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人物 | 陈诗兰:庸常之中,微芒不朽
就业人物
庸常之中,微芒不朽
就业人物:陈诗兰
专业
历史学
就业去向
中国建设银行中山市分行
学生工作
2018.3-2021.6 班级组织委员
2020.6-2021.6 历史党支部组织委员
2017.9-2018.6 社发院外联部干事
2018.9-2019.6 社发院学生会外联部副部长
2018.9-2019.6 社发院青年学习社副社长
2019.9-2020.6 社发院团总支副书记
实践与科研活动
2019.3-2020.4 参与院科研小组形成学术论文,获院科研小组一等奖
2019.7-2019.9 参与“创新劵”暑期实践调研活动,调研报告获校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2019.3-2019.6 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获省级三等奖、校级一等奖
2018.9-2018.11 参与校“雄鹰计划”创新创业活动
2018.3-2018.6 参与校第十一届节能减排大赛,项目获校级三等奖
实习经历
2020.7-2020.9
实习地点:赣州市章贡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实习
职位:办公室文秘助理
工作内容:整理案卷,作为书记员参与劳动仲裁开庭,作为记录员参与人民调解
陈诗兰实践和实习的荣誉证书
1
得机而动,时至而行
陈诗兰来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专业,其实是出于机缘巧合。她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清楚自己定位的人,在本科学习期间,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就读的专业,也很难给出一份清晰完美的职业规划。陈诗兰不会去主动“选择什么”,恰恰相反,她是“有什么就选择什么”,于是,无论是校内的实践锻炼还是校外的实习工作,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去亲身体验才是她所重视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多好就做多好。”她如是说道。
(左一为陈诗兰)
回想起校内作为组织委员的任职经历和参与学生组织的工作历程,陈诗兰感慨说这属实是一趟收获颇丰的旅程。她在其间认识了很多朋友,有能力又见识广博的学长学姐们总是能在她面临不确定时提供有益的建议,成为她初入大学以及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引路人。除了来自他人的善意,令陈诗兰更加印象深刻的是她能明显感觉到自身的提升:是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的锻炼,是从原先的偏内向走向交流与接触的蜕变,是处理棘手问题的心态培养……这些一层又一层的加码,使得陈诗兰更有勇气也更有底气在未来选择就业这条路。
而曾多次参加的创新创业类的比赛与活动,则是陈诗兰在本科期间的另一处养分供给来源。她用“痛并快乐着”这五个字来形容参与的过程和结果。“痛”的是准备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线上线下各种调研,录制presentation……从策划到报告,道阻且长,步履艰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打磨雕琢。诚然有“痛”,但陈诗兰还是很感激这些经历给她带来的“快乐”,她说每次参赛都是一个从了解不多到成长很多的过程。“参加‘互联网+’是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因为作为组织者之一,是要去牵引整个团队的,要照顾好每个部分的方方面面,但当时我经验是相对不足的,所以几乎每天都在熬夜完成、完善这份任务。可是这痛苦的经历过后,我会发现自己的抗压能力、组织能力都有很大提升,我也能更好分配时间,平衡我的项目和其他学习工作。”陈诗兰如是说道。
此外,陈诗兰还参与过对企业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活动。其中,当谈到创新券项目采访江北科技局服务部负责人时,陈诗兰感叹说“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在采访前,她也在网络上搜集了很多创新话题相关的资料,可是在实地考察并与负责人进行访谈以后,她才切实地认识到创新券在市场上的运用效果。凭空搜集的资料固然广泛,但不一定真实。真正去了解、去交流、去领悟,是陈诗兰在访谈活动中上到的宝贵的一课。而与这些行业经验者对话的过程,也让陈诗兰逐渐认识到自己更喜欢做偏向实践的事情,或许会更适合就业这条路。
艾默生曾说:“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在校期间,无论是班委、学生工作,还是创新创业类比赛、访谈实践,都是陈诗兰勇敢涉足的尝试,而这些,也使她从最初做职业规划时的迷茫走向“拨开云雾见月明”,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
(陈诗兰参加科研创新活动获奖)
2
夜色难免荒凉,前行必有曙光
与当初踏入历史系有些类似,陈诗兰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实习也有很大凑巧的成分——这份实习工作是一位学长推荐的。作为办公室文秘助理,陈诗兰实习期间共整理了110份案卷,参与劳动仲裁开庭26次,参与人民调解14次,她观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沟通交流。“与其说是特意关注,不如说是重在参与和记录。”她坦言说在仲裁院的实习其实不需要承担很多内容,而重要的恰恰是这份工作状态的体验,让她再一次体会到自己处于工作时是恰如其分、如鱼得水的。
实习经历确实给了陈诗兰很多收获,可是实习与正式工作仍然有很大区别。当面临是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是步入就业这个每个大学生可能都曾纠结过的选择时,陈诗兰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拿好主意的。她也曾随着“考研大军”一起啃那些晦涩的书本知识,一起没日没夜地刷练习题,可惜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一段被陈诗兰称之为“间断期”的时光属实难挨,她再一次陷入迷茫。但在一遍遍叩问自己“这条路真的还适合再往下走吗?”的深思熟虑中,她不想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决心先去工作试试看,再去寻找自己的答案。于是,这份决心为陈诗兰带来了现在的工作去向:中国建设银行中山市分行。
但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同样是一件有挑战的事。在学校这座集全社会之力搭建的象牙塔中,每个人都有试错的权利,家长、老师、学长学姐们都慷慨地给予你成长的时间,也耐心地纠正你的失误。可是到了职场上,没有人有义务是你永远的老师,也没有人在乎你是否是个新人。在银行工作的这段时间里,陈诗兰时常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围困:为什么明明我是一个新人,却被要求和那些老手一样高效准确呢?除此以外,校园里相处最多的都是同龄人,往往有相似的思维和共同的视野,然而工作时要面对的是来自社会各界各年龄段的人群,相处的困难就已经令人感到挫败。
这些都是陈诗兰认为自己当下还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但她也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这些问题,她对自己,也是对其他正在共同经历这些转变的新人朋友们提出了几点思考:
01
正视。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承认职场本身具有的残酷性。
02
摸索。去学习、去接触、去和同事交流,熟能生巧才是不变的箴言。
03
拓展。无论是智识的开拓还是能力的提升都不应该停滞,而且永远不要局限于眼前的这份工作,考一些其他领域的证书,学习一些舒适圈以外的知识,没有什么比我本身的进步更加重要。
(陈诗兰获得“优秀毕业生”)
3
灯火通明,永不停息
作为一名已经就业的职场人,陈诗兰更愿意将当下这份银行的工作视为一种过渡的方式。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出入,她坦言疫情下一名文科生找工作其实是相对艰难的事,许多海投也许就石沉大海了。而银行包容度足够强,结合她个人的实践经验和表达能力,是一个相对合适的平台。然而拾起“面包”的同时,陈诗兰也没有忘记“水仙花”的存在,她依旧认同个人喜好在择业时的重要程度,银行的工作只是一个开始,逐渐探索自己的偏好和擅长并寻找一份符合这两者的工作,才是陈诗兰的更长远的目标。
而关于获取工作信息的途径,陈诗兰推荐了如下几个方面:
01
BOSS直聘等APP,积极海投,把握机会。
02
知乎、微博、B站等各大平台,广泛咨询,总结网友的意见和资料。
03
关注企事业单位的公众号和官网,以官方发布的最新公告为准进行准备。
04
留心校招公告,利用好学校这个绝佳的平台。
此外,陈诗兰还提供了两点面试方面的建议:
01
以不变应万变
不同地方的面试存在差异,有的公司采用无领导小组面试,有的则采用团队活动测试,但无论何种形式,多了解、多训练、多模拟都是必不可少的,你准备的越充分,正式面试时就越冷静自如。
02
真诚与自然
陈诗兰分享了一段外企面试的经历,面试官告诉她说:“你的回答很官方,不自然,像是提前准备好背的。”很多应试者都有这样一个误点:要完美,要不出纰漏。可是企业要找的永远不是一个形式化的传播机器,距离感是会给人带来不适的。与其准备一份标准答案,不如准备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切入你自身,用和朋友交谈的语气而不是字正腔圆的口吻来与你的面试官娓娓道来,让他信任你并且看见你的诚恳。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诗人余秀华曾如是说。
也许陈诗兰曾经遭受过考研的打击,也仍被此刻的工作难题所困扰,但小薪始终相信,前途似海,来日方长,陈诗兰终将走向她的清风明月,浩渺长空。
寄语
去尝试,去体验,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因为一点失败过度地否定自己,要把这些经历都当成自己的收获。体验很重要,尝试很重要。
END
文案 | 曹佳怡
图片 | 陈诗兰
编辑 | 曹佳怡
审核 | 国世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