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什么让教育成了幸存者的游戏?

韩乐 童行书院 2022-06-23


写在前面:


在1952年《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的演讲中,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学习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他说:“教育应当使它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



 周一

观点 📖

全文共5612字,阅读时间17分钟


🌿🎨🌏


有这么一部动画短片,叫做《贫富差距》。


两个小男孩,坐在山坡顶上,他们俩都沉浸在各自的知识世界中。但是两人所处的环境是那样的不同,就连天空都那么的泾渭分明。



当两人站起身想要交流的时候,彼此脚下的人生轨道,将他们彻底分开。



沿着轨道,贫穷的孩子被带回了杂乱斑驳的贫困之地,富人的孩子被带去了清爽明亮的富有社区。分开的时候,他们两两相望。


这次的遗憾让俩人的内心发生了变化



贫困社区的孩子,长大后按部就班去上班,但是他和习惯在穷困之地生活的人们不一样。



他没有被贫困驯服,没有陷入习得性悲观,外部美好的世界让他向而往之



与此同时,那个富有社区的孩子,当他在餐厅玻璃上看到工厂的影子后,想起了山顶上和他相遇的那个男孩。


他想起了那个男孩和他一样喜欢读书,一样喜欢思考。为什么那么相似的两个人,就因为社会运作机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想去找那个男孩,可是离不开那个轨道。



一番费力挣脱后,地动天摇



一个能自主选择行动轨迹的人,让周围人惊讶不已。


接着,他来到了他的身边,带着他脱离了设定的人生轨迹。



周围人受到启发,纷纷脱离轨迹,并互相帮助。富有社区和贫困社区的人们可以近距离交流。就连天空的颜色也不再那样界限分明。



两个男孩坐在同一片天空下面交流、探索。



《贫富差距》这部动画片最后出现了一句话: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个社会,就需要改变它的运作方式



怎样改变呢?通过教育,让社会平等



没错,在好多社会,教育都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通的一道口子。


但是,现在的过度竞争的应试教育,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增加着孩子之间的不公


学校在用这些方式

刻意加大着学生之间的差距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而现在的教育正在拉大差距造成区分。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只有通过不断的竞争,才能赢过别人,获取最好的资源。


不只是学生个体在进行着激励的竞争,学校也是在以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为了赢,学校在用下面这些方式加大着教育的不公。


01



加大学生差距的手段:分班

学校抛弃了一些学生


为了自己的升学率,一些学校会去各地偷摸地去地方掐尖,“好的生源等于成功的一半。”


为了升学率,学校还会分班,将学生按成绩分成快班和慢班,也有的叫做尖子班和非尖子班。


有一个期望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告诉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如果老师认为孩子是聪明的,对他们有积极的期望,那么孩子以后的智力会发展得很好。这是经过实验证明的结果。


分班是什么呢?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刻意制造着对立。让慢班的孩子感受到一种抛弃感。


快班的孩子看似受到了优待。但因为进入快班后,竞争更加严酷,空气永远是压抑的,同学之间会变得冷漠。



分班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到底不分班会不会让孩子成绩降低呢?


许添成在新加坡的圣约瑟书院(新加坡最古老的学校之一)做了一次非常认真的实验。他彻底取消了按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班级的决定。他将尖子班和非尖子班打乱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跌落,老师也没有因为教各大学生而感到压力过大。他们得到的是自信、愿意尝试和不放弃的学生。


快慢班自 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被叫停了。各政府教育网站还会对一些搞快慢班的学校进行通报。


提醒一下,上面说的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管得了小学、初中,管得了高中吗?管不了。在很多地方,高中阶段的“重点班”、“实验班”、“竞赛班”、“尖刀班”、“清北班”依然存在。



02



加大学生差距的手段:排名

一个学生的进步,会让另外一个学生付出代价


排名,对于整个班级的学生而言,消极反馈总是多于积极反馈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赢。奖励前1%的代价是必然是让其余的99%丧失前进的动力。


在学校,友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校通过排名导致的竞争,让一些孩子之间的友谊变了味,原本纯洁的友谊里,夹杂了一些令人不快的情绪。


有一天我给好朋友发了一条信息说,我想你了,做梦都梦到你了。其实我没说出的是,梦中我的情绪是嫉妒,嫉妒她是那么聪明,那么招老师喜欢。


纪录片《学习的人》


为什么要考试排名呢?是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斗志吗?


排名对提高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一点帮助都没有,还会把孩子非常健康的学习动机给带偏。


我娃用了一款学习软件,每次自己闯关成功后,他都会一蹦三尺高,开心得不得了。直有一天,他发现了软件上有一个排名,学习时间还有闯关数在前二十名的,姓名就会显现在那个页面。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不在上面时,原本快乐的情绪会很快消散。


没错,孩子是喜欢跟人争,竞争和好胜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合作与体谅更是孩子的本能


前些日子,我和6岁的儿子一起去超市买荔枝。我告诉儿子说,这样的荔枝才是最甜的。接着,我让儿子照着我教的方法来挑最甜最大的荔枝。


看着我在那里埋头挑选,儿子说,妈妈,你也挑点不甜的。


为什么呢?


妈妈,你把甜的挑完了,别人就吃不到甜的了。


利己主义者被孩子教育了


专注竞争之时

其他好品格退居三舍


考试排名不能提高学生的内驱力,但明确的一点是,排名可以让学校看清班里谁是尖子,谁是垫底的。


区分,是为了“因材施教”,在竞争激励的应试教育下,成为了区别对待,因为“资源要用在最有可能成功的人身上。”


弥漫在空气中的竞争气息,让学校成为了幸存者的游戏。就像古罗马斗兽场里的角斗士,“赢则活,输则亡”。赢会得到关心,输则会被抛弃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往的竞争主要存在于初中毕业学年和高中阶段,而今竞争已经下移至初中低年级、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阶段。


竞争是一种排他的需求,在孩子探索、发现自我,和理解人生时,过度的竞争会耗尽孩子生活中全部的时间、注意力、专心和热情


当孩子在进行过度竞争时,浮士德式的灵魂契约就会出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在用“纯洁的灵魂”换取着分数



灵魂契约 1

用“风险”换“分数”



疫情防控期间,韩国首尔2.5万多家补习班中,运营中的补习班占比达83%。一位高三学生表示:“疫情总会过去,但竞争依然存在。”


2020年4月,韩国首尔一家补习班的讲师被确诊感染,与这位讲师接触过的100多名学生被紧急隔离。



如果有人说,感染了病毒不用考试就能上大学,大概很多人会自愿感染病毒吧。


激烈的竞争让一些学生铤而走险,即使未来的人生上会带有污点


学校只重视成绩这个数字,学生们也就知道,学校奖赏的不是思考,而是分数。当成绩只是数字时,作弊就会出现。


不仅国内学生作弊的案例多如牛毛,国外重视分数的国家也一样。据统计,4万名美国高中生,59%的学生有过一次考试作弊。进入大学后,95%的学生有过某种方式的作弊行为。


2013年,哈佛大学也有过作弊丑闻,125名本科生涉嫌协同作弊。


2014年10月到12月,SAT考试亚洲考点接连被爆出考试舞弊,大量考题泄露,涉及几十家教育培训机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1万余名考生,在教育机构ETS调查作弊案之后,涉案学生都被取消了成绩。


这个作弊事件还被拍成了一部现象级电影——《天才枪手》,比警匪片还紧张刺激。




灵魂契约 2

用“学习热情”换“成绩”

后劲不足,倦怠厌学



父母都会面临这样的两难困境:要不要让孩子上补习班


周围的学生都在上补习班,你娃不上,自然会担心娃跟不上别的学生。


如果周围的孩子没有上补习班,而你娃上了,那你娃大概率上就会有优势。为了赢,你还是会让娃去上补习班。


不上补习班的唯一条件就是,你完全确信没有孩子上补习班。唯二条件是你非常相信你娃的实力。


北大教授渠敬东这样说过:


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


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


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


……


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


重复训练、题海战术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反而会使学生身心疲惫,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倦怠厌学、情绪低落




灵魂契约 3

用“视野”换“成绩”

学习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繁重的家庭作业不仅会让孩子对学校、学习失去幻想,还会让孩子变得肤浅。


为啥?


你想,孩子花那么多时间做作业,还有时间做其他的吗?因为家庭作业多,不让看课外书了;因为作业做不完,家务父母全包了,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想搞个社会实践,因为会影响学习,舍弃了,失去了和社会的联系,被拘禁在象牙塔内。


学习时间在增加,所学的知识却在原地踏步



灵魂契约 4

用“道德”换“成绩”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


在学校眼中只有分数,在社会上,眼中只有利益


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看孩子是怎样将道德抛到一边,进行精致利己的。这是一个韩国的案例。


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在韩国,5名50多岁的男教师,性骚扰女学生和女教师。这5个男老师中,有一个开设了备战高考的周末特别补习班。在补习班里,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性骚扰。


事发之前,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位老师会性骚扰学生,但是他们还是要求那个老师回来,还举办了签名运动。


他们甚至想找出是谁举报老师的。补习班的学生想对那个举报老师的学生说,我经历到现在都一直忍过来了,你们这些人凭什么举报老师。“你最好给我忍下去,否则你得为我高考的失利负责。”


你看,自己的分数远高于同学所承受的痛苦。


而且看重分数,会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放弃了用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揣测。揣测出题人的心中所想,想想我们经历过的考前辅导。


步入社会,面对无答案的难题,依然清醒地保持着猜的惯性,猜领导是怎样想的,猜完后选择以最安全的方式来谋取回报、收入、权力、声誉。


精致的利己主义,就这样塑造成功了。


不竞争,不排名

学生就学不好吗


所有的这些灵魂契约,都是为了赢,为了摘到树上那颗最鲜最大桃。


不排名、不竞争,学生就学不好吗?


芬兰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不长,上课时间几乎比任何国家都短,他们的孩子不用作家庭作业,而且很少有竞赛。


在芬兰,学生没有排名,也不会按能力分班,在18岁之前不会接受标准化的测试。


虽然他们会得到书面评估,但他们不会得到分数。那就意味着老师不会比较学生,或为他们排名次。学生也不会这样做,他们的父母也不会。


学生会有成绩单,但每个学校都是自己设计的。因此,成绩单无法在学校之间进行比较。


取消标准化的考试,学校就无法对自己排名,相反它们就有动力共同致力于学校改进,分享创意、解决问题


芬兰人中成就高、低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距是世界上最小的。因为芬兰的教育,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应试教育,一种粗放式的教育方式


讲到粗放,我想起了我的家乡。


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会各种水果,有冬枣、有石榴,多数会种苹果。


家乡人对果树管理的好坏差异很大。有的就是粗放式管理,除必要的浇水、施肥、套袋外,基本不管,能收多少是多少。好的苹果卖掉,达不到标准的苹果就会卖给加工厂。


同样是果树,换到另外一个人的手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县一个村里,有位牛人,人称“苹果状元”,他种出来的苹果论个卖,一个苹果能卖10块钱左右。凭什么呢?因为他种的苹果外观好,营养丰富,口感也好。


为了种好苹果,他会去世界各地考察苹果,去过日本、俄罗斯,国内跑的地方更多,凡有先进技术,都要去看看。


他是怎样种苹果的呢?


每个苹果他都要过四五遍手,平时地上种三叶草为保墒和抑草,天空搭隔网防冰雹,苹果快成熟时,地上铺反光膜,为苹果着色。还会根据情况,选择不同营养成分的有机肥。


这位苹果状元,对待苹果的方式就像芬兰人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因果施肥,珍惜每一个果子



是不是好果子只能挑出来呢?


看来不是,好果子是培育出来的


是不是非得改变标准,才能培育出好果子呢?


也不是。果子的标准是固定的,漂亮、口感好。


是不是要改变这个世界,才改变这个世界的机制呢?


也不一定。一个人可以影响一批人


这位苹果状元因为技术先进,影响了一大批果农,常有果农去他园里参观,有本县的,也有外县的。


国家还给他出资补贴,在村边建了所十来亩大的学校。他是讲师,每个参加培训的果农由国家出三四千元,听他七八天课。


说回咱们的孩子。在外部环境还没有整体改变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学校、和一个班级也是能够营造有利学生成长的小环境的。这些,周围打听一下,都是能看到变化的。


如果学校、班级的小环境没变,可以改变家庭的小环境,家庭的环境是掌握在咱们父母手里的


新一代的父母,视野宽广,在看到了不同教育的理念之后,内心就会产生变化。当孩子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之下,新一代父母的选择会不一样。


比如,当孩子要用时间来换成绩时,新一代的父母会警觉。


当学校开始了一个活动,新一代家长会全力配合,而不是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


当一个人在用行动叫停过度竞争的态势时,他的力量会影响身边人,改变是一个人唤醒一个人



孩子和孩子之间关于排名的竞争,就像是在开车时玩的胆小鬼游戏一样。


同一车道上,相向行驶的汽车,为争一口气拒绝让路。如果两辆车都是这么想的,结果就是迎头相撞,两败俱伤;如果一方在最后关头选择退让,则会被视为“胆小鬼”,不过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教育也一样。有的时候,为了争夺排名,为了证明自己娃就是有实力,开始让娃用更长的时学习。这个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不争的家长好像是胆小鬼一样。


但其实呢,过度的竞争不仅会让孩子焦虑,而且还会让家庭出现更多的摩擦。为赢排名,失去了孩子,那可划不来


《天空之城》剧照,网图


国内的这种高考,看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变了。家长可以做的,不是让竞争过早地开始,而是要在小学、初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厌恶学习,这样他们才有驱动力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高考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美] 玛格丽特·赫夫南 著,黄延峰 译.TED竞争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7

2.动画电影“贫富差距”

https://v.qq.com/x/page/m0893go9il9.html

3.渠敬东:教育不能时刻处于竞争中,学校真正应关注什么?

https://www.sohu.com/a/331179443_287574

4.覃文珍.过度教育竞争的困境与超越

http://www.pep.com.cn/kcs/yjcg/lw/lw2017/201809/t20180926_1931684.html

5.报告精读 |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https://www.pishu.cn/zxzx/xwdt/532142.shtml

6.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把学校当企业管,不是在办教育,而是在毁灭教育!

https://www.sohu.com/a/230251773_227364

7.芬兰高考更难熬,一门要考6小时 | 揭秘芬兰高考

https://www.sohu.com/a/154666790_99942411

8.“叫停快慢班”改变应试教育是治本之策

https://learning.sohu.com/20060909/n245245972.shtml

9.北大教授去中学讲课无人听课,这个不是标题党!

https://www.sohu.com/a/285990952_120049551



互动话题

对于孩子从幼儿园就会开始的竞争,对于学校的排名,你是怎么看的呢?你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这件事的呢?


而作为父母,你是否在上学时也经历过老师的这类语言?你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今天的文章,是否会让你有所反思,让你对如何让孩子面对学习的大环境,有所思考呢?


欢迎给我们留言分享!



拓展阅读





12



韩乐

儿童故事创作者

生活教育实践者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