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老无所养:养老院贵的住不起,便宜的等不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养老金2035年或将耗尽结余,“80后”将无养老金。80后一片哀嚎“能不能换一代坑啊”,90后也表示非常苦涩“换谁?换我们吗?别这样,起码你们有兄弟姐妹啊!”
对此,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表示,中央对养老保险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综合的、科学的应对措施,完全能够保证养老金的长期按时足额发放,完全能够保证制度的健康平稳运行。
消息一出,直接引爆微博,短短几分钟就冲进了热搜榜单前十。
不怪民众反应大,毕竟养老是大事。
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老了,谁来养你”、“老了,住在哪里”以及“老了,钱呢?”等等这些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回避。
01
我国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比人们想象中大得多。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还多。
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了0-15岁的人口。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马力指出,出现这一现象,是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表现。
中国人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三种,一种是居家养老,是通过家庭照顾养老,几世同堂,养儿防老这样传统孝道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因而中国人居家养老比重最大,占整体养老比例90%;
一种是社区养老,是依赖政府、社会力量以及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社区照料、康复等专业化家居养老服务,占整体养老比例7%;
最后一种是机构养老,如养老院、养老地产等,占整体养老比重最小,仅有3%。
但受到城镇化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4-2-1 结构家庭日益增多,我国家庭结构也正在往小型化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由2000年的3.44降至2015年的3.1。这意味着每个家庭负担老人的养老经济负担的劳动力更少,家庭赡养压力上升。
随着二胎开放,4-2-2 结构的家庭也会变得越来越多见,意味着将来一对夫妻可能需要同时抚养老人和两个甚至更多小孩。这要求一对夫妻投入极大的时间精力。而上班族往往无法兼顾。
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900万,而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将达到1.18亿。
随着老龄程度深化,老人年龄增高,感情上的陪伴和专业的医疗护理是无法回避的。在这种趋势下,子女们对专业性较强,劳动强度更大的养老服务的需求只会越来越旺盛。
出于迫切的需求,将目光放在更好更专业的养老院上,希望给老人提供更适合养老环境的人们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养老院呢?
02
养老院
太贵住不起,便宜等不起
能做的选择,其实并不多。
收费便宜的优质公立养老院“十年等一床”,民办养老院价格高昂,又实在住不起。
近年来,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缓慢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优质的公办养老机构投入有保障,硬件条件好,管理规范,特别是费用较低,但由于日常运营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具有较强的福利性,资源十分紧张,申请者需要接受严格的资格审查。因此,我国公办养老机构一直面临“一床难求”的窘境。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首屈一指的第一社会福利院有养老床位1100张,只向拥有北京市户籍的老人开放,而排队等待入院人数超过1万人。以此计算,即使是一年轮换一次床位,进入第一社会福利院也需要十年时间。
广州的情况也十分相似。
据时代数据统计,广州市公办养老院共有13家,接收自费老人的收费标准普遍在每月1000元到2000元。但仅有两家养老院,分别为广州市黄埔区萝岗福利院和广州市白云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共有91个空床位,其他养老院均满员。
截至发稿,全市三个轮候通道排队等待床位的人中,特殊通道5人、优先通道42人,普通通道高达6226人。
即使优质的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紧张,一床难求,更多的人也是选择排队等待。
因为如果老年人或其家庭想要在民营养老机构得到满意的养老服务,就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这远远超过了这些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消费意愿和能力。
目前主流的机构养老项目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三类,即“会员制”、“押金制”以及“捆绑保险产品制”模式。
高端民营养老机构普遍采用的是非销售类的“会员制”,对入驻的养老客户一次性收取会员费(100—500万不等),后续每月缴纳5000—10000元的月费。
以保险机构为主的项目则大多与养老保险产品销售进行捆绑,要求客户购买巨额保险代替会员费。目前主流的泰康保险的泰康之家,万科随园嘉树,上实东滩瑞慈花园等也均采用此类收费模式。
对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模式有利于他们前期收回大部分的资金。但动辄百万的费用让绝大多数依靠退休金度日的老人家望而却步,不敢入住。
据中国养老网统计,在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川渝经济圈这4个重要的养老地产集群区域,民营养老产业平均月收费都在7000元以上,京津翼地区的养老地产收费最高能达到30750元/月,这并不是一个普通家庭能够负担的起的费用。
03
模式单一,自然就赚不到钱。
我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面对这片万亿级经济蓝海,保险公司、基金和房地产等机构投资者纷纷抢滩登陆养老产业,近年来,养老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9 月,我国养老机构总数超过 14.46 万家,相比于 2012 年底的 4.43 万家增长达 226%。2018 年《走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时代》内容显示截至 2016 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14.0 万个,比上年增长 20.7%。
但是能盈利的企业并不多。
据统计养老地产平均空置率却达到35%以上,其中,川渝地区空置率最高,达到47.5%。京津冀和长三角养老地产空置率超40%,分别为40.55%、43.10%。珠三角略低,养老地产空置率达到36.87%。
而一般来说,养老地产的入住率要达到75%以上才能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据民政部2015年1月公开数据,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2018年,来自广东省养老服务业商会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超过60%左右的民营养老机构亏损,30%左右的持平,10%左右的微利。
无法盈利成为了养老产业最头疼的问题。
养老地产并不是简单的主题地产改造,而是在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以及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照料和护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需求。较普通住宅产品, 标准要更高、功能和设施要更全。这也意味着开发商需要承担较于传统地产项目更高的开发费用。
老人收费不能高、人力成本不能降这两块“天花板”,让民办养老机构盈利变得极其困难。
为了逐利,企业们也闹出了许多荒唐事。
出于投资成本的考虑,很多新建的养老设施都在城市郊区,甚至是偏远地区,美其名曰山高水远,风好,人好。但是其实这些项目除了气候环境之外,在医疗资源配套、护理服务等方面却达不到相应的标准。
无论是失能老人还是健康的老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其实都希望能够比较方便快捷地实现养老设施以外的互动和关怀。因此对于城区养老地产项目的需求更多是在城区,不是郊区,更不是深林或是岛屿的相应服务。
许多参与抢滩的中小企业更是“以养老之名行卖房之实”,很多项目并没有按照康养社区标准来打造,相应的养老服务也未跟上,最后成了纯地产。老人及其家人们支付了巨额的费用,连最基本的服务都没有享受到。
在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被业内誉为近几年来养老相关政策中“重视程度最高、可行性最强”的文件——《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6方面28条政策措施,包括推动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问题,扩大养老服务产业相关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全面落实外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国民待遇。
业内认为,《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印发之后,更多的配套政策将会密集出台,我国将迎来养老业的第二次政策高峰期。
随着资本纷纷涌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养老产业必将迎来一个爆发期。但这些养老体系中的,如养老服务质量偏弱,如机构成本过高,费用降不下来等深层次问题不解决,盈利就不会成为可能,最后苦的还是老人家以及作为子女的我们。
作者 | 郑艺阳
编辑 | 郑艺阳
设计 | 梁海虹
数据来源:时代数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全球老龄事业观察指数》、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网
合作、交流请关注微信公号时代数据
延伸阅读
商业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