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出现的失误有哪些?(二)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教学卷》面世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策划、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丛书,丛书分为教学卷、数据资源卷、语法卷、词语与文字卷、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卷。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使之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其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这套丛书对于作者们来说是汗水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对于新一辈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人员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场新鲜可口、令人向往的精神盛宴呢?
今向读者推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教学卷》。本书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姜丽萍主编,根据当今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领域普遍关注的内容,选取了近五年来相关学术论文23篇,以期对该领域的教学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中收录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苏英霞的《基于案例观察的语法教学失误分析》。该论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语法教学的失误原因、解决方法,能对汉语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将其分成上下两期刊发。今刊第二期,与读者共赏。
【往期可戳→汉语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出现的失误有哪些?(一)】
基于案例观察的语法教学失误分析*
文丨苏英霞
四
语法点说明不当
语法点说明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语法点说明须满足两大要求,一是“正确”,二是“简明”。“正确”是对所说明内容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教授的语法知识做出正确解释,避免误导;“简明”是对说明方式的要求,即教师要采取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两个案例反映的问题在语法点说明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案例7
教学内容:虽然……但是……
【语法点说明】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虽然……但是……”。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用法。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比如我们都喜欢旅行,但是有时旅行的时候太累,我们不喜欢太累,就可以说“虽然我很喜欢旅行,但是不喜欢太累”。在这个句子里,“我很喜欢旅行”与“不喜欢太累”就形成了转折关系。
点评:在案例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导入和说明语法点时较少采用大段叙述的方式,而是用图片、动作等非常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点。如通过“正在开门”和“门开着”让学生体会“正在”与“着”的区别。实际上,有时“意会”比“言传”更有效,也更生动,教学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但也有一些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习惯采用“定义式”说明的方式,有的照搬教材中的语法解释,有的按照自己对语法的理解进行大段讲解,唯恐说得少了学生不明白,实际上往往适得其反。
具体分析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虽然”“但是”的译词了解其表达的语义,类似“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与……就形成了转折关系”的说法不仅多余,而且这样的说明如果用的是汉语,“转折关系”“形成”等词语学生未必听得懂,即使用学生的母语,也属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案例8
教学内容:副词“倒”的意思和用法
【语法点说明】
师:“现在倒不知道”里的“倒”表示转折,跟“不过”的意思差不多。比如,今年冬天北方不冷,可是南方很冷。用“倒”可以说——(板书例句)今年冬天北方不冷,南方倒很冷。
要是我说“这块手表很漂亮”,后面用“倒”可以说——
生:倒太贵了。
师:不能这么说,应该说“倒不太贵”。
生:为什么?
师:这个……(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点评:这是由教师说明不当导致学生误用的案例。
具体分析
副词“倒”表示转折关系时,含有与一般事理、情理相反的意思,虽然有时可以与“不过”换用,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不过”。
比如我们可以说“这块手表很漂亮,倒不太贵”,但是不说“这块手表很漂亮,倒很贵”,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漂亮的手表比较贵,“这块手表不贵”与一般事理不一致,这就满足了“倒”的使用条件。
而“漂亮”与“很贵”只是一般的转折关系,并未有悖常理,因此只能用“不过”,不能用“倒”。在教学中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词语解释新词语,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注意释词与被释词之间的差别,以免造成混淆或误代。
五
语法点操练不当
作为语法教学的第二大环节,“练”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从练习的性质上,可分为结构操练与交际性练习;从教师对练习的控制度上,可分为机械操练与活用练习。
“精讲多练”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法教学中的“多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练习时间和练习量要充足;二是练习形式要丰富;三是练习设计要合理。在案例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只讲不练,这是最不值得提倡的。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练”的步骤,但只是让个别学生回答一两个问题,或者造一两个句子,练习内容与形式既单薄又单调,练习量也不足,难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并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练习形式或内容设计不当,导致练习难以顺利进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总的来说,“多练”不但要讲究数量,还要讲究质量。
下面我们结合教学案例做具体说明。
案例9
教学内容:时间表达法
【操练过程】
师:(PPT上展示15个表示不同时间的时钟)(指第一个时钟)现在几点?
生1:现在3点。
师:(指第二个时钟)现在几点?
生2:现在4点10分。
……
师:(指第15个时钟)现在几点?
生15:现在差5分12点。
点评:该班共有15名学生,教师问了15次“现在几点?”每个学生回答一次。该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涉及问答的练习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学生既要会答,还要会问。在实际交际中,问、答这两种技能都是需要掌握的。在案例观察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习惯自己与学生之间进行问答,缺乏让学生练习提问的意识。
具体分析
实际上,教师问一两个问题给学生做出示范后,即可让学生根据图片互相进行问答。要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只要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必“代劳”。
案例10
教学内容:表示强调的“是……的”
【操练过程】
师:高龙同学,你跟你爱人是在哪儿认识的?
生:我们是在大学认识的。
师: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生:(回忆)我们……我们见面……(内容不清楚,表达不连贯)
点评:该案例中教师提的两个问题都是使用“是……的”句的典型语境,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第二个问题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所以教师选择这两个问题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有时很难回答,学生很想把认识的过程详细介绍出来,但苦于词汇量和表达能力有限,本来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却没收到预期效果。
具体分析
因此,像这样需要较长时间思考和进行语言组织的话题尽量不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即时回答,可作为当课作业留给学生:介绍一下你和你的爱人 / 女朋友 / 朋友是怎么认识的,让学生在课下准备,下一次课上做口头报告。
案例11
教学内容:即使……也……
【操练过程】
师:(说明并且列出两个例句后问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练习一下。(点一个学生的名字)请你造个句子。(被叫到的学生先是愣住,然后思考、翻词典,教师和其他同学等待,教室里出现短暂冷场)
点评:在语法点操练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练习过程很顺畅。而不少新手教师则习惯采用造句的方式。一些较为简单的语法项目,学生能够顺利造出句子来,但意思或用法较为复杂的词语或句式很容易出现“冷场”情形。前文已经提到,即使是中国人,甚至教师,要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式在短时间内造出合格的句子有时也会费一番思量,更何况词汇量和语法知识都很有限的外国人,即使理解了词语或句式的含义,要脱口而出也绝非易事,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造句很容易出现冷场局面。心理承受力弱的学生会因大家的等待倍感压力。
因此,我们不建议教师在课上采用让学生直接使用目标词语造句的方式进行操练,而是要根据词语或句式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目标句。
比如复句较适合用完成句子的方式,教师给出上半句,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语境,缩小了答案的范围,如果上半句设计得很恰当,预期的下半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很容易接出来,练习过程就会很顺利。
具体分析
“即使……也……”的上半句可以这样设计:
“我爸爸工作很忙,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加班”,预期的下半句是“即使周末也不能休息”或“即使周末也常常加班”。
上半句的“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加班”是“很忙”的典型表现,“周一到周五”与“周末”相对,学生很容易根据前面的语境联想到“周末也不能休息”。而且“周末也不能休息”的表达方式和生词都是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掌握的。
六
结 语
本文从53部教学视频、68篇听课记录中提取语法教学环节具有代表性的11个失误案例进行了展示与点评。实际上,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更多,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举。在对教学案例的观察与分析中,我们深深感到,同样的语法点,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并非由于态度不认真,而是由于对二语教学的原则认识不够、教学方法不得当导致的。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进而培养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技能实际上与开车、做饭等生活技能一样,严格地说,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所以二语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精讲多练”。如果将教学比喻为走路,大方向不对,越努力前行就会越偏离正确路线。
具体到语法教学,对语法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等,前人已做过许多讨论,如崔永华(1989),龙青然(1990),吕必松(1994:170),赵金铭(1994,1996),程棠(1996),陆俭明(2000),周健、彭小川、张军(2004),孙德金(2006),张和生(2006),李泉(2007),卢福波(2007,2008),吴中伟(2007),周小兵(2009),邓杉杉(2011),但在教学案例观察中我们发现,有悖交际性这一第二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重讲轻练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应该精讲多练,但到底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怎么练,认识不够明确,在讲练内容与方式设计及一些细节处理上考虑不够周全,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教师在语法教学中明确思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 原文发表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 年第 2 期。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1989)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教学的一种模式,《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2] 程棠(1996)关于“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3] 邓杉杉(201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 方绪军(2001)中介语中动词句的配价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5] 顾英华(2004)新疆汉语学习者二价动词配价偏误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6] 李菡幽(200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语法偏误研究综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7] 李泉(2007)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第 4 期。
[8] 李遐(2005)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语言与翻译》第3期。
[9] 龙青然(1990)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汉语学习》第3期。
[10] 卢福波(2007)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汉语学习》第3期。
[11] 卢福波(2008)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12] 陆俭明(200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13] 吕必松(1994)《吕必松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4] 吕叔湘主编(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5] 孙德金(2006)语法不教什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6] 吴中伟(2007)怎样教语法——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张和生主编(2006)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北京:商务印书馆。
[18] 赵金铭(1994)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19] 赵金铭(1996)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0] 周健、彭小川、张军(2004)《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周小兵主编(2009)《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22] 邹洪民(2002)语言单位的同一性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第2期。
图书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教学卷》
姜丽萍 主编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以当今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领域普遍关注的先进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测试、教师成长等为主要内容,选取近五年来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23篇学术论文,结集成册出版。论集主要读者对象为需要了解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研究动态的专家学者,希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开阔视野、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想要了解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代表性成果的研究生。希冀该论集对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教学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
姜丽萍,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汉语教学理论、教学法、教材和教师发展研究。出版专著、合著10余部;主编《HSK标准教程》等系列教材六套90余册;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担任《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等编委。
本文作者
苏英霞,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东京外国语大学客员准教授、韩国启明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2012年获北京语言大学第一届教学名师称号。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词汇、语法教学与教材编写。发表多篇论文;著有《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合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技能教学》(合著);编写孔子学院/中国国家汉办规划教材《YCT标准教程》(主编)、《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合编)、《中国を話る》(合编)、《快樂學漢語說漢語》(合编)、《중국어 독해 中文阅读理解》(合编)等教材;编写工具书《汉语教与学词典》(合编)。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往期回顾
邢福义、汪国胜:“全球华语语法研究”任重而道远 |《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面世
汉语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出现的失误有哪些?(一)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教学卷》面世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