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天正是学习天:韦应物笔下的“幽草”是什么草?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5-19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们都学过这首闲适冲淡的景物诗。幽草、黄鹂、春潮等景象,我们都耳熟能详,那你有没有想过,“幽草”到底是什么草呢?是一种“幽静”(长在幽静的地方)的草吗?那这长在山间的“幽草”,为什么会让在西涧游玩的韦应物 “独怜”呢?其实,这不是泛称意义上的草,韦应物大概是知道“幽草”的名字的,不然不会表现出爱怜。下面我们一起来探探案,看看“幽草”的前世今生!

从科学角度看,考证“幽草”是什么草,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考量该草的习性,它要能在安徽滁州当地生长;该草的习性要适合山涧、水边生长;要有古代在滁州当地出现该草的文献佐证。而从人文性的角度考究的话,则要注意:该草要切合诗人创作时的精神状态;诗人与他喜爱的这种草之间要有人格和价值上的共同之处;该草在中国文化中要有独特的精神内涵。

根据滁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植物分布特征,在西涧能够生长的草有很多种,因此,要从科学角度来确定“幽草”是什么草,答案会有上百种。但是必须要满足:第一,这种草适合在滁州生长;第二,这种草与诗人的精神存在对应和呼应。有一种观点说“幽草”是指“青蒲”,我们来看看有没有道理。

滁州能长“青蒲”吗?

在古代,“蒲草”“香蒲”“青蒲”常通用。“青蒲”的正名叫“水烛”,为香蒲科,香蒲属,生于河流、湖泊、池塘浅水处,水深达1米或更深的沼泽、沟渠也常见。植株高大,地上茎直立,粗壮,叶片较长,雌花序粗大,叶鞘抱茎。小坚果长椭圆形,种子深褐色,夏季开花,雌雄花穗紧密排列在同一穗轴上,形如蜡烛,故称为“水烛”。其花粉可入药,称“蒲黄”,能消炎、止血、利尿。雌花可做“蒲绒”,能填床枕。花序可作切花或干花。叶片可作编织材料,茎叶纤维可造纸。其假茎的白嫩部分(即蒲菜)和地下匍匐茎尖的幼嫩部分(即草芽)可食用。它是中国传统的水景花卉,还可用于美化水面和湿地

青蒲的分布较广,北到东北三省,东到山东、台湾,西到陕西、甘肃、新疆,南到云南都可生长,安徽也可以生长青蒲。宋代梅尧臣写到他的家乡安徽宣城的山水,就常提到,如“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游隐静山》)“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东溪》)可见在宋代,安徽的山水之间是可以看到蒲草的

蒲草对温度要求不太严,只要不低于0℃就能安全越冬,不高于33℃ 就能顺利度夏。滁州年平均气温15.4℃,由于唐代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温暖时期,滁州的年平均气温应该比现在要高。所以,从科学上探究的话,滁州山涧是可以生长青蒲的

青蒲

青蒲与文人的不解之缘

从人文的角度来探究,根据对青蒲习性的了解,它需要充足的直射阳光才能正常生长。如果光线不足,或在蔽荫的环境中生长,叶片会长得薄而且黄,花瓣小,花色淡甚至开不出花。

身为官员,韦应物深知青蒲需要阳光,如同百姓需要朝廷和官员的关爱。诗人从青蒲的自然习性,联想到辖区百姓的命运,将对百姓的关爱投射到对青蒲的怜爱上,或者说,由对青蒲的爱怜而引发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这就实现了青蒲与诗人爱民情怀的精神上的关联

韦应物782年秋至784年冬任滁州刺史,时年47至48岁。785年春,韦应物卸任后,闲居滁州一段时间。他关心百姓疾苦,曾在写给朋友的诗《寄李儋元锡》中说道:“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禄钱”。意思是:我身体多病,恨不能归隐乡里,但是我的辖区内有百姓流亡,这是自己的失职,我愧对领取的俸禄。这是忧时爱民的仁者心肠。他把蒲草比作百姓,就像蒲草需要光照一样,百姓需要官吏的爱护。他也自比为清苦的蒲草:他在卸任后,便是布衣草民。他写的是对青蒲这种“幽草”的独怜,其实是心存对百姓的挂念;既然已经卸任,不在其位,便只有将对百姓的殷殷之情,寄托于卑微寂寞的涧边青蒲了。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比附比较牵强,但这样的情感寄托,对韦应物而言,是在情理之中的。即便不做这样的深入比附,也依然能找到诗人喜爱青蒲的证据。因为,青蒲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象征物,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在汉语中,有很多与蒲草有关的词语,比如:

折蒲、编蒲、截蒲:编联蒲草写字苦学。

鞭蒲:蒲草做成的鞭子。表示刑罚宽仁。

旌蒲:古时征聘贤士所用的旌帛和蒲车。

萑蒲:指盗贼出没的地方。

团蒲:指用蒲草编织成的圆坐垫。

团蒲

与“蒲”有关的词,多跟草根、民间、草寇有关。“蒲草”一般用以表示以下这几类的意思:第一,草根与民间;第二,贫寒清苦的生活;第三,贤良、正直与忠诚。而说到“青蒲”,其意义更是非常明确。“青蒲”在古代指天子内廷,即皇帝的卧室。忠臣俯首于青蒲之上向天子直谏,称为“伏蒲”。“青蒲”“伏青蒲”“伏蒲”都跟忠臣、谏臣有关。我们知道,韦应物是一个尽职尽责、品性高尚的官员。所以,“青蒲”作为为国为民情怀的象征,是值得诗人用以自况的。其诗作对青蒲表现出的喜爱之情,也是真实可信的。

那么,有没有文字证据表明韦应物这首诗里出现的“幽草”就是青蒲呢?答案是:有!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湖州人尹梦璧任滁州通判期间,归纳了“滁州十二景”,其中一景为“西涧春潮”,他还在乌兔桥旁建了一座“幽草亭”,根据韦应物的诗意,配了图画和诗文,并刻在了石碑上。

由此,通过从科学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结合探究,可以得出结论:韦应物这首诗里提到的“幽草”,就是青蒲。至此,我们心中的“幽草”之谜应该可以稍稍解开了。

用探案的方式学唐诗

以上“幽草”的解密过程就演绎了一种新颖的学习唐诗的方法,即用探案的方式学唐诗。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可以充当神探福尔摩斯,将一首诗当作一个案例,去求疑、探究、发现,顺着疑点搜集资料,考证典籍,发现真相,在充分把握诗歌的“言”“象”“意”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见解

这种探案式的学习,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比如诗歌版本、文字的古今差异、作者生平、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创作意图、逸闻趣谈、文学典故、古今对某些诗句的错解或曲解、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等等。

进行考证的时候,不必迷信前人或者权威人士的定论,不必盲从常规的、常识性见解,不必人云亦云;而要依靠自己的探究和判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以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态度,去粗取精,推陈出新。

在抽丝剥茧的探案过程中,你能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大量的交叉学科知识,得到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唐诗可以这样学》一书即提供了探究式学习唐诗的范例


《唐诗可以这样学》

《唐诗可以这样学》

杨寿良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唐诗可以这样学》包括5堂创意唐诗课。选取中小学生必背的5首唐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送元二使安西》《静夜思》《登鹳雀楼》《滁州西涧》进行探究型的深入解读和赏析,对于诗歌版本、作者疑云、历史上的误解误读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和阐释,还原了诗作的真相和原貌,阐发了其中的意蕴和意境之美。

该书将文字、文化、博物、科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突显创造性的发现及探案式的解读研究方式,富有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对于激发青少年学生及成人对唐诗的兴趣,培养诗歌创作和鉴赏能力,锻炼对汉语母语的敏锐感知力,提升诗意生活趣味,培养融通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展发散性思维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值此生机勃勃之际,

让我们一起来学诗,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吧!


往期回顾


案头必备 | 《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面世啦!

喜讯!我刊《语言战略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语言、文字类核心期刊!
庆祝女神节,字谜来添趣!
惊蛰出行,《辞源》教你辨野菜!
《语言战略研究》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回顾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出版 冯骥才点赞“用一生扛起的大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