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裒辑珍贵客家方言域外文献的宝库 丨《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概述(二)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3-05-17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庄初升教授所编著《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辑录了珍藏于域外机构的客家方言文献,包罗难得一见的海外孤本,是相关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宝库。

我们分三期刊发本书概述,以飨读者。本书为繁体字版,故正文遵照原文使用繁体字。

【往期可戳☞一部裒辑珍贵客家方言域外文献的优秀图书 丨《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概述(一)



《近代漢語客家方言域外文獻集成》概述


文丨莊初昇

二、其他教會編印的客家方言文獻

到中國的客家地區進行傳教的西方教會組織,除了上述以香港爲基地進而擴展到粤東一帶的巴色會,還有勢力相對較小的英國長老會(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美南浸信會(American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美國長老會(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德國巴陵會(Berlin Missionary Society)、英國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 Day Adventist)等;天主教方面則主要有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和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Catholic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of America)。這些教會組織也大多編寫和出版了一些客家方言文獻資料。下面就筆者所知分别加以叙述。


(一) 英國長老會

1856年,英國長老會傳教士賓爲霖(W. C. Burns)及戴德生(Hudson Taylor)抵達汕頭進行傳教活動,但效果不彰。1858年,另一位傳教士施饒理(George Smith)從厦門到汕頭任職。《天津條約》簽訂之後,英國長老會在潮汕地區的傳教事業開始獲得較快的發展,先後建立了教堂、醫院和學校等,并把教務活動擴大至臨近的客家地區。1870年,英國長老會在廣東五經富(今屬揭西縣)設立第一個基督教客家站。嗣後五經富建有道濟學校、福音醫院,并組織五經富長老大會,成爲英國長老會在客家地區的傳教中心。到1928年,潮汕基督教長老總會改稱爲中華基督教嶺東大會,下轄中華基督教汕頭區會(原汕頭區基督教長老大會)和中華基督教五經富區會(原五經富長老大會)。在五經富一帶傳教的長老會傳教士編寫和出版了一些客家方言文獻,成就最爲卓著的要數紀多納(Donald Maciver,也譯爲麥愛華)。紀多納1879年從英國來華,在客家地區傳教凡30年。1905年他所編纂的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Vernacular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Canton Province在上海美華書館(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出版。到了1926年,另一位傳教士瑪堅綉(M. C. Mackenzie)在上述詞典的基礎上進行增補和重排,出版了一部《客英詞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除了編纂上述辭書,英國長老會傳教士及其助手還用客家方言羅馬字拼音翻譯了《詩篇選》(1910)和《新約聖書》(1916)。通過比較,不難看出其拼音系統與巴色會明顯不同。《詩篇選》由瑪堅綉和彭啓峰(Phang Khi Fung)翻譯;《新約聖書》由彭啓峰翻譯,由瑪堅綉和兩位同事修訂。


(二) 巴黎外方傳教會

向客家人傳教的天主教會有巴黎外方傳教會和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於1680年到達中國福建省,於1684 年到達廣州。1844年中法《黄埔條約》簽訂後,大批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借助法國殖民勢力進入嶺南傳教,成爲在嶺南傳教勢力最大的天主教會。1848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在廣州成立廣州教區,管轄廣東省天主教會。1850年,羅馬廷發通諭,汕頭地區傳教事務由法國巴黎外方教會傳教士接替,隸屬於廣州教區。同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派李神父(Pierre Le Turdu,1821—1861)到梅縣建立第一個祈禱所,從此進入粤東客家地區傳教。1850年至192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在汕頭教區設立嘉應州天主教教會。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國力衰落,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925年將客屬的嘉應地區劃歸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改設爲嘉應教區。

巴黎外方傳教會在客家方言研究方面以賴嘉禄(Charles Rey,又譯爲雷却利、雷神父,1866—1943)貢獻最大。賴嘉禄於1889年來華,在粤東嘉應、潮汕客屬地區傳教五十餘年,對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有深入的研究。賴嘉禄1901年寫出《客法詞典》Dictionnaire Chinois-Français: Dialecte Hac-ka,次年在香港監印,1926年重編在香港出版。增訂後的大辭典正文達1400多頁,内容和篇幅都超過了英國長老會傳教士所編的《客英詞典》。賴嘉禄還編有《客家社會生活對話》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1937和《客家社會生活對話宗教詞彙補編》Supplément aux Conversations Chinoises: Termes de Religion: Langage Hac-ka,1937,這是兩本對話形式的客家方言教材,前者是法文、中文和客家拼音相互對照,後者是法文和客家拼音相互對照。此外還編有《客家土談要理略説》Explication du Catéchisme,1920)、《耶穌言行問答》Vie Catéchistique de N. S. Jésus Christ,1924)、《客家方言彌撒問答》Catéchèse du S. Sacrifice de la Messe en Langage Hac-ka, Dialecte de Wukingfu,1934)、《客家方言領洗問答》Catéchèse du Baptême en Langage Hac-ka, Dialecte de Wukingfu,1935)等。


(三)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

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又名美國天主教傳教會,是美國第一個天主教傳教修會。1918年,瑪利諾外方傳教會派出的第一批傳教士波拉斯(T. F. Price)、華理柱(J. E. Walsh)、馬奕猷(B. F. Meyer)和福爾德(F. X. Ford)到達廣東省陽江縣,開始了該會在華三十多年的傳教歷史。到了1925年,瑪利諾外方傳教會從巴黎外方傳教會接管了包括粤東客屬梅縣、興寧、蕉嶺、五華、平遠、龍川、和平、連平8縣在内的汕頭代牧區。“1929年2月從汕頭代牧區分設嘉應監牧區,由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管理,1935年6月升格爲嘉應代牧區,1946年4月升格爲嘉應教區,管轄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平遠、大埔、龍川、和平、連平等地教務。”第一批來華的福爾德神父歷任監牧、代牧、主教。目前所知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編寫的客家方言文獻有《客話導論》Introduction to Hakka,1926和《客話讀本》Beginning Hakka,1948),其注音系統均采用賴嘉禄《客法詞典》的拼音方案。包括巴黎外方傳教會和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早期天主教客家方言文獻所記録的客家方言都不是純粹的梅縣話,只是語音上與梅縣話較爲相似而已(特别是“歌豪有别”的特徵),其主體特徵還是與粤東平遠、蕉嶺一帶的客家方言更爲接近。


(四)美南浸信會

1835年9月22日,叔未士(Jehu Lewis Shuck)奉美南浸信會之命,從美國波士頓啓程來華,於翌年8月29日抵達澳門。叔未士是浸信會來華的第一位傳教士,而後羅孝全(Issachar J. Robert)、基律(Charles Washington Gailliard)、紀好弼(Roswell Hobart Graves)、士文(Ezekias Z. Simmons)等傳教士接踵而至。“一八四四年,羅孝全牧師首入廣州,即設教會,名曰‘一號浸信會’……一八五六年紀好弼牧師入粤,再創教會……至若教會之成立,在百年内如雨後春笋,欣欣向榮,東至惠州、河源、新豐等縣,而有‘東江聯會’。北至韶州、英德、翁源等縣,而有‘北江聯會’。”這裏説的“北江聯會”就是以英德爲中心的北江流域客家布道區。1901年後,山德士(J. R. Saunders)和夏查理(Charles A. Hayes)成爲常駐英德的在客家人中傳道的傳教士。“1902年,英德成爲北江客家中心布道區,并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美南浸信會的傳教士編寫的客家方言《聖經》譯本如漢字本的《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1903—1905)、《新約》(1917),都由廣州的中華浸會書局(China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出版。根據有關記載,美南浸信會的這兩種客家方言《聖經》譯本是根據士文和Hoh Kap-Shü翻譯的廣州口語譯本(Canton colloquial version)修訂而來的。目前還没有找到該差會編寫的客家方言文獻。


(五)美國長老會

1838年4月5日,米歇爾牧師(John A. Mitchell)和奥爾(Rober W. Orr)夫婦從紐約乘船抵達新加坡,從此揭開美國長老會對海外華人傳教的序幕。1841年12月,麥克布萊德(Thomas L. McBryde)從新加坡抵達澳門。他是美國長老會最早來到澳門的傳教士。1842年,另一位傳教士婁禮華(Walter M. Lowrie)從紐約來到澳門。美國長老會進入廣州開展教務活動的先驅人物是哈巴安德(Andrew P. Happer)。“儘管長老會早先已决定向中國内地拓展教務活動,但當時廣州民衆仇教情緒異常激烈,直到哈巴安德在澳門工作近三年以後,他才於1847年真正進入廣州。”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全面爆發,美國長老會分裂爲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華南地區開展教務活動的傳教士基本上都是美北長老會的成員。美北長老會在粤北連州一帶的傳教活動始於1872年那夏禮(Henry V. Noyes)到連州派贈散本《聖經》,而後到來的傳教士是香便文(B. C. Henry)。1878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在連州光裕街租到瓦鋪一間,開始有了固定的布道場所。1891年,傳道醫生麻義士(Edward Machle)被派往連州城西南十英里之地的三江(今連南瑶族自治縣縣城),至1893年成立了三江長老支會。第二年,美北長老會海外傳道會增派女醫生車以綸(Eleamor Chesnut)到三江負責婦女醫療工作。她是教會往連州派出的首位女醫生。車以綸用三江土白(Sankiang colloquial,實際上是三江客家話)翻譯了漢字本的《四福音書》,由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出版,其中《馬太福音》出版於1904年,《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出版於1905年。


(六)德國巴陵會

又稱爲巴陵信義會,屬於基督教新教信義宗,與巴色會、巴冕會統稱“三巴會”。1867年德國信義宗傳教士來華傳教,初在廣州油欄門設立禮拜堂,1882年在廣州芳村建成新教堂。該會先後向惠州、花縣、清遠、英德、韶州、始興、南雄以及贛南地區,還有順德、中山、新會、從化、增城等地區派出傳教士。郭宜堅(Carl August Kollecker,1857—1943)曾是該會的教區牧師總長,他爲利定白《華德辭典》中的6400個漢字注上廣東話讀音和客家話讀音,作爲該詞典的附録,由L. Friederichsen出版於1925年,德文標題是Anhang zum Chinesisch-Deutschen Wörterbuch von Werner Rüdenberg: Enthaltend die 6400 Schriftzeichen mit ihren Aussprache-und Tonbezeichnungen in der Kantoner und Hakka-Mundart(没有中文標題,中文標題暫時譯作《〈華德辭典〉附録》)


(七)英國倫敦會

英國倫敦會是最早來華的基督教新教的傳道會。1807年9月4日,倫敦會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抵達澳門,然後進入廣州,成爲第一位正式來華宣教的新教傳教士。自此新教傳入了中國。1844年7月,施敦力·約翰(John Stronach)夫婦抵達厦門,成爲英國倫敦會最早到福建傳教的傳教士。1846年,養爲霖(William Young)夫婦和施敦力·亞歷山大(Alexander Stronach)夫婦先後抵達厦門。到了1860年,泰山禮拜堂建成,這是倫敦會在厦門建的第一座禮拜堂。1883年,惠安人周之德被按立爲泰山堂牧師。1892年,倫敦會在漳州東福音堂召開和會,提出向閩西汀州(今長汀縣)宣教的意向。同年,華牧周之德率領布道團到汀州,這是長汀有基督教新教之始。1893年成立汀州區會,1896年在今長汀縣城水東街人民巷43號建起了汀州區會中華基督教堂。1900年,倫敦會先後派遣胡修德(James Wasson)牧師、賴察理(Charlee Blair)醫生等來汀開展教務活動,兼施醫藥。到了民國時期,還有一批倫敦會的傳教士先後來汀。英國倫敦會傳教士在客家方言文獻方面的成就不多,目前能看到的唯有1919年由上海的英國聖經公會(British & Foreign Bible Society)出版的羅馬字拼音本《汀州馬太福音傳》The Gospel of Saint Matthew in Ting-chow,是閩西長汀口音的方言《聖經》譯本。游汝傑指出:“譯者爲倫敦傳教會的L. R. Hughes和E. R. Rainey。19cm。羅馬字。用汀州土白翻譯,參照厦門土白羅馬字拼法,略加修改。”

此外,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傳教的歐美傳教士,也編寫和出版了一些客家方言文獻,特别值得關注。20世紀初在北婆羅洲仙那港(也稱爲山打根,今屬馬來西亞沙巴州)客家人社區傳教的英國聖公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傳教士Bernard Arthur Mervyn Mercer,於1917年編寫出版了《客家方言教程》Hakka-Chinese Lessons一書,記録了北婆羅洲的新安腔客家方言(清朝廣州府新安縣客家移民帶去的客家方言)。1891年,新加坡前皇家工兵部隊的William G. Shellabear(退役後成爲衛理公會傳教士)編成了The Singapore Triglot Vocabulary一書,衛理公會B. F. West牧師翻譯了其中的漢語部分,由新加坡American Mission Press(衛理公會出版社的前身)出版。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The Triglot Vocabulary,標題下方印有“English Malay Chinese (Hok-kien Hak-ka Character)[暫時譯作《包含三種語言的詞彙表:英語、馬來語、漢語(福建話、客家話)》],是1891年The Singapore Triglot Vocabulary一書的第六版,補充了福建話(閩南話)、客家話兩種漢語方言的注音,其中客家話的拼音方案與英國長老會紀多納的《客英詞典》相一致。


· 图书信息 ·

《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

乔全生  主编

庄初升  编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辑录了珍藏于域外教会档案馆、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的客家方言文献65种,有刊印本、手稿本,年代在1860年至1948年,包括客家方言《圣经》译本、辞书、读本、教程和论著等多种题材,编写者有传教士、汉学家。涉及的外文有德文、法文、英文、荷兰文、马来文和日文等。文献所记录和研究的客家方言涉及广东、香港、福建、台湾等我国的多个省区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多个地点,是研究超过一个半世纪以来多个地区、多个地点的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其发展演变的最为重要的材料,也是研究早期客家地区对外交流、文化教育和民俗信仰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 目    录 ·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 作者简介 ·

主   编


乔全生,山西人,陕西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特聘核心专家。《北斗语言学刊》主编,兼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连续四年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西汉语方言调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11部。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

编著者


庄初升,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的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熟悉客、闽、粤方言及粤北土话音韵,对客家方言域外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用功尤勤。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已出版《粤北土话音韵研究》《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等著作,发表论文约80篇。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田学军丨奋力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年度热词,生动记录社会生活

在语言文字盘点中回眸与展望

巢峰先生千古!

一位语言学者眼里的启功先生

书讯丨2022年第四季度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新书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