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扩招留学生,新时代的“大炼钢铁”

其故 返朴 2020-01-31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关注我们,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大跃进”式招来的留学生,非但无助于,反而会拖累大学成为“国际一流”。


撰文 | 其故

1958 年“大炼钢铁”的回顾

01


众所周知,1958 年的“大跃进”,投入最大的就是“大炼钢铁”。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对于大炼钢铁的是非功过,国人基本上已有共识。不过很多不很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只知道那是经济上的严重失误,甚至认为是笑话。其实当初大炼钢铁是有“理论根据”的。


这理论来自国外,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一般经济发达的国家钢铁产量也高,因此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可以作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条标准已经无效,但在当时是有效的。


那么这个判定准则有什么用处呢?更一般地说,这类经济统计数据有什么用呢?它可以作为判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重要参照,但仅此而已。因为不能仅用钢产量来判定经济发达程度,甚至可能钢产量与经济发达程度不一致。这里涉及一个如何使用统计数据的数学素质问题。


然而在当时,很多国人将此理解为“只要钢铁产量上去了经济就发达了”。那么,只要集中力量将钢铁产量搞上去,也就把整个经济搞上去了。这就是大炼钢铁的理论根据(毛主席语录:“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我们就什么都好办了。”)


这样的命令到了下面,就成了“不惜一切代价把钢铁搞上去”。由此出现“谷撒地,薯叶枯”,农民把家里的锅都砸了去炼钢,小学生不上课去敲铁矿石等等现象,就不奇怪了。结果是整个经济崩溃了,钢铁产量仍未完成。其实当时的钢铁产量指标并不算高,在1957年达到1070万吨的基础上,要求在1958年达到1200万吨(在今天看来这算不了什么,还不及唐山每年瞒报的钢产量的四分之一),结果即使算勉强达到,也有约四分之一是次品。


然而,即使这样钢产量上去了又能怎样? 会成就一些人的“政绩”,但经济仍然会崩溃。


样的逻辑

2


“办世界一流大学”是近年来国内教育“大跃进”式的口号。


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呢? 这当然不容易,要在很多方面花很大的功夫。但这样很难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出“政绩”。


于是乎一个新招出现:扩招留学生。这和大炼钢铁有类似的“理论根据”。


这理论也是来自国外。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一般高水平的大学中留学生占的比例较高。这被某些人解读为“留学生比例高就是好大学”。那么,只要集中力量将留学生的比例搞上去,也就把整个大学的水平搞上去了。这真是一条“捷径”。


最先采用这个招数的是某个著名科研机构A,时间在世纪之交。


留学生从哪里来?通过外交途径建立一些双边协议,由外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推荐学生。注意A机构对于这些学生并无选择权,更不会组织考试,学生质量毫无保证。


经费呢?按协议由A机构和所在国共同承担,A机构负担大头。


这种模式相当于“委培”,但委培都是由委托方出钱,而且要给指导教师报酬,而这些留学生的导师不但没有报酬,而且还要负担学生的部分经费。


可想而知没人愿意接这样的活。但这是上面压下来的硬任务,所以最终都是由“居民主任”们“发扬风格”了。


实际情况还要更糟:这些双边协议其实对外方没什么约束力,所以国外的经费迟迟不能到位,甚至直到一些学生毕业也没有到位,于是乎就强迫导师支付。


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发生的,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不会干赔本赚吆喝的事。


有意思的是,中国某相关管理部门B对于A机构在教育方面的工作,经常是贬低的,但对上面这个“先进经验”却大力推崇,现在开始全面推广了。可以想象巨大的民脂民膏的投入将会产出某些人的“政绩”。


由于“理论根据”和大炼钢铁同理,不妨将此称为“大炼钢铁 2.0”。


对于这样招来的“留学生”,近来网上吐槽的很多。例如他们享受“超国民待遇”,在住宿等方面享有超级优惠,违规不敢管,此外还有三对一的“学伴”等,甚至还有吸毒嫖娼等问题。不过由上所述可见,这些都已是次生现象了,仅看到这些是肤浅的。而且今后还可能出现更多的幺蛾子。


大炼钢铁 1.0 比较

3


“大炼钢铁 2.0”与 1958年的大炼钢铁除了“理论根据”外,在其他一些方面也颇一致。


首先,根源是一些人为了创造“政绩”而采取的一种投机取巧方式。


其次,都是下达硬任务,强制下面执行。


再次,都要花费大量的民脂民膏做没有效果的事,而很多需要做的事却被荒废。


由此到了下面,也有一个共同之处:造假。


如上所说,1958年炼的钢有很多是次品,实际上还有用钢渣冒充的。而不经考试进来的留学生,很多基础很差,到毕业时也是“钢渣”。


很多这样的留学生无法和正常招来的学生同堂学习,所以学校不得不为他们(有时甚至只是一个学生)做单独的培养方案,上单独的课程,由专人指导。对于教学资源的浪费可想而知。


不错,“国际一流大学”确实拥有很多海外留学生,但他们是经过遴选的,实际上对留学生的要求比本国学生更高,而且留学生要缴的学费比本国学生更多。其结果,一方面招留学生可增加学校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留学生能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但“大跃进”式的招留学生,却是在入学条件上放水,而且赔钱。这样的留学生非但无助于,反而会拖累大学成为“国际一流”。此外对于教育经费也是很大的浪费。


难道非要到整个教育崩溃时才停止吗?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相关阅读

1  如何理解数学?从纠正对数学的偏见开始——得数学者得天下

2  丘成桐:中国的高等教育

3  半个大学老师告诉你高考的真相

4  中国“爬藤”少年如此进美国名校


近期热门

1  嫌高考物理难?你就不怕娃儿成废柴?| 贤说八道

2  如何理解数学?从纠正对数学的偏见开始——得数学者得天下

3  科研路上多坎坷?三代女科学家现身说法!

4  一座物理诺奖矿是如何变成高考烂题的?| 贤说八道

5  文小刚:物理学的新革命——凝聚态物理中的近代数学 | 众妙之门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点“在看”,分享给朋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