1671-1682年制,高269厘米,现陈列于卢浮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笔者觉得,普杰的作品似乎更具悲剧气氛,但因其是为放在花园中特定地点而作,视角不够多;法孔涅在此显然要超越他的前辈大师,因此他的创作具有众多不同视角,而且主人公的整体造型与面部表情更加具有悲剧的瞬间戏剧性艺术张力。这种注重艺术作品的戏剧化倾向正是法兰西绘画与雕塑的重要特征,作品中的狮子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成为整个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孔涅雕塑的米洛造型应该受到了文艺复兴大师提香在1565年绘制的画作《普罗米修斯》(图2b)的启发。而那令人瞩目的戏剧效果可以说是深受巴洛克艺术的影响,也许鲁本斯的戏剧性绘画直接影响了法孔涅的创作。如果我们认真观察法国艺术本身,这种表情激昂的戏剧性直到19世纪中期德拉克洛瓦时代才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



[图2b] 提香,普罗米修斯,画布油画,1565年绘制, 现陈列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法孔涅这一作品在艺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在此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它是法兰西第一帝国时代制作的鎏金青铜壁炉座钟(图2c),描述的是古代希腊神话中法厄同(Phaeton)的故事。法厄同是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与凡间女子生下的孩子,当他长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要求驾驶父亲的太阳车。明知危险,但赫利俄斯因曾经答应满足儿子的要求而无法拒绝,然而法厄同并不具有乃父的能力,最终因太阳车失控而从天庭坠落丧生。我们可以看到钟身上法厄同的造型显然借鉴了法孔涅的米洛造型。


[图2c] 法兰西帝国时代青铜鎏金配绿色大理石座钟,法厄同自天庭坠落,钟壳作者为盖里(Claude Galle),约1805年,高70厘米。(图片来源:巴黎摆钟艺廊)


2.b. 可爱而又可怕的丘比特


现陈列于冬宫中的大理石雕塑《阿穆尔》(图3),在罗马文化中被称为丘比特,是法孔涅留在俄罗斯最为重要的大理石雕塑艺术品,它那活泼而又优雅的形象吸引了无数游人驻足观看并拍照留念。


[图3] 法孔涅,阿穆尔,大理石雕塑,约1758年制,高85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Mikhail Guryev先生)


这尊雕塑在精神上承袭了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时代造型可爱的天使或丘比特雕塑,但其造型与创意则完全是法孔涅的创造。这一模型最初创作于1755年,在沙龙一展出就立刻引起轰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尊小爱神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是启蒙时代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作品中的小爱神用右手食指压住嘴唇,眼睛正专注地盯视着前方,而左手正悄悄伸向他那可怕的爱情之箭的箭囊。有人又把这尊雕塑称为“可怕的丘比特”,因为不知道他又要将爱情之箭射向谁,又有谁将因此而堕入那掺杂了甜蜜、痛苦乃至疯狂而令人无法克制的爱情之网。稍微细心观察一下这尊雕塑,小爱神略为前倾的身体,弯曲的手臂、腿以及背后张开的翅膀,都会让我们感觉到他那无穷的、不安分的活力。雕塑的基座为圆形,是因为这个雕塑最早打算陈列在凡尔赛的爱之祭坛内,而这个祭坛是一个圆形。像当时西方的绝大多数雕塑一样,它是为了配合某个特殊的建筑而专门制作的雕塑作品。


这个雕塑作品一出世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满足欧洲贵族们的要求,法孔涅先后制作了几个复制品,因此我们今天在欧洲其它的著名博物馆,如卢浮宫,能见到同样的作品。法孔涅的这一雕塑非常具有装饰性,因此后来被做成了小型的裸瓷雕塑,法孔涅本人还为它配对设计了一个赛琦【1】雕像(图3a)。这对裸瓷雕塑代表了18世纪最优雅的法兰西室内装饰艺术,其形象还被用到其它作品(图3b)之上。


[图3a] 法孔涅设计的塞夫勒裸瓷雕塑,丘比特与赛琦配彩釉底座【2】,约1765-1770年作,高30厘米。(图片来源:巴黎摆钟艺廊)


[图3b] 弗朗索瓦·瑞蒙德(François Rémond),一对新古典主义烛台,约1785年作,高99厘米。(图片来源:巴黎摆钟艺廊)


2.c. 浴女


法孔涅的《浴女》模型(图4)刚一展出就在巴黎引起轰动,这一作品在古典主义的简洁造型基础上加入了当时流行的洛可可式柔媚。虽说《浴女》采用了源自古希腊雕塑的对应式站姿(Contrapposto),但其身体侧面前探且左腿不用力而略为迈向前方的姿势则是法孔涅的全新创造。这一模型后来被法孔涅本人以及其它雕塑家制作出许多不同的、稍有变化的雕塑作品(图4a),其中有大理石雕塑也有小型裸瓷雕塑等。


[图4] 法孔涅, 浴女,红泥模型,1757年制,高80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4a] 法孔涅设计, 浴女,塞夫勒裸瓷雕塑,1767-1773年制,高36.5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d. 匹哥马利翁与加拉提娅


1763年,法孔涅在巴黎沙龙上展出了一座雕塑组合《匹哥马利翁与加拉提娅》(Pygmalion et Galatée)的模型(图5),它表现的故事源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希腊年轻雕塑家匹哥马利翁被自己刚刚完成创作的美丽女性雕像加拉提娅所深深吸引并堕入情网。有感于匹哥马利翁的真诚,爱神维纳斯决定为加拉提娅赋予生命,将她变为真人,使她和热爱她的匹哥马利翁结合在一起。


[图5] 法孔涅设计,匹哥马利翁与加拉提娅,大理石,1763年制,高235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Mikhail Guryev先生)


[图5a] 法孔涅设计, 匹哥马利翁与加拉提娅,裸瓷雕塑,巴黎塞夫勒瓷厂制作,高36.5厘米。(图片来源:巴黎摆钟艺廊)


在这一雕塑组群中,我们看到一个跪在裸女雕像前的男青年,身穿厚重的长衣并且双手和在一起,他被站立在岩石上的裸体年轻女人那微笑的脸庞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坠入了爱河。在雕塑的女子身后,一个在云端中带翅膀的小丘比特正手持爱情之箭;而另一个小天使则正亲吻着年轻女人的手背,他是维纳斯的使者,正在将人类的活力注入美丽的加拉提娅体内。长方形基座上放着锤子等雕塑工具,表示年轻的艺术家用它们创作出他本人眼前这一美丽的年轻女性雕像。


法孔涅的雕塑模型在沙龙一经展出就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启蒙运动的领导人狄德罗公开发表文章盛赞这一作品的伟大。作品在巴黎引起的热评传播到了圣彼得堡,凯瑟琳女皇在看过它的模型后,也对作品赞誉有加。


3

对装饰艺术的贡献


法国艺术的魅力不仅源于纯艺术,在更大程度上,它还因始自路易十四时代的装饰艺术而风靡整个欧洲。法孔涅不仅深涉装饰艺术,而且对其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仅给出几个例子。


在启蒙时代,房间壁炉上的座钟是室内装饰的聚焦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奢华的符号,同时也代表了房间主人的身份、地位与品味。正因如此,当时欧洲的王公贵族在建造或装饰宫殿宅邸时,无不想尽办法且不惜重金来购置能够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座钟,充满艺术气息的法国雕塑钟显然是他们的首选。


作为一个深谙欧洲宫廷文化并与欧洲各国君王贵族有直接交往的天才雕塑家,法孔涅对钟表造型有着特殊兴趣。他曾亲自用大理石雕塑钟表外壳,留传至今由他本人雕塑的大理石钟表外壳有两个,分别被收藏在卢浮宫博物馆与冬宫博物馆中。图6展示的是收藏在冬宫的大理石雕塑钟,它展现了爱神维纳斯出浴的情形。坐在岩石上方的维纳斯具有典型的法孔涅雕塑的女性形象特征。


[图6] 法孔涅,白色大理石雕塑座钟,出浴的维纳斯,1780年代制,高50厘米,

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 (图片来源:Mikhail Guryev先生)


如同他在法国制作的许多雕塑作品一样,法孔涅亲自制作的装饰雕塑作品或模型由于革命与动荡被毁坏或消失了,但他的创意因其他艺术家按照其设计而制作的作品保存了下来。图7a中这对烛台受到了法孔涅在1761年沙龙展出的一对石膏雕塑模型的激励而制作。这对石膏模型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嘉薄礼埃·德·圣-奥斌(Gabriel de Saint-Aubin,1724-1780年)在沙龙展览图册边上留下的素描草图(图7)了解到。 这原是法孔涅为打造银质烛台制作的模型,但在18世纪巴黎的青铜铸造大师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数对用青铜打造的烛台因此被制作出来。


[图7] 嘉薄礼埃·德·圣-奥斌,根据法孔涅设计的烛台模型所作的速写,1761年作。(图片来源:巴黎摆钟艺廊)


[图7a] 弗朗索瓦·瑞蒙德根据法孔涅的设计制造的大烛台,约1785年制,高119厘米。(图片来源:巴黎摆钟艺廊)


4

青铜骑马雕像简介


为了理解法孔涅在圣彼得堡制作的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大型青铜骑马雕像起源于古罗马,直到19世纪都是时代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它的制作同时需要国家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大量的金钱,并有高水平的雕塑家和工匠愿意长期工作等多重复杂因素。罗马帝国应该说正好具备这些条件:强大帝国加上广袤领土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立国千年很少有内战;罗马人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而且在征服希腊等地的过程中虚心学习了希腊文化艺术,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罗马雕塑艺术。正因如此,象征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青铜骑马像在罗马应运而生,它通过对亲自率兵夺取战争胜利并因此而成为帝国领袖的赞颂向世界展示了罗马的光荣与伟大,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古代罗马帝国时代的马尔库斯·奥列留皇帝青铜骑马像(图8)于公元175年完成,一直保存至今,雕像中皇帝与马匹的尺寸都超越了自然中人物与马匹的大小。整个雕塑毫无疑问展示了罗马帝国的强盛与威严;而皇帝向前伸出的右手,则象征着奥列留本人的宽容与仁慈,因为根据文献记载,在这一雕塑组群中,皇帝坐骑右前方抬起的马腿下,原来还有倒下并祈求宽恕的敌人。中世纪时,由于各方面的衰退,欧洲没有能力铸造任何青铜骑马像;在文艺复兴时代中后期,意大利人开始重新铸造青铜骑马雕像并于15世纪末在技术上恢复到了古罗马水平。佛罗伦萨雕塑家委罗基奥制作的科里奥尼青铜骑马像(图9)可以说是代表作品。


[图8] 马尔库斯·奥列留皇帝青铜骑马像,高4.24米,古代罗马帝国时代,公元175年完成,现陈列于罗马卡匹托立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9] 委罗基奥,科里奥尼青铜骑马像,1488年完成,高395厘米,立于威尼斯圣乔万尼与保罗大教堂前。(图片来源:Marian Vanzetto女士摄制)


1482至1499年间,列奥纳多·达芬奇受雇于米兰宫廷,当时的米兰大公希望达芬奇为其父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尔扎(Francesco Sforza,1401-1466年)创制一座青铜骑马像。为了超越老师委罗基奥的成就(图9),达芬奇设计了在当时看来极其超前且充满想象力的雕塑(图10)——马的双前蹄高高扬起。不仅如此,达芬奇还希望一次铸造完成他设计的雕塑并为此作了很多试验,然而达芬奇本人无法实现其设计。按当时的科技水平,一次铸造完成高4米左右的青铜骑马像根本不可能,委罗基奥的青铜骑马像是分块铸造再拼接完成的。达芬奇生活的文艺复兴时代并不具备足够的数学计算与分析能力来解决如此具有技术挑战性的青铜雕塑。即便具备了科技能力,并且达芬奇能够完全专注于这尊雕塑,当时米兰公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欧洲地缘争斗的政治环境也使达芬奇无法完成这一作品。正如前文提到的,青铜骑马雕像从古罗马到19世纪都只能在强大且稳定的国家创作完成。


[图10] 达芬奇,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尔扎青铜骑马像设计草图,约1488-1489年作,英国王室收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文艺复兴晚期的江波罗尼亚(Giambologna,1529-1608年)在继承发扬前辈作品的基础上对青铜骑马像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了程式化。他制作的柯西莫一世·美第齐大公青铜骑马像(图11)成为后来几百年间的标准范式,我们今天看到的遍布欧洲的绝大多数青铜骑马像都基本按照江波罗尼亚的程式用分块铸造的方法完成,只有极少数雕塑家会与科学家一起尝试追逐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达芬奇梦想。


[图11] 江波罗尼亚,柯西莫一世·美第齐大公青铜骑马像,1594年完成,位于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江波罗尼亚的学生皮耶特罗·塔卡(Pietro Tacca,1577-1640年)在伽利略的帮助下于1630年代用分块铸造法制作了一座青铜骑马像(图12),雕像中马的双前蹄高高扬起,整座雕塑靠马尾与双后蹄作为支点,马身有些过分抬高而令雕塑造型不够优雅。法国在路易十四时代后期基本掌握了青铜骑马像制作技术。随着铸造技术日趋成熟,法国雕塑家埃德米·波查东(Edmé Bouchardon,1698-1762年)于1758年用一次铸造的办法制造了路易十五青铜骑马像,但这座雕像在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被砸毁,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当时的版画(图13)来领略人类雕塑历史上的这一重要成就。


[图12] 皮耶特罗·塔卡,菲利普四世青铜骑马像,1634-1640年作,位于西班牙马德里东方广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3] 路易-杰克·凯瑟林(Louis-Jacques Cathelin),路易十五青铜骑马像,铜板画,1767年制,私人收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5

 铸造彼得大帝青铜骑马雕像


1766年9月,法孔涅在50岁时通过竞标被俄罗斯女沙皇凯瑟琳大帝选中并受邀到圣彼得堡制作一个巨大的彼得大帝青铜骑马雕像,启蒙运动大师狄德罗的推荐对他被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希望指出的是,法国于1763年在七年战争中被迫向英国求和,因此丢掉了众多的海外殖民地,成为这场世界大战的实际输家。战争消耗了大量的法国国力,而战后重新整军经武的努力更需要大量的金钱,对于雕塑家法孔涅来说,这意味着他将很难获得大型公共项目。此外,路易十五的情人同时也是王家塞夫勒瓷厂的真正管理者,庞巴度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于1764年去世,这使得法孔涅失去了在法国宫廷中的最大支持,这对他获得宫廷与贵族们的赞助形成了潜在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凯瑟琳大帝的邀请与打造伟大雕塑作品的机会对法孔涅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1766至1788年间,法孔涅和自己的学生与养女,重要肖像雕塑家玛丽-安·克洛(图17)一起工作,后者为这尊青铜骑马像的成功铸造作出了重要贡献,彼得大帝面部的设计与制作(图18)正是这位女雕塑家的手笔。


[图15] 玛丽-安·克洛,凯瑟琳大帝,大理石,1769年制,高61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6] 玛丽-安·克洛,狄德罗,大理石,1772年制,高57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7] 佚名画家,玛丽-安·克洛肖像,油画,1773年制,现陈列于法国南希美术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8] 玛丽-安·克洛,彼得大帝头像习作,石膏,1768-1770年作,现陈列于国立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法孔涅在俄国还得到了一位重要的助手马里诺·卡尔布里斯(Marinos Carburis, 1729-1782年),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工程师,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历史上第一位拿到工程师学位的人,当时是俄国陆军中校。他在法孔涅设计与完成这座雕塑的漫长过程中为其提供了包括力学计算与机械设计等多方面的帮助。


在青铜铸造过程中,法孔涅得到了俄罗斯青铜铸造大师耶梅尔兰·凯洛夫(Емельян Хайлов)的帮助。后者1722年出生于俄国农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圣彼得堡兵工厂杰出的青铜铸造大师,具有丰富的铸造大型铜炮的经验,他于1763年被俄罗斯帝国任命为兵工厂的厂长。这位重要的俄罗斯铸铜大师对整个雕塑的完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位涉入法孔涅在圣彼得堡工作的人物是伊凡·贝茨托伊(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Бе́цкой, 1704-1795年),他是凯瑟琳大帝的文化顾问与俄罗斯帝国艺术院的院长。贝茨托伊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对西方文化艺术有着深刻理解,但他的重要任务是督促约束法孔涅,使其能按计划尽量用较少的时间与金钱铸造出当时欧洲最伟大的青铜骑马像。从冬宫博物馆中的贝茨托伊肖像(图19)可以看出这位廷臣性情严谨的一面,这与艺术家为达到艺术效果不计金钱与时间的浪漫不羁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两人在十多年时间里因为各种事情而聚积了许多矛盾。


[图19] 罗斯林(Alexander Roslin),伊凡·贝茨托伊,画布油画,1777年作,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通常,艺术史学家与评论家都对贝茨托伊在法孔涅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持比较负面的看法,但笔者认为如果没有这位廷臣的约束,法孔涅这位随心所欲的天才艺术家未必能完成雕像。还有一个危险就是,艺术家可能早早与凯瑟琳女皇闹翻而离开俄罗斯,而深通驭人之术的凯瑟琳让贝茨科伊作为她和艺术家的中间人应是一个聪明的决定。按照原计划,整个雕塑用8年完成,但由于各种困难,创作时间被极大地延长,贝茨托伊不得已为此工作了12年。作为一个讲求效率的能臣,他为了各种实际事务而与一位行事乖张的艺术家打交道,大概也是很郁闷的。最后,法孔涅与贝茨托伊彻底闹翻,因与凯瑟琳女皇的矛盾难以调和而在雕塑没有完全完成的情况下离开了俄罗斯。所幸法孔涅的工作已接近完成,剩下的工作并不需要天才艺术家,贝茨科伊找耶梅尔兰·凯洛夫将整个雕塑按照法孔涅的设计全部完成。


这座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图14、图20),又称“青铜骑士”,至今仍是圣彼得堡城市的地标之一,它向人们展示着俄罗斯帝国青春时代的勇气与开放,也是欧洲启蒙运动发展到俄罗斯的重要成果与标志,它将法孔涅永远置于人类艺术史上极少数几位最顶尖级雕塑家的行列之中。


[图14] 法孔涅,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又名青铜骑士,雕像本身高6米,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帝俄时代称参议院广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20] 法孔涅,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背面。(图片来源:笔者本人拍摄)


在圣彼得堡工作期间,当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接近完成时,法孔涅还完成了一部有关古代罗马雕塑的著作《马科斯·奥略留雕像之观察》。这是一本闪耀着启蒙主义思想光辉的艺术著作,书中陈述了法孔涅对古罗马艺术杰作的思考以及对他本人制作的彼得大帝骑马像的认识。


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本身高6米,连同7米多高的基座,整个雕像高13米。 花岗石基座的两侧分别用拉丁文和俄文刻着“叶卡捷林娜二世献给彼得大帝一世,1782年8月”的铭文。雕像基座由一整块1600吨重的花岗石打造而成,整块石头呈7 × 14 × 9米的不规则形状,是法孔涅本人在芬兰湾附近森林中找到的。工程师马里诺·卡尔布里斯用5个多月时间设计了许多特殊工具并动用两艘巡洋舰才将其运到放置雕塑的参议院广场。


青铜骑马雕像表现的是彼得大帝驱马冲上山顶的场景:强健的座骑代表着年轻的俄罗斯帝国,引领它的彼得一世轻勒马缰,马匹双蹄腾空,马身微微仰起,仿佛要冲破一切阻力勇敢地冲向前方。雕塑家成功地表现出了坐骑上的彼得大帝最重要的性质——一位新国家的缔造者【3】、立法者与恩泽广布的统治者,他冲破重重阻力,在北方苦寒的沼泽地上建起了美丽的圣彼得堡都城,把落后、封建、贫穷的俄罗斯带向了海洋与繁荣。彼得大帝抬起的右手指向涅瓦河对岸的瓦西里岛上沿河建立的俄罗斯帝国艺术院、圣彼得堡大学与俄罗斯帝国科学院等一系列现代学术机构,他仿佛在告诉人们,艺术与科学的发展以及不断培养出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精英人才必然会将俄罗斯引向强盛与文明。马蹄下踏着的蛇象征阴险和妒忌,代表着俄罗斯的守旧派;此外,这条蛇还有其技术作用。根据计算,法孔涅塑造的马匹虽然可以用后双腿支撑住整个雕塑,但因为雕像将被放置于当时还很空旷的涅瓦河畔,如果从北方芬兰湾吹入的风力太强的话,有可能会对雕塑造成损坏,而这条连接着马尾的蛇对整个雕塑起着强化固定的作用。  


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的绝大部分由法孔涅本人亲自铸造,他得到了俄罗斯青铜铸造大师耶梅尔兰·凯洛夫的帮助与指导。这是当时人类铸造的最大青铜骑马像,加上其复杂的结构,困难可想而知。法孔涅本打算一次铸造完成,但在铸造过程中,彼得大帝的身体部分出了一些问题,需要重新铸造。法孔涅离开俄国后,余下的彼得大帝身体部分后来由耶梅尔兰·凯洛夫按照法孔涅的设计铸造后拼接完成。整个青铜骑马像经两次铸造完成,坐骑前双蹄抬起,虽然马尾与地上的蛇连接起着固定作用,但它是直到18世纪末期最接近达芬奇梦想的青铜骑马雕像。


1850年代,人类再次取得突破,终于在美国与俄罗斯分别铸造出只有马的后双蹄着地的青铜骑马像。俄罗斯完成的尼古拉一世青铜骑马像(图21)高达6.3米,也是经两次铸造完成。无论如何,它们都需要更加复杂的科学计算以保证雕塑能够稳定站立在基座上。


[图21] 尼古拉一世青铜骑马像,雕像本身高6米,位于圣彼得堡圣伊萨克广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结    语


本文首稿于2017年12月1日,法孔涅诞辰纪念日在俄罗斯喀山完成。当时正是冬天第一场大雪到来之际,气温骤降,笔者不禁想到冬宫展出的一尊法孔涅著名雕塑《冬日女神》(图22),其身体右下方衣袍侧边露出了鲜花,它预示着寒冬必将过去而春天必将到来。


[图22] 法孔涅,冬日女神,大理石雕塑,1763 -1771年制,高135厘米,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Mikhail Guryev先生)


注  释

1. 赛琦,Psyche,她是传说中丘比特热恋的凡间情人,两人在经历了一系列苦难之后,在宙斯的帮助下最终结婚,赛琦也因此成神并获得永生。 

2. 这对裸瓷雕塑作品中丘比特的基座上写有伏尔泰的著名诗句,“无论你是谁,这就是你的主宰,他现在是,曾经是,永远是”(Qui que tu sois, voici ton Maître, il L'est, Le fut, ou le Doit être),它引自伏尔泰混合诗集,1730年。例如见https://fr.wikisource.org/wiki/Page:Voltaire_-_Œuvres_complètes_Garnier_tome10.djvu/497。

3. 俄罗斯帝国正式建立应是在1721年俄国在北方战争中打败欧洲强国瑞典后,彼得一世在同年加冕为俄罗斯帝国皇帝,俄罗斯帝国的国号与皇帝的头衔都是用西欧拉丁文命名。有些学者将俄罗斯帝国建立的年代前推到伊凡三世或伊凡四世时代,这时俄罗斯帝国虽有俄语的帝国称谓,但并不具备现代国家的架构。随着新都圣彼得堡的建立,彼得大帝在国体上的改革将俄罗斯引领到了走向现代西方文明的道路上。

张羿,数学家、逻辑学家,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钟表与古乐器部顾问,法国摆钟艺廊顾问,广东省钟表收藏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


相关阅读

1  天堂之门——文艺复兴雕塑语言的诞生与吉贝尔蒂的不朽杰作 | 艺海拾真

2  怀古思英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英雄观

最热文章Top5

『返朴』创刊!文小刚、颜宁联袂出任总编辑

2  如何正确使用退烧止痛药泰诺、布洛芬?| 117三人行

『返朴』,以何为名? 28位科学家编委如是说

4  2019年,中国科学界哪些事值得我们关注?

5  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苍蝇?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来给我们留言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