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字与文明译丛”第一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广义文字学 Author 文字与文明译丛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文字与文明译丛”第一辑


❒ 译丛介绍






基本信息


“文字与文明译丛”编审委员会组成

主任委员:黄德宽(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

成员:
〔德〕贝特霍尔德·里泽(Berthold Riese,德国波恩大学,中美洲文明、玛雅文字研究)
〔美〕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Denise Schmandt-Besserat,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亚文明、陶筹研究)
拱玉书(北京大学,亚述学)
黄德宽(清华大学,古文字研究)
黄亚平(中国海洋大学,广义文字研究)
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
〔美〕张禾(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美洲文明研究)
周洪波(商务印书馆,应用语言学)

译丛主编: 黄亚平(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丛简介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进步,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于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圣书字和中国黄河流域的汉字,是公认的三大代表性的古典文字。三大古典文字经过向不同地区和国家传播,又形成了多种语言的文字书写符号体系,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汉字研究历史悠久且成果丰富,至少公元1世纪前后中国文字学就已经产生。国外19世纪以来对古文字研究也取得许多成就,然而中外学者的研究彼此交流却不多。中国学者在汉字和民族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的许多新成果,外国学者并不是十分了解;而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们在原始文字符号解读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的新进展,在我国近几十年来也很少得到介绍,一些代表性的论著尚没能被译介出版。当前,进一步推进中外学者在文字与文明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文字与文明译丛》,以满足国内外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的需要。截至2023年1月,《文字与文明译丛》第一辑的七部译著已全部出版。它们分别是:《古埃及圣书字导读》《文字起源》《文字系统:语言学的方法》《宗教与文化记忆》《文字的历史:从表意文字到多媒体》《印加结绳符号》《美洲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


❒ 译著介绍 


01《古埃及圣书字导读》


  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古埃及圣书字导读》(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由马克•科利尔和比尔•曼雷(Mark Collier & Bill Manley)两位埃及学家撰著,陈永生副教授翻译。该书是国内首部讲解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字)符号系统、中古埃及语语法,并带领读者识读真实古埃及碑铭的著作。该书选取大英博物馆所藏部分古埃及圣书字铭文,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圣书字铭文中反映的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古埃及语语法的主要方面,它既可以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字学、埃及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语言文字研究者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古埃及文明爱好者的自学读物。目前已印刷3次,有效促进了古埃及语言文字知识在国内的普及,以及比较文字学等相关研究。


02《文字起源》


   How Writing Came About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文字起源》(How Writing Came About),由丹尼斯•史曼德•白瑟拉特教授(Denise Schmandt-Besserat)撰著,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Austin,1992)出版,本书是国际著名陶筹研究专家白瑟拉特教授的成名作《文字之前》(Before Writing,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2)的精编本,由王乐洋博士翻译。经过多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课堂教学,本书在理论说明、材料选取的典型性以及文字叙述、篇幅长短方面都较《文字之前》有进一步的提升。作者认真分析了从伊朗、伊拉克、地中海东部和土耳其等地116个考古遗址出土的8000个陶筹,对陶筹的功用、与楔形文字的关系等事关文字与文明关系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明确指出:楔形文字来源于计数的陶筹。

 

03《文字系统:语言学的方法》


   Writing Systems:A Linguistic Approach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文字系统:语言学的方法》(Writing Systems:A Linguistic Approach),由亨利罗杰斯教授(Henry Rogers)撰著,布莱克威尔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ing,2005)出版,孙亚楠副教授翻译。该书从历史和发展、内部结构、言文关系以及社会语言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考察了世界上所有现存和历史上的文字系统,提供了这些文字系统翔实、丰富而时新的材料和观点。作为国外大学的专业的教材,每个章节末都附列了专门术语、练习题和深度阅读指南,非常便于学习。被同行专家评为在该领域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出其右的优秀教科书。




04《宗教与文化记忆》


  Religion and Cultural Memory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宗教与文化记忆》(Religion and Cultural Memory),由扬•阿斯曼(Jan Assmann)撰著,该书的原文为德文版。英文版由罗德尼•利文斯顿(Rodney Livingstone)翻译,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此书由译丛主编黄亚平教授译自英文版。扬•阿斯曼教授不是第一个提出文化记忆的西方理论家,但他却是使文化记忆理论系统化的第一人。(见《顾彬序》)文化记忆理论在“经历”的语言学框架内探讨“过去”的文本性,并将人这一理解的存在物看作是可以进行记忆的。阿斯曼之后,“文字与记忆文化”“有文字和无文字社会”的区分“文化记忆”等成为当今西方学术界讨论的基本命题,影响深远。



05《文字的历史:从表意文字到多媒体》


  Histoire de l'écriture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文字的历史:从表意文字到多媒体》由法国著名文字史专家、巴黎第七大学文字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安娜-玛丽·克里斯汀(Anne-Marie Christin,1942-2014)主编,集五十余位各领域专家合力著成,弗拉马里翁出版社(Flammarion, 2001)出版,王东亮、龚兆华翻译。

《文字的历史:从表意文字到多媒体》不仅较系统梳理了人类文明史上的30多种主要文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历程,亦涉及与文字相关的文化和艺术实践,如两河流域的的书吏文化、汉字与占卜的关系、中西印刷术的历史、图画书与文字画等。在本书中,主编克里斯坦与各执笔专家一反西方传统,从图像的角度考察文字,着重探究文字起源与图像的关系,文字的形态演变及图像在文字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的角色。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对“先于文字的刻画符号”的思考为开端,讨论早期的文字系统,以及某些文明将这些文字根据自身的语言文化进行调整而再创出的文字系统。第二部分涉及字母文字,集中讨论字母文字的历史与其传播。第三部分则展示了以标记声音为特点的西方字母文字如何将图像重新纳入自身的系统。最后,本书亦对多媒体时代文字的处境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06《印加结绳符号


  Signs of the Inka Khipu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印加结绳符号》(Signs of the Inka Khipu)是商务印书馆《文字与文明译丛》系列译作的第六部。由哈佛大学加里•乌尔顿教授(Gary Urton)撰著,得克萨斯出版社(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3)出版,孙立新副教授翻译。

《印加结绳符号》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后分析印加信息记录系统的重要论著之一。加里乌尔顿在本书提出了一个开拓性理论,即在编织结绳时对纤维的处理产生了构成二进制编码序列的物理特征。整个印加帝国的结绳记录者和解读者都使用了此存储信息子单位的二进制记录系统。作者首次运用二进制编码研究印加结绳,系统地解构和分析了结绳二进制编码的物理构成、语言构成,结绳符号的容量与代码转换,结绳信息系统中的符号理论等印加结绳的多种重要元素,构建了印加结绳的信息存储和交流系统相统一的理论,说明了结绳是印加人用来记录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



07《美洲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全两卷)


  Picture-Writing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美洲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Picture-Writing of the American Indians),由加里克•马勒里(Garrick Mallery)先生撰著,此书的出版已经超过百年。此次翻译我们依据的是多佛出版公司(Dover Publications,1972)版,该版全二册,第一册由闵锐武副教授翻译,第二册由孙亚楠副教授翻译。该书是100年前由美国联邦政府,委托史密斯人类学会对本土印第安人文明遗迹所作的调查报告,书中的1400余幅图画文字为我们研究前文字、文字起源问题提供了弥为珍贵的一手材料。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该书曾经调查过的图画文字遗迹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这使得本书的价值尤为彰显。本书的翻译出版将对汉字起源研究以及文字与文明关系研究起到良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 特别感谢


商务印书馆在译介西方学术名著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出版了诸多影响很大的学术译著,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套译丛计划提出后,立即得到周洪波副总编的支持,出版社为联系译丛著作版权、组织编审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外有关作者和出版社对译丛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和支持,有的作者还专门为自己的著作中文版撰写前言或出任本译丛的编委,这充分显示出他们对加强与中国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良好愿望。译丛的翻译工作,因很强的专业性和参考资料的有限,是一项难度不小的工作。译丛主编黄亚平教授精心选择书目,他组织的翻译团队表现出执着的学术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力争使译作能准确地表现原著的精神和风采,为此他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借此机会,谨向收入本辑译丛的原著作者、出版单位和译者以及支持本译丛翻译出版的有关专家学者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感谢!期待并相信本译丛的出版对推进中国语言文字和古代文明的研究、对推进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能发挥积极的影响。

黄德宽

2013年11月21日

本文来源:“广义文字学”微信公众号






往期回顾

多次再版的语音学入门权威教材 丨《元音与辅音》(第3版)面世

卢烈红先生千古!

深切悼念冯天瑜先生!

2022年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工作实录

冯志伟:学习新知识,更上一层楼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序

裒辑珍贵客家方言域外文献的宝库 丨《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概述(二)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