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公益成功,就要“盲打乱做”
公益创业之三点思考
2020年的年末,又到了要写2021年工作计划的时候,一些资方也经常希望看到我写的这个东西。我每年都写的很违心,因为我们所有的经验就是:这种“计划”做的越好,对于使命的帮助越差。因为落到纸面的上的1、2、3、4、5......只能做到数量级的增加,几乎不可能完成创造性的使命工作。
所以,我经常告诉我们的支持者,我们还在公益创业阶段,所以拿不出特别具体的想象之中的那种完美的“工作计划”。因为创业,无论是商业创业,还是公益创业,或者是政治创业,多半都是以失败居多的。
即使侥幸成功的,也只能做些随大流的业务,创业能够成功而且持续成功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只是因为媒体的偏爱和公众的过度对焦,导致对这些人的故事传播得太盛大而丰富,让创业初始者产生了幻觉,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而最容易产生的幻觉的三个点:一是创业一开始就清晰地知道愿景和使命;二是创业不仅能成功,而且要做成最棒的项目;三是一切都可按照规范化、条理化、有计划地进行。
如果你认真查看这些互联网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有多少刚开始创业的内容和最后成功的内容,能跟他们当初设定的是一致的?大多都是在创业过程中不断试错迭代走向成功。
所以我们特别想分享公益创业中的三个观点。
一、你想做的,不一定是你能做的
创业当然是理想和情怀逆天爆表时的“创作”,而理想和情怀却是不顾现实之需求的。当我们以为现实中有这样那样的需求时,其实这是出于我们的自信与偏执,是“我想的需求”,而不是人家真正愿意为之付费的需求。是不是社会真需求,只有创业了才知道。严格来看,有多少公益人做公益真的是有做过“市场调查”。
因此,创业者都是盲目的,创业者所做的一切都是测试和再测试。创业者与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在于能否在一天又一天的测试中,快速发现此前的失误,快速捕捉新的机会,从而进行新一轮的测试。
打个比方来说,测试者即使不是瞎子,他所处的环境也是一片迷雾,在迷雾里以太阳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本就是天方夜谭。在迷雾里只能承认迷雾里的混乱和无序,紧张和恐惧,无助和凄凉。
迷雾里行进的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盲打乱做,那就是胡碰瞎撞。
很多创业者喜欢去研习营或者讲各种开窍课。这些课程其实是有害的。因为讲这些课的人,往往是两种人。
一种是从来不创业的人,比如某个学者,他们确实研究、综合了世界上很多创业者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试图以此来引导创业者更精准地前行。可是这讲课的人忽略了一点,创业者是生活在暗夜中,或者迷雾里,而他讲授的内容,却都是阳光下才可能消化和吸收的。
另一种当然是创业相对成功的人,因为创业多少算成功了,所以他们就被时人追捧,就有了到处登讲台的资格。可是这样的故事也多半是没用的,因为这些“成功者”往往会忘却了当年在迷雾中的混乱与盲目,用倒叙的口吻讲起来,让人时常产生错觉,以为此人生来就是如此清醒和有序。
世界是无序和混乱的。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人,清理出了一条看似清晰的道路,在此人走过之后,随之又封闭了。他走过的道路别人无法重走,就如你在迷雾中闯出的轨迹别人无法复制。
创业者起初的三五年,一直就在是迷雾和暗夜中度过的。这时候,所有先辈的指导和教科书上的经验,都是无效的,真正能指引我们前行的,只有不断的探索试错和前进。
二、站在现在,看不清未来
公益创业有一个可笑的地方,资助方、捐赠人,都想要看你的项目计划书、可行性报告。虽然这些捐赠人、资助者可能很清楚,这些项目书和可研报告,其实是瞎编乱造的,根本不会对这个创业行为起到丝毫的指引,但奇怪的是,这些人就是要看你的项目书。
虽然所有人都明白,站在现在可以适度回望过去,但肯定无法展望未来。哪怕我们站到了最高的山顶,我们的眼前也仍旧是茫然一片。
让一个没法看清未来的人去预测未来,这是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预测大师了。
让一个没法看清未来的创业团队,去“创造”他未来一年、三年甚至五年、十年的伟大计划,那要么是逼迫他们造假,要么是引诱他们夸口说大话了。
如果你支持一个创业者,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小步快跑”。创业者的计划再宏伟,那也是全时段大场面的资金设计,真正起步时,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少的。这些资金,给了就给了,让他去试错嘛。 因为公益本身就是一场投资。如果资方总是想投资成功,那么恰恰他一定投资是失败的。
资金与业务是同步的,创业者由于缺乏经验,因此,他们对于当下需要做什么并不清晰,很多事都是事情到身边了才开始想起来要去做,或者想起来不要去做。不管做什么,都支持他去做就好了。只要他去做了并且有他自主的成果出来,这成果就是原创的,就是好的,就是有利于创业者在盲目中树立信心前行的。
捐赠人、创业导师,最大的败笔,就是拿自己的经验尤其是当下的经验,对标创业者新起步的状态。打个比方,就是很多家长在与自家孩子对话时,站在他面前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另一个自己。他就会拿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来个孩子,而不是适应孩子的状态,以孩子的思维来考虑他真正的需求和心态。
很多创业导师们之所以迟迟无法帮助更多的人创业成功,很多孵化器之所以无法孵化出更多的新创业团队,就是这个原因。他们嘴上讲着宽容,其实最不宽容,他们心理明白要信任,但行为却总是表现出不信任。
创业者站在现在,看不清未来,但资助者,捐赠人可不是站在现在,他们站在旁边,现在看得很清楚,未来想得很明白,但他们忘记了,创业者需要的其实不是明白,而是信任,无条件的信任。只有无条件的信任,才可能鼓舞创业者的勇气,激发他们内在的智慧,去攻克一个又一个横挡过来、不期而至的创业关卡。
三、如果规范化可以成就,那还有新人什么机会
很多人喜欢讲规则,公益行业最搞笑的就是喜欢搞一堆规则。来限制自己的生产力,美其名曰“规范”。
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先行者对后行者的束缚,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胁迫,是成功者对尚未成功者的控制。
对于创业者来说,规则,某种程度上其实对他是有害的。
好在规则有很多空白地带或者说“灰色地带”。但由于规则太过显眼,以至于有人以为,空白地带和灰色地带,也是不能触碰不能逾越不可探索的。
茫茫的大地上修了一条路,所有的人都往路上走,却不知道,其实这条路只是前面的人不小心走出来的,后来者需要的不是重走这条路,需要的是看到了这条路的出路,鼓舞自己另走出一条路的信心和决心。
这可能才是规则的意义所在,规则当然有用,因为它毕竟经历了提炼和验证。但规则充满了约束力,它会让人产生依赖和压抑激情。
如果你要想让一个创业者瞬间熄火,很简单,就是让他去背诵规则,让他去应对条款,让他和冰冷的窗口争执。或许,仅仅一个注册手续,就足以浇灭百分之五十创业者的火花。
不知道哪个哲人说过,如果按照规则行事就可以成功,那么,这个机会怎么可能轮到你头上?
在我们看来,规则当然是要遵守的,但是从战略上却是要藐视的,战术上是能够快速领会并迅速掌握的。
所谓的快速领会和迅速掌握,就是把规则的好处用好。规则的好处一定是易学易用,因为那么多人都在应用,我们创业者当然可以很容易地应用起来。但应用是应用,不等于为其所困,为其所镇服。
就如工具,我们发明了一个工具,是为了用这个工具去开发更多的产品,或者用这个工具去生产出更多的新的工具。我们有了规则,是为了应用这个规则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去求证更多的未开发的潜力。
世界上的道路再多,更多的还是没走出来的道路。
世界上的规则再丰富,终究都是我们前行的助推器而已。
很多人喜欢说“清零”,其实清零是很难的,资金和财富有可能清零,但要命的是智慧和经验却固执狂妄得很,不肯轻易退场。对我们此生有害的,其实恰恰是那些所谓的生命经验。
今天我在面对有宏伟使命追求的公益伙伴时,最常说的一句就是,你的第一个计划最有可能是失败的计划。所以我们鼓励伙伴们积极进行探索,去盲打乱干。在混乱无序之中寻找出一个新的可能性。
而我们新共益也愿意协助“盲打乱干”的组织,积极提供一系列公益基础性设施。 作者:林启北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