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了那么多科学养育,为什么我们还在使用经验?

韩乐 童行书院 2022-10-24


写在前面


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打过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一只脚踩着刹车,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中痛苦地消耗着。


——《了不起的我》陈海贤


文末有双十一活动详情,请勿错过~如有疑问,可留言咨询!



 周二

视野 🌏

全文共3526字,阅读时间9分钟


🌿🎨🌏


焦虑是个好东西


曾看过李子勋老师的一个节目,有一个姑娘因为恋爱不顺,开始暴饮暴食,疯狂地吃,吃了之后再吐出来。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找到了。不过李子勋老师观察的结果是,这姑娘暂时不会改变,因为她现在看起来很适应,心理没有冲突。只是她的家长焦虑了。


是呀,没有心理冲突,也就不会有动力去变。就好比假如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么些育儿知识,也就不会焦虑。


但可惜,我们处在资讯发达的时代,无处不在的育儿知识在打破着我们的旧有经验,让我们的认知失去了平衡,这种新旧观念的不一致就让我们产生了焦虑


我们焦虑了,认知不平衡了,改变也就可以发生了。这就是心理学上很基础,又运用很广泛的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的经历是令人不快的,所以人们有动力去减少失调;这类似于减少饥饿或口渴等内驱力因素的过程——只不过在这里,内驱力来自认知上的不适,而不是生理需要。”(《社会性动物》)


有了焦虑,改变还是很难


我们焦虑了,就会想要改变。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我们只会改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达到心理平衡。


比如说我眼红别人赚钱多的时候,就会安慰自己,怎么活都是活。再比如说,看到双十一的东西便宜了,自己买早了买贵了,会安慰自己说,我是买贵了,可我用得早呀。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认知上改变了,虽说吃不到葡萄,但是心理也平衡了呀。


这种方法小孩都会用。我娃最近喜欢嚼口香糖,他说口香糖就是他的瘾,跟大人的烟瘾一样。(我家娃爸不抽烟,我们会在视频聊天的时候劝爷爷别抽。)有一次,我向他要一块口香糖。他说,我还不是给你了,口香糖太甜了,你吃了会胖。


你看,他不想给我,又怕我伤心,就换了种思路,他一下子就认知平衡了,也想要让我认知平衡。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看到了好的方法,心动了,等到想用的时候,又会想还是算了吧,太麻烦了。明明有好方法,因为嫌麻烦而不用,我们心里可能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位好家长,焦虑就产生了。


为了让自己不焦虑,我们会这样安慰自己,“现在的方法是好,可是我妈以前就是那样教育我的,我不一样生活得挺好。”于是,我们又开始重复老路,按照旧经验来教育孩子。


焦虑是缓解了,不过就是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心灵奇旅》剧照,顽固的22号灵魂不愿意改变)


改变很难,为什么?


我生完孩子之后,每年都会有一个目标——减掉小肚子。结果7年过去了,没生二胎,小肚子依旧在腰间松垮地待着,甚至还出现了越来越膨胀的态势。只因为我安慰自己,我除了写稿,还得照顾孩子,哪有工夫运动呀。


为什么我们那么不想改变,即使知道改变了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好处?


最近看了本书,叫做《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作者是陈海贤。



他提到了我们在设置目标、想要改变时,会受到两种影响,一个是期待的好处,一个是经验的好处。


目标会带来期待的好处。期待的好处是想象中的好处,比如改变了对话的方式,就会收获一个好脾气的孩子;坚持锻炼就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但是我们更容易被经验的好处牵着鼻子走。相比于期待的抽象好处,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比如说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再比如说孩子发脾气时,我们以暴制暴,快而有效。


内心的小人选择经验的好处显得极为自然,这是本能。况且期待的好处远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是近在眼前。


经验是什么?经验就是我们以前面对焦虑,或者是处理问题时的方法。处于经验之中,也就是处在心理的舒适区。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是周围熟悉的环境吗?并不是,而是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了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陈海贤


心理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会让人沉在经验之中,无法自拔呢?


因为心理舒适区可以带来控制感,这是安全感的来源。它曾经保护了我们,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暴食的姑娘,她用暴食来保护自己,因为她曾被男朋友抛弃了,她从偶然一次的暴食找到了控制感。


这种方式不健康,可这是她作为一个青少年保护自尊,进行自我防御的手段。用这种方式,她会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


如果我们深入地挖掘一下自己的内心,也会发现一些极为不合理的行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心结,在限制着我们做出改变。


说起改变,得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苏敏。近两年来,57岁的苏敏在网上爆红,因为她敢于逃离家庭,为自己而活,一个人,一辆车,自由潇洒,浪迹天涯。



不少人羡慕她的改变,佩服她的勇气。不过,她的这个勇气,是在心理舒适区已经保护不了她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


在出走之前的3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面对父母,面对两个弟弟,面对丈夫,甚至是面对女儿,她所有的应对方式就是克扣自己。


克扣自己,也是她能掌控环境的方式,是她的心理舒适区,虽然极不舒适。


还在上学的时候,她得利用课间20分钟的时间,回家给弟弟做饭;


上了班,她得克扣自己的工资,让父母可以在城里安上家。


只有克扣自己,作为长女,她才觉得自己有用,她才觉得这个家还离不开她,这个家还是她的家。


婚后,她用同样的方式克扣自己,即使丈夫和她对账、AA,36岁和丈夫分床睡,为了保持住这个家,她做出的努力依然是克扣自己,紧着丈夫的口味做饭,等丈夫睡觉了,她才能享有客厅、电视的使用权。她迎合着丈夫的一切,喜好、口味甚至是说话。


即使这样克扣自己,却也得不到任何好处。母亲让她赶紧还钱,不然就断绝关系;丈夫则在她开车外出的时候,讨要ETC的过路费。


“里外都不是家人,我图个啥。”


陈海贤这样说:“我们不能一味责怪那些阻碍改变的行为,更不能责怪心理免疫系统,因为它曾经保护了,也许现在还在保护着弱小的我们。”


“我们的舒适区就像是一个尽职的老奶奶,为了保证安全,百般阻拦我们到新的地方去。但终有一天,我们要挣脱她的怀抱,开始新的旅程。”



改变的本质是加入新经验


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除了改变原有的认识,让自己心理得到平衡之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认知和经验,来弥合原有认知之间的差距


苏敏克扣自己,结果得了抑郁症。有一次面对丈夫的质疑,她气不过,拿着刀朝自己的手腕划了两下,丈夫丝毫不为所动,直到她拿着刀朝着自己胸口捅,等捅到第三刀,丈夫这才想着打120。



“自杀过了,就不想再去死。”“如果有一天,你也被生活逼到了这个份上,无处可躲,除了死,就只能逃了。”


她想逃离这个家,却被困于母职,只能沉浸于穿越小说之中,想象着自己能像小说里的主角那样,穿越时空,主宰自己的命运。


有一次,苏敏上网搜穿越小说时,看到一位旅游博主分享自己自驾游的经历。她突然心中一片开朗:原来人还可以这样过日子


这就是通过增加更多的认知,来改变自己的状态


在经过了两年的精心筹备之后,她开始了自驾游,这一出走,就是一年多。


这次出走,她不再是女儿、母亲、妻子,她是她自己。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她对别人好,别人对她更好,她的付出不再是扔到海里的石头。


她走出了极不舒适的心理舒适区,找到了新的活法,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3月,苏敏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奢侈品广告。



她受到了迪士尼乐园副总的邀请,免费游玩上海迪士尼;登上了《纽约时报》;接受了央视的采访;她还出了书,名为《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


苏敏自驾游期间获得了很多网友们支持,也有不少人表示希望能拥有像她一样的生活,于是,她决定沿途送出1000朵鲜花给同龄女性,希望自己在旅途中收获的善意与力量也能感染到他人。



我虽不是她的同龄人,也没有收到她的花,她还是感染到了我。她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力量。


如今,我已经开始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改变夫妻之间交流的方式,效果不错;再比如开始跑步,这次我很有信心坚持下去;再比如,我一直抱怨自己工作的时候太孤单,如今也和一位朋友一拍即合,两人上午在一起工作,孤独的感觉缓解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至于这些改变能持续多久,只能说努力让这些改变长久一些


(苏敏的自传里有一封她女儿写的信,我家那小子看到了。)



🎉童行双十一钜惠活动正在进行中🎉
10.29-11.12,童行全家桶活动


全家桶包含:世界之旅音频会员卡+哲思之旅音频会员卡+时空之旅APP永久卡+经典之旅APP永久卡


原价3294元,活动期间只要1889元,千万不要错过!





12

韩乐

儿童故事创作者

生活教育实践者


互动话题

你更倾向于遵从经验还是做出改变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