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闭幕。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闭幕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紧扣目标任务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工作实效。要提高履职本领,增强当好专门协商机构成员的基本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一步把握政协工作规律和协商的方法要义,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履职手段,增强资政建言的前瞻性、精准性,提升凝聚共识的针对性、有效性,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等,广泛汇聚人心和力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
今年全国两会与往年不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牵动人心。用新技术探索新业态、壮大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殿利有何看法?
于殿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国是各类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有待提高。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障碍”,这次新冠疫情突发事件,仍然遇到“语言障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解决紧急救援中的沟通问题,应急语言服务不能忽视。医患沟通、多语言信息发布、应急语言翻译服务、新闻宣传用语等诸多语言问题,关乎应急环节的方方面面,对科学有效地应对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专家学者就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呼吁多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此前已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2012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援助机制……推动社会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提供突发条件下的语言应急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为大型国际活动和灾害救援等提供语言服务,提升语言应急和援助服务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2020年初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有关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专家迅速组建“战疫语言服务团”,先后研制发布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系列应急语言服务产品,为援鄂医护人员、在华留学生、外籍人士等相关群体提供多维度语言服务。社会各界也在外语、少数民族语言、手语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抗疫语言服务,积极助力疫情防控。近些年来,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统筹整合不充分。我国提供应急语言服务多以自发行动为主,主体多元、缺乏组织,服务事项既存在差异较大,也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是资源建设不充足。在《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的迅速推出过程中,教育部、国家语委历经5年建设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保障支撑应急语言服务的人才资源、数据资源、产品资源等还存在大量缺项,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亟需统筹建设、补足短板。
三是法制机制不完善。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没有对应急语言服务做出规定,不利于该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健康发展。
为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语言服务问题,国际上很多组织和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应对机制,可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为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建议加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相关法制建设。
一是在国家近期已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修改中纳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
二是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机制和预案”,或推动适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中加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
三是将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四是由国家语委牵头组建应急语言服务团,搭建国家级统一平台,统筹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系统推进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提升应急服务效率和质量。职责包括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的选拔、管理和培训,应急语言服务行动方案的拟订,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和产品开发,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及咨询等。应急语言服务团可采取常设机构与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