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宇明: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 (一)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数据资源卷》面世

李宇明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7-15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策划、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丛书,丛书分为教学卷、数据资源卷、语法卷、词语与文字卷、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卷。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使之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其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这套丛书对于作者们来说是汗水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对于新一辈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人员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场新鲜可口、令人向往的精神盛宴呢?

在此向读者推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数据资源卷》。本书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艳群主编,将近年来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的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发展有启示作用的论文结集成书,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教学参考。

书中收录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的《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该论文论述了语言资源的认识史、中国有关语言资源的实践和研究,分析了语言保护、语言信息处理和语言学习等语言资源的三大功能域,还提出了“语言知识观”

我们将此文分为三期刊发。今刊第一期,敬献读者。

【往期可戳→汉语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出现的失误有哪些?(一)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教学卷》面世

汉语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出现的失误有哪些?(二)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



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


文丨李宇明


中国有100多种语言,汉语的方言灿若星空,汉语文献有数千年积累,汗牛充栋,是世界上语言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度1。同时,语言信息处理的重要基础是语言数据库,中国的语言信息处理事业发展一直在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些技术及应用已经处在世界第一方阵,这也促使中国学人能够从信息化的时代高度来认识语言资源。中国在历史上也比较重视对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如汉灵帝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三国时魏齐王正始年间的“三体石经”,是通过勒石立碑来保护、展示经书和文字的范本,历代的韵书、字典就更是直接的语言资源保护产品。中国传统重视书面语,对于经典和文字的敬重保护做得十分到位;但对于口语相对轻视,历代口语资源的记录保护工作做得不好,虽然也有汉代扬雄的《方言》,历代的方志中也多有词语俗谚的内容。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资源意识及其保护利用等,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和继承。

1  中国有多少种语言,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学术问题。周庆生(2015:43—50)讨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景观”时,认为我国的语言有七八十种,并指出:“政府发布数据为70多种,《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有80多种,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有100多种,一些国外学者认为有200多种。”其实,现在国内外学者又有300余种之说。例如黄行(2018:113)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保持语言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着300余种分属东方的汉藏语系,西方的印欧语系,北方的阿尔泰语系和南方的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的语言。中国语言的地域和语系分布之广,大概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真正理性地认识到语言的资源意义,特别是把语言资源作为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理念,并在国家层面、在全国范围采取语言资源保护行动,还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语言作为社会资源,也是近些年来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的。


一、语言是资源

认识语言的资源性质,十分不易,语言必然不如煤炭、石油、电力、水力那样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这也是符合人类的资源认识规律的。

1.1 资源的认知路径:由自然资源到社会资源

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凭借的资料。某种资料能否成为社会认可的资源,取决于两个条件:

第一,资源的“有用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将过去不能使用的资料用于生产和生活,将不能这样或那样使用的资料这样地或那样地用于生产和生活。比如,电和石油,古来存在,但是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可以把电、石油作为能源的时代,电和石油才成为人类的资源。如此说来,资源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我们既要全面认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状态下的“可用资源”,也要对那些随着科技发展将来能用的“潜在资源”保持关注,特别是要对前沿科技所可能产生的资源效益密切关注,从而使资源建设具有预见性

第二,资源“有用性”的被认识。

有些资料本来是生产生活所凭借的、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资源性质,或者忽视了它的资源性质。例如,当雾霾不严重时,人们认识不到清新空气的资源性质;当污染不严重时,人们认识不到清洁水的资源性质。如此说来,资源有被认识资源未被认识资源。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未被认识资源”,包括已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可用资源”,也包括将来可能会进入我们生产生活的“潜在资源”。

资源的“有用性”能否被认识,可从四方面来看:第一,社会有无科学的资源观,作为一门学科的资源科学是否发达;第二,对某种资源与人类关系的研究达到何种水平;第三,对科技的敏感性;第四,稀缺性。最易被社会感知到的资源是稀缺资源,有用而稀缺的资源,必然会具有昂贵的价格。因此,“稀缺性”也几乎成为资源的一种附加属性。

资源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在人类的资源意识中,首先被认识的是自然资源,然后是社会资源。《现代汉语词典》是反映“公民常识”的词典,从第1版到第6版,对“资源”词条的解释,一直强调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所举的例子共涉及“地下资源”“水力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4种。2016年第7版对“资源”的解释有了较大发展:

【资源】

(名)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地下~ | 水力~ | 旅游~ | 人力~ | 信息~。(第1732页)

第7版的释义,不再强调资源的“天然性”,明确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举例中增加了“信息资源”,这些都是信息时代新资源意识的反映。

《辞海》是一部带有百科性质的工具书,第1版到第4版都把“资源”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显然其对“资源”的认识比同时的《现代汉语词典》还狭窄。到1999年第5版,《辞海》为“资源”增加了一个新义项:

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第3881页)

这个认识应该说已比较到位,不仅不再强调资源的“天然性”,不仅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且认为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当然,如果更进一步看,社会资源不仅包括“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也许还应包括“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


1.2 语言资源意识的建立

回看《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关于资源的定义,会发现它们在举例中都没有提及“语言资源”。这不大可能是因为举例的缘故而没有列出语言资源,而更可能是当时的社会和辞书编纂者还没有认识到语言的资源性质。

人类对语言资源的认识也的确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国外语言规划学界也有提及语言资源问题的,但其研究并不系统。费什曼开始提及“语言资源”:

语言跟农业、工业、劳力、水电等资源不同……显然只是从其具有价值的意义上讲,语言才是一种资源。……无论怎么说,语言都是一种特殊资源,很难用现有的成本—效益理论来管理。原因是我们很难对语言进行度量,也很难把它同其他资源分割开来。然而,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探讨语言与其他资源以及资源规划之间的异同。(见周庆生,2001:422—423)

王辉(2007)指出,Ruiz 于1984年曾提出影响语言规划的3种取向:语言作为问题语言作为权利语言作为资源。语言资源取向可以缓解前两种取向带来的语言冲突,有助于重新树立人们对语言和语言群体的态度。语言是一种需要管理、发展和保护的资源,双语和多语能力是语言资源,少数族群的语言是一种专门的重要资源。Kaplan & Baldauf(1997)、Grin(2003)把语言看作重要的“人力资源”,还看作重要的“人力资本”,语言规划应是国家规划的一个方面。 

在国家语言规划实践上,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提倡文化多元政策,在《Grassby 报告》(Grassby Report,1973)、《Galbally 报告》(Galbally Report,1978)、《迈向国家语言政策报告》(Towards a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1982)、《一项国家语言政策》(A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1984)等“四报告”基础上,1987 年出台了《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

《国家语言政策》提出了指导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的4条战略:第一,保护澳大利亚的语言资源;第二,开发、扩展这些语言资源;第三,将澳大利亚语言教学与语言使用的举措同国家经济、社会与文化政策结合起来;第四,为用客户能理解的语言提供信息和服务。

这是将语言资源理念变为国家语言政策的不多案例。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绿皮书》(1990)2、《白皮书》(1991)3 的出台,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衍变为英语读写能力优先,这相对削弱了语言资源在语言政策中的比重 4

2  《澳大利亚的语言: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读写能力与语言政策讨论 》(The Language of Australia:Discussion Paper on an Australian Literacy and Language Policy for the 1990s)。

3  《澳大利亚的语言:澳大利亚语言与读写能力政策》(Australia’s Language:The Australian Language and Literacy Policy)。

4  关于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详见王辉(2010)。

中国最早使用“语言资源”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邱质朴(1981)从信息化、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等角度讨论语言资源的开发问题,尤为关注“语言工程”和汉语国际传播这两个领域的语言资源开发问题。《语文建设》1988年发表了楼必安可(Lo Bianco)的《澳大利亚的国家语言政策》。楼必安可是澳大利亚著名的语言规划学家,是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政策》(1987)的撰稿人。《语文建设》发表的楼必安可(1988)的这篇文章,是《国家语言政策》(1987)的摘要,虽然是摘要,但对于澳大利亚语言资源理念及相关措施的介绍已经较为详细,如:

“但仍有许多人的母语却是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这是很宝贵的语言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语言资源有很重要的意义。”“国家语言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澳大利亚因能善加利用丰富的语言资源而获最大利益。”“总而言之,只有细致周密的计划才能收到利用澳大利亚语言资源的最大效果。”“语言资源的计划需要各级政府……的合作和协调。”


20世纪90年代,邱质朴、楼必安可的语言资源概念似乎并没有在语言学界产生反响,只有陶原珂(1996)提出要注意开发利用澳门社会的语言资源,邱质朴(2000)再次申明他1981年的观点,张政飚(2000)例举西部方言在语言研究中的价值。不过据王世凯(2009:25—28)研究,中国文学界倒是在讨论如何发掘、利用语言资源(旧白话、方言、民间语言等)搞好创作的问题,讨论西方语言资源与中国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语言与文学虽然同在一个“语言文学”学科里,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但是语言与文学之间却很少发生学术互动,仿佛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语言资源等问题上,直到今天,语言、文学两家也没有对话。

 进入21世纪,语言资源的讨论逐渐增多,语言资源意识开始在中国建立。2004年前后,张普教授常与李宇明、王铁琨等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同人讨论语言资源问题。大家认识到:语言是资源语言资源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与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一样的国家资源,国家应当对语言资源立法管理进行监测保护开发利用。这些讨论的学术成果反映在张普的重要论文《论国家语言资源》(2007),其实践成果就是国家语委组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04年6月正式挂牌,并逐渐建立了平面媒体(北京语言大学)、有声媒体(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媒体(华中师范大学)、民族语言(中央民族大学)、教育教材(厦门大学)、海外华语(暨南大学)6个分中心和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商务印书馆)。

2005年7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及信息化工作会议”,时任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做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开创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及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的书面讲话,提出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开发民族语言资源”,认为“语言资源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建立、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的这一讲话,标志着中国的语言资源意识逐渐明晰,语言资源理念在国家语言规划中得到确立 5

5  袁贵仁主任在讲话中提出“语言资源”的理念之后,国家语委有关部门也在不断申明、积极探索“语言资源观”。例如:2006年5月,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在教育部2006年第11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05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时,强调了“语言资源”理念;副司长王铁琨在发言中对“语言资源”做了进一步阐发。2007年7月在荷兰莱顿大学召开的“欧洲和中国工业化:语言的接触和认同”大会上,李宇明做了题为《中国的语言规划》的学术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语言资源观念,珍爱语言资源”。2007年8月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新闻发布会,李宇明又阐述了语言资源观。具体情况可参见王世凯(2009:19—22)。

*   原文发表于《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3期。



图书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数据资源卷》

郑艳群    主编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以面向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数据资源问题为主要内容,将近年来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的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发展有启示作用的论文结集成书。收录的论文包括:(一)数据资源对学科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二)数据资源的类型及建设和加工;(三)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四)基于数字资源平台的教学创新。数据资源正在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本书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外语教学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参考,供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使用。



本书主编

郑艳群,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语言教育技术、语言信息处理。著有《计算机技术与世界汉语教学》《虚拟词语空间理论与汉语知识表达研究》《多媒体和语料库驱动的汉语教学研究》等,主编《多媒体汉字字典》(光盘)等。曾应邀赴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地讲学及合作研究。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往期回顾

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2021年度评审工作启动

《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发布暨冬奥术语平台V3版交付仪式在京举行

汉语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出现的失误有哪些?(一)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教学卷》面世

汉语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出现的失误有哪些?(二)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教学卷》面世

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打造的专著型教材——《汉语教学理论探索》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宏观视野丨《汉语教学理论探索》序

一花一世界,词表有乾坤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正式出版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高端论坛(2021)在京举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