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不仅是祝福,还是“魔法”,来看这个效应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写在前面:
曾写过一篇“峰终效应”的文章,有读者说这个效应是“仪式感”的终极解释。
今天要谈的另外一个效应,或许可以成为“心想事成”的终极解释。
(封面图片:《雄狮少年》;内文图片:纪录片《安慰剂的魅力》)
针对近期各类热点话题,「郝景芳」视频号直播间,以“女性和儿童”为主题,在本周六2月19日晚20:00加了一场直播,欢迎在文末了解详情并预约直播。
周五
视野 🌏
全文共4523字,阅读时间12分钟
🌿🎨🌏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娃的表姐身体极度不适,头晕、腿脚发麻、浑身无力,眼睛都看不到人了,被我家娃爸背着下楼,开车去了医院,挂了急诊。
姥姥、姥爷在家里等得着急,也是吓坏了。去年有亲戚年纪轻轻就因为急症过世。
估摸着进医院时间差不多了,就留言让有空的时候给回个电话。
孩子妈打来电话说,到了医院,孩子就好多了,做了一些检查,都没问题。
回来之后,这孩子看样子确实没事,精神不错,到了第二天,更是和往常一样。
医生没做任何干预。那么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家里人都说是心理作用,可能是太紧张了。
如果是心理作用,是怎样的心理作用呢?心理作用又怎样影响到身体,让身体发生了变化呢?医院在其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
(孩子表姐同意我将这件事情写进文章。这孩子之前的一系列症状都是因为痛经。痛经这么严重吗?我查了一下,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这娃那样。)
不只是孩子姐姐,很多人的病也是一到医院就好,他们会不好意思地说,我好像是假装生病了一样。我们也会开玩笑地说,病是被医生给吓回去了。
那么严重的症状一到医院就好,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医院和医生就是一个极好的安慰剂。
(网络图片)
被视为脏东西的“安慰剂效应”
近十多年来重新焕发光彩
先来说说什么是安慰剂效应。举个例子:
在《绿野仙踪》里,伟大的奥兹并没有真的给铁皮人心脏,没有给稻草人脑子,也没有给狮子勇气,但他们都认为自己得到了真正想要的,从而做出了一些有感情、有脑子、有勇气的事情。
病人也一样,在医生那里,没有接受治疗,甚至只是吃个被称为是药的糖丸、装着淀粉的胶囊、甚至只是做了个假手术,病人就会感觉自己的病好了很多。
这些现象被人们称为“安慰剂效应”。因为没有真正治疗,所以,在研制出新药的时候,人们会拿新药的效果来和安慰剂做个对比。
如果安慰剂效应显著,人们会认为这种新药没多大的效果。心理实验中也是在努力避免安慰剂效应。
“实际上,直到近一百多年,医学才发展出较多具有确凿疗效证据的治疗方法,因此有人曾经这样说:‘本世纪(20世纪)以前,整个医学史只能说是安慰剂效应的历史罢了。’”(《这才是心理学》)
这句话其实是在心底里耻笑之前的医学就是伪医学。同时也在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安慰剂效应强大的力量。
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便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比如庙里的香灰,炉子下的草木灰。在某些病例中,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
到现在来说,安慰剂依然显示着强大的作用。
给人们服用装有淀粉的胶囊,人们的一些疼痛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安慰剂对于免疫性疾病,如过敏、内分泌紊乱(如糖尿病)、炎症(如结肠炎)、心理疾病(如如焦虑和抑郁)、神经病症(如帕金森综合症和失眠)、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呼吸道疾病 (如哮喘和咳嗽),对于疼痛障碍尤为见效。”(《安慰剂效应》)
现在,科学家们对安慰剂有了一个新的态度:我们应该承认安慰剂也有疗效,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的作用。
当然,这并不能让我们简单地认为用安慰剂可以代替药品。
安慰剂的强大力量
(播放来源腾讯视频,片名《安慰剂的魅力》)
《安慰剂的魅力》这个纪录片给出了好些实验案例,让我们感受到了安慰剂效应的强大力量。
来看看比迪博士做的实验,他想测试一下安慰剂对运动员的影响。
他拿着装着玉米淀粉的胶囊,告诉自行车运动员,我们是在研究合法兴奋剂效用,现在有一个实验,需要你们配合研究。
这一天,需要运动员们进行两场比赛,第一场比赛是基准测验,是为了了解运动员们的真实水平,同样要求他们竭尽全力。
第二场是让运动员们吃了那些淀粉胶囊之后,再开始比赛。
这里得插一句,通常情况下,这些运动员们不会在同一天进行两场比赛,他们一般比赛完后休息一天,再开始下一场比赛。
所以说,一天进行两场比赛,第二场成绩变差很正常。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超过一半的运动员在第二场比赛,也就是吃了安慰剂(玉米淀粉胶囊)后,速度更快了,甚至有一位运动员在第二场比赛中骑出了生平最好的成绩。
这不是巧合。十年里,这个实验在数百名运动员中展开,每次都发现了显著的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的作用能有多强呢?它能让运动员在吃了装有淀粉的胶囊之后,成绩提升百分之二到三。
这是个什么概念?是奥运冠军与第十名的差距。
“安慰剂效应”不只是心理作用
大脑里存储着天然药房
以前,人们认为安慰剂效应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影响的只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并不会真正影响身体上的生理指标。
如今,神经影像学的技术让我们看到了安慰剂镇痛的过程,吃了安慰剂之后,人们身上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涉及的区域包括脑干部位、脊髓、伏隔核和杏仁核。
但是,关于安慰剂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定论。有一个解释是让人信服的,那就是身心一统。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整体。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心理与身体是通过激素以及脑部的神经传递来交流的,然后由脑部释放信号使身体的其他部位做出反应。
安慰剂效应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了一些神经递质,从而作用于我们的身体。
也就是说,安慰剂效应产生了真正的神经学效应,它挖掘出了我们内在的天然药房。
安慰剂除了是胶囊、药片之外,还可以是好的关系。
我们如何利用安慰剂效应
好的关系支持也是一种安慰剂
哈佛大学安慰剂研究和治疗性接触项目中心主任,泰德·卡普特查克(他接受的医学教育是中医和针灸)表示,安慰剂本身并不起任何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治疗的环境、治疗的程序以及病人处于被治疗的关系中。
(这里不讨论中医有没有用。这里只是举了一个针灸的例子。纪录片里同样有手术治疗的安慰剂例子。)
他做了这样一个研究,显示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有两组患者接受了假针灸(针是伸缩的,不能刺进病人皮肤),其中一组得到的是友好的、富有同情心的人文治疗,另一组的医生几乎不和患者交流。
还有第三组患者在等待治疗。
3周后,第三组28%的患者感觉病情有好转,这是自愈的效果。
第一组,关怀型的医疗关系中,62%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第二组,没有交流的则为42%。
可以看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作用很大。医生态度好,患者好得快。医生的耐心、同情心和爱心也是一种无形的“安慰剂”。
在生病的时候,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不少医生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
这里得夸一下我家娃爸。他不是医生,不过如果家人生病了,娃爸就是我们的安慰剂,病好得快慢不太清楚,我能感受到的是不焦虑。因为他在照顾我们的时候极为细致。
用到孩子的教育上也是一样,我们平时不总是说“关系大于教育”吗。
“好的教育会体现在好的关系中,好的家庭不用刻意地教育,孩子是在好的关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这时望子成龙就不再是难事”,李子勋先生曾这样说,“要注意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不要只注重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做只会引起逆反心理。”
所以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因为人就是在关系中认识自我、感受幸福的。
哈佛大学花了75年追踪了724个人,发现了幸福的人生根源是基于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而不是对财富、权力和名望的追逐。
“整天吵吵闹闹对健康是有害的。成天的吵架,没有爱的婚姻,对健康的影响比离婚还大。而关系和睦融洽,对我们的健康有益。那些50岁时对生活是满意的人,在80岁时也是最健康的。
“好的婚姻关系能减缓衰老带来的痛苦。婚姻不幸的人,身体上会出现更多不适。”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如是说。
我们如何利用安慰剂效应
用期望和认知,突破限制,心想事成
为什么安慰剂能激发出我们的自愈能力呢?
这与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信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无论是恐惧还是期待,我们的想法和期望会引发化学反应,从而改变我们的身体。
安慰剂就像是给了身体一个指令,“让身体从有能力做一件事情,到意识到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一旦这个“意识”发生,就会有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发生。
(2010年,哈佛医学院创建了一个安慰剂研究的项目,泰德·卡普特查克是项目负责人)
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曾经,人们认为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无法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1609.344米)。而且大家都相信这是真的,没有人能够完成。
但在此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1954年,罗杰·班尼特在历史上头一次用不到4分钟跑了1英里。
就这么着,全世界都接受了人类能够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事实。没多长时间,其他人也用不到4分钟的时间跑完1英里。
而在此之前,尽管运动员的跑步速度越来越快,但4分钟标签似乎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生理障碍。
只要打破这一观念,运动员就能够完成看似不能完成的壮举。
现在,几乎所有世界级的运动员都能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
举一个我跑步的例子。我之前最多只能跑5公里。为了突破自己,于是去参加了一个线上活动,下的挑战目标是8.88公里。
这个挑战成功了。之后的事情就有意思了,在积累里程的过程中,5公里变成为一个最低目标。
孩子也一样,以前他最多只跑过3公里。他觉得我行他也行。于是他要挑战8.88公里,并且成功了。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先失去了信心,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勇气糖
过年前和孩子一起去置办年货。走到卖糖的摊位,儿子拉着我一脸兴奋地说,“妈妈,你看,勇气糖。”
我记得勇气糖,但忘了它的样子。这次一看,勇气糖竟然那么普通,这种糖在我小时候就有,一块硬糖用玻璃纸拧好。
说起勇气糖,还是他爸爸的主意。那时候孩子刚上幼儿园,有些分离焦虑,不愿意去学校。于是爸爸就给他的兜里放了两块糖,告诉他说,有了这两个糖,你就会有勇气。
糖在学校当然是没机会吃。可有了这糖呀,孩子去幼儿园就顺利了不少。这两块普通的糖就成了孩子的安慰剂。再后来,没有勇气糖孩子也有勇气去学校了。
为什么给了两块糖不是一块,可能是因为一块显得没有力量。
上了小学,期末考试的那天早晨,孩子担心考试的表情全都暴露在了脸上。怎么办呢?我赶快拿出了一个小徽章给他别到衣服上,告诉他说,它是妈妈跑步得到的,它也能让你顺利度过考试。
孩子摸了摸小徽章,那可是一瞬间把焦虑抛了出去,脸上带笑。
小徽章和勇气糖,就是孩子的安慰剂。他也知道这些东西的真实作用,可他还要用“安慰剂”给自己一个暗示,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有力量去做一件事情。
安慰剂就像是启动了条件反射一样,让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
其实,不管是勇气糖还是小勋章,都只是小把戏。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相信,眼里能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最后,愿诸位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心想事成。
近期,新闻层出不穷:关于女性权益及牵涉的相关问题、关于女性的自我成长的社会支持……景芳和童行也有对这些事件有写文分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你还有话想说
欢迎预约直播👇
2月19日,本周六,晚20:00,听景芳聊聊
12
韩乐
儿童故事创作者
生活教育实践者
互动话题
你在育儿过程中有使用过“安慰剂”的方法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