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IDGA】如何连缀身体、空间与社会,推进认知范式的转换?

CIDGA CIDGA 2022-04-23

      “空间”逐渐成为当今理解全球化格局及其转型的一把钥匙,对于空间塑造与重构的各类发展实践事实上打开了关于未来新世界的多种想象。随着20世纪60年代“空间转向”思潮的兴起,空间不再局限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地理区域,而成为包纳物质、经济、人文、政策等内涵的实体。

       带着对“空间”探索的愿望,5月8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在线上成功举办了本学期第二场发展知识学术论坛,主讲人为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李耕副教授。她以“‘体’现空间:从认知角度研究空间参与地方发展的几个思路”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来自不同领域的80多名参与者来到线上讲坛,跨越地域距离,共同走近李教授所展示的“身体与空间”。

       李教授认为,社会科学视野下,身体是社会化的,空间也是社会性的,她想补充的维度则是把身体-空间-社会连缀起来——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从身体出发,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强烈依赖身体,自我以及社会互动的认知里也掺有空间感,比如人际关系的“远近”、社会的“进步和后退”,都来源于空间性的比喻。各个文化中,身体不同程度地参与构建了当地的“人观”。从中国文化里,我们能够探察到,身体作为感知的主体,其重要性并不输心智,比如在“出身”、“身家”这类词中,“身”代表着生命和根源;在“体验”、“体恤”这类词中,“体”代表着感知;在“体制”、“体系”这类词中,“体”代表着事物整体存在状态。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性命”则映射了“身体政治”,这也是身体化人观的体现。李教授谈到,心智、身体、环境是一个整体,这个认知范式的更新,与社会学、发展研究目前强调的“以实践为中心”和“行动者视角”等主流视点合流。社会科学研究者正在形成共识:把身、心、空间作为行动的单元,关注空间与身体的实践与能动性。


       接着,李教授从“比喻”、“轨迹”、“感知”三个维度说明身体如何切入空间,并对应介绍了社区营造、普惠设计、文旅产业的发展案例。“比喻”不仅是宇宙观、意识形态的内化,还能够产生身份认同,进行文化的濡化。社区营造的实践经常借助这种“比喻”来进行动员,比如村寨、商帮、宗族的认同可能和宗祠、庙宇等建筑有密切的联系;修复老建筑经常能够有效激发和凝结当地人的向心力。空间不仅是一个容器,还是位移“轨迹”构成的关系网络。运用空间轨迹进行地图绘相(mapping),可以看见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管理与协调,看见芜杂的日常背后那些隐形的秩序和建设的可能性。很多面向边缘人群的普惠型设计都建基于这种“看见”,比如流浪汉的行动轨迹可以让发展研究者看到他在哪里停留的时间多,在哪里停留的时间少,从而考虑在停留时间多的地方附近进行集中的改造。人们一直通过身体“感知”着空间,也在空间中感知、衡量彼此关系。身体介入的体验旅游经济是基于人们“感知”的实践。身体在场的东道主在现场与访客遭遇,主客对话伴随着体验,让访客真正地了解并浸入“地方”。



      这三种研究角度并不是“体”现空间的全部,但也让参与讲座的各位受益匪浅、感悟良多。主流的研究探讨空间的时候比较注重政治经济学,而对身体与空间认知的较少。从细微处补充宏观视角,身体与空间的思考为研究者们带来了启发。讲座的讨论交流环节有研究者提出,在中国的脱贫攻坚进程中,有1000万的贫困人口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的,这其实是一种对贫困人口生存空间的改造,如何看待这种以空间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扶贫举措的可持续性?李教授回应道,对于改造了生存空间的人群,重新建立家园感是一个可持续的路径。在这样的改造中,邻里关系、人地关系等等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变,应当注重社会关系及文化再造。比如友邻们从以往田间地头的互利互惠到水泥地上一起跳广场舞,社会关系通过其他方式得以修缮,原本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可以重新被激发出来。而结合现实背景对身体与空间的许多探索,需要有心者进一步洞察。

       本讲坛由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徐秀丽教授主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各项国际发展合作机制的推进,来自中国的资本、人、器物、符号等不断走向海外,超越传统中西划分的多元全球化要素同时不断走入中国。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的问题意识是时代之需。为了满足这一日益增强的政策、学术和社会需求,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将通过比较发展研究和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两个维度的探索不断深化中国对世界的认知,也不断拓展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本学期将通过九场发展知识讲坛,分别从减贫、援助、投资、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地方和跨国发展实践探究,来加深理解空间研究对于新型发展知识的启示。




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学院(CIDGA)


     中国农业大学基于其过去几十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之上,于2020年组建的校级跨学科、跨学院、围绕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相关学科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校级新农科建设平台。面向国际前沿,坚持全球视野。



编 辑:张 瑶


相 关 阅 读

【CIDGA】扶贫车间是否做到了贫困妇女社会空间的逆转?

【CIDGA】 合集1:新冠肺炎对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带来的冲击和重塑

【CIDGA】中国抗疫援助:国际发展合作格局加速重构的标志?

【CIDGA】预防禁出口政策与恐慌性购买引发粮食危机

【CISSCA】2019,我们如何推进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与实践?

【CIDGA】中非农业合作的潜力与挑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