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Echo: Greetings from Nature and Urban Space—An Overture)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及闲下来合作社B区隧道发生(声)。展览现场,图片由Ruixi摄影上海当代艺术馆提供
《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展览计划源自瑞士伯尔尼山岳博物馆(Swiss Alpine Museum, Bern)2019年的《回声:山以声音回应》(Echo: The Mountain Calls Back)展览。由中、瑞合作的《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策划团队以瑞士回声展的策展架构为基础,将回声展带入国内观众的视野,令国内的回声、与瑞士的回声发生共鸣。展览现场,摄影:胡绮轩,图片由笛德侯文化实验室提供
在引领全世界艺术潮流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于2013 年举办声音大展之后,声音艺术已在当代艺术的表现载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克里斯蒂安•赞德,塞阿尔卑湖的回声,音频,3分16秒,2019年,图片由瑞士山岳博物馆提供回声作为声音的反射,其存在需要特定的物理条件,更需要停驻、倾听方得以发生。回声的内容本身、与发生的即时性,既丰富了声音的文化、科学、空间内涵,也勾勒出自我对话的隐喻,成为艺术创作的特殊主题。
克里斯蒂安•赞德,碧茵山谷隧道的回声,音频,3分11秒,2019年,图片由瑞士山岳博物馆提供
本次《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共展出十六件音频作品,瑞士参展作品以声音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赞德(Christian Zehnder)的作品构成;国内参展作品,主要取样自回声展先导活动、也是由主办单位之一澎湃新闻共同策划的“回声地图”公开征集的成果(点击阅读原文走进回声地图),另有部分为邀请展出。上:克里斯蒂安•赞德,托拉普高山牧场的回声,音频,3分03秒,2019年,图片由瑞士山岳博物馆提供
下:克里斯蒂安•赞德,以拉山谷的回声,音频,3分01秒,2019年,图片由瑞士山岳博物馆提供
展览主场地为具有实验性质的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该艺术微空间一侧为人民公园入口,一侧面对熙攘街区;透过两面玻璃帷幕,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充分融入城市肌理。展览副场地为闲下来合作社主理的社区地下室隧道空间,回声在隧道中自然生成的听觉经验,加上所展音频作品原本具有的空间属性,叠加出“异质空间”(heterogenous)的想像,引发到访观众透过回声创造特殊的时空体验,探索身心层面的共振与回应。上:罗天瑞,新华路隧道的声音,音频,1分02秒,2021年,图片由朱纪蓉提供
下:王越洲,在地道中打羽毛球,音频,1分01秒,2021年,图片由王越洲提供
策展团队将回声此一在东、西方艺术、人文、哲学领域,经常被演绎的主题,透过本展的作品——不论是带有艺术意涵的创作、或是纯粹属于声音素材——,带回到一种直接、单纯的状态。在展陈设计中,序曲展透过瑞士展陈设计师弗兰克•迪特曼(Frank Dittmann)的辅助,实现将回声“限缩”:回到强调声音本身、以及声音所在空间的维度,增加多重感官体验的可能性。上:罗菲,打给自己的微信电话,实地录音,5分20秒,2021年,图片由罗菲提供
下:罗天瑞,海关大楼钟楼的钟声,音频,4分18秒,2020年,图片由朱纪蓉提供
《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在场地、创作者、策展呈现三者上的探索与实践,期望进一步打开观众(听众)对城市与自然的声音环境的感受。在展览开放期间,策展团队将陆续推出“回声采集之旅”、“回声亲子工作坊”、“回声音乐会”等结合艺术体验和人文科普的公教活动;同时,我们将基于本次序曲展的策展实践,以“如何展示声音”为主题开展跨域交流座谈,以吸引更多的艺术家、跨领域创作者、普通公众等共同参与,让回声的回声继续辐射、发生(声)在不同属性的自然与城市空间。孙奇芳,盲杖敲击着地面,远处传来了“东方红” 的钟声,音频,2分58秒,2021年,图片由孙奇芳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
时间:2021.4.25 - 6.6
主场地: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 MoCA Pavilion | 南京西路231号人民公园七号门(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21:30)
副场地:“闲下来合作社”B区隧道 | 上海长宁区仙霞路700弄25号前地下防空洞(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