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现场|别人家的大三——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作品展

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

Invisible Sensibility 

─ Futurity of the CAUP Tongji University




向上滑动阅览


主办 Hosts
复星艺术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Fosun Foundatio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策展人 Curators

洪人杰、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Jenchieh Hung,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协办 Co-Organizer

ARTZHOU


空间与视觉设计 Overall Design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参展学生 Participants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席雅、韦辰熹、

赵嘉豪、余经纬、窦中君、戴昕雨、崔晋源、焦晨慧
CAUP Tongji University╱Xiya Jiang, Chenxi Wei, 

Jiahao Zhao, Jingwei Yu, Zhongjun Dou, Xinyu Dai, Jinyuan Cui, Chenhui Jiao

展期 Duration

2021.03.18 – 05.31


开幕活动 Opening Event 
2021.03.18 16:30-20:00

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

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Tuesday – Sunday, 10:00AM – 6:00PM

地点 Venue

外滩金融中心S1 ‧ ANNEX空间(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

Bund Finance Center S1 ‧ ANNEX Space (600 Zhongshan East 2nd R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特别鸣谢 Special Thanks

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Royal Thai Consulate-General, Shanghai



2021年度“复星基金会ANNEX空间”的第一个合作展览于3月18日(周四)正式开幕。复星基金会此次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呈现学生实验创作展,名为“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


此次展览是同济CAUP大三的8周设计课程,由李翔宁院长、李振宇教授、建筑系主任蔡永洁、副系主任王一共同策划;教授谢振宇、张婷、汪浩课程召集;设计导师洪人杰作为主策展人带领八位指导学生参展,同时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总领事Lada Phumas也会参与开幕。此外“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一展,与安藤忠雄(Tadao Ando)建筑展“挑战”于复星艺术中心共同平行开展。




策展人
Curators


洪人杰、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洪人杰(Jenchieh Hung)先生作为主持建筑师与Kulthida Songkittipakdee创立HAS design and research事务所,通过 "设计+研究" 并行的方式,探讨亚洲自身的建筑语言;他们着重于自然与人造自然的类比,通过城市自身的衍生找寻另一种建筑自然性。其作品涵盖展览设计、装置艺术、文化建筑、宗教寺庙等,擅长将材料与地域的敏感性结合在空间氛围中,揉合建筑与文化的边界创造具有精神性场所。


建筑实践外,HAS(Hung And Songkittipakdee)也特聘为朱拉隆功大学东南亚建筑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导师、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顾问会员;并受邀演讲于泰国创意与设计中心、朱拉隆功大学、阿颂·信艺术学院、泰国国王科技大学、易三仓大学等机构。

洪人杰先生也作为中泰建筑研究室创始人,多年研究东南亚建筑,撰写大量评论文章与建筑专刊在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期刊》,执行系列展览、出版、论坛等,被泰国外交部表彰泰国建筑重要策划人。在此之前,他任职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设计经理、项目负责人完成系列项目,包括苏州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上海船厂1862等案。



参展人与作品
Participants and Works


江席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学生,出生于安徽。对绘画充满浓厚的喜爱,希望透过对艺术的热情重新发现建筑的可能性。此外,细腻的性格促使她对于生活周遭的环境产生情感,对于万物的态度是珍惜每个美好的当下,并爱人与爱己。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围院冥想中心以上海老城厢的集市作为空间原型研究,进而区分老城厢的市集分为流动与固定两种。固定类型的市集其特色为沿街店铺限定着街道的空间,流动类型的市集则渗透于街道中,密集中心区域具有聚集性的院落空间。在设计中,围院塑造多个空间,并以向心放射暗示集市空间与城市街道的隐性关系,家具和植物则暗示着大小集市的相互融合衍生。此建筑以实体的语言转译老城厢集市的记忆,提供一处不同与往常的冥想空间。


韦辰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学生,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小学习绘画,进而引发对建筑学的喜爱。在设计过程中他藉由气质与情感来表达型态和体块,这样的方式开启设计思考外,也探索著有灵魂的建筑。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洄沿冥想中心以上海老城厢地区热闹的城隍庙会为研究对象,从其自身巨大的渗透力,促使周围的建筑元素、活动领域、宗教边界产生隐性消长。建筑设计采用墙作为介面,对地块肌理进行分割,在空间产生遮蔽作用的同时,再以开口串联空间的连通性,其动线最终将人引向冥想空间,但实际上游走的过程也创造冥想的体验。设计名称取自古诗《过始宁墅》:“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赵嘉豪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学生,出生于浙江。喜爱篮球、小说、电子音乐等兴趣,促使在求学过程中藉由不同领域开拓设计视野。建筑学对他而言是神秘又美丽的专业,在透过设计所表达模糊又抽象的物体时,建筑将深入场所与人文之中。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忆屋冥想中心以连续起伏的屋顶转译传统屋顶与地域特点。设计透过对上海老城厢中的饮食小吃研究,揭发售卖类型的建筑失去形式意义,人们并不在乎这些餐饮建筑的外观,仅是把目光聚焦于吃的这件事情。因此建筑透过大屋面创造多样化的灰空间,进而成为人们逗留与休闲的场所;在建筑内部,连续起伏的屋面提供人们在冥想过程中,重新发现传统聚落型态的新集居生活。


余经纬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交换生,现就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自幼成长于黛瓦白墙的江南水乡安徽,后因求学离开故乡,得以用更宽广的角度审视生活景观,并体会到传统建筑的异质性。在建筑学习的历程中,让他重新解读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瓦弄冥想中心以大量的调研基础重新探讨上海老城厢的可能性,并同时对传统建筑符号进行了实验性的演绎。该设计从狭窄巷弄使商铺招牌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后将方案以类比的手法,以高墙窄巷促使冥想者在特殊场所中得以获得身心与空间的结合。此外,在老城厢区域中当地居民的自发性增扩建,展现极为丰富与多层次感的屋顶肌理;因此,建筑以墙体挂瓦方式,试图营造出一种非日常性的空间体验。


窦中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交换生,原就读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小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让他对于在地家乡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随着认真与好奇的性格引导他走向建筑设计的专业,而逐渐成长的心态也让他至各地求学深造。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谷工作室是一种建筑宣言,它表示了构筑物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以艺术技法重新找到一种新的融合。设计透过自然与人工两种方式,将树林、光影、错动、拼贴等技法在空间与形体中得到整合,并转化为建筑内部的场所精神。这种空间性以墙作为媒介,通过动线引导至景观庭院,形成具有松动关系的缝隙感,为这间艺术家工作室营造内外相融的体验。


戴昕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学生,出生于上海。热爱绘画、写作、音乐剧等相关艺术形式外,更享受在旅行中观察历史建筑与自然风景。由于对建筑的热情,促使她在模型的制作和研究中,不断发现设计的可能性;此外她关注建筑本体的柔和内敛、轻盈纯粹、富于细节等特质,希望未来能做出改变生活日常体验、并带有温度和质感的设计。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浮云禅修馆以连绵起伏的概念融于泰国春武里府的森林中,建筑给人的感受不仅是体量本身的起伏,更透过空间特点模糊了垂直方向的约束,强化水平方向的延伸来作为主体。水平楼板以坡道和楼梯产生丰富地高度变化,使其弱化屋顶与楼板的性质,并创造出多样化的灰空间如屋檐、平台等,解决雨季带来的维护问题,同时完善内外空间的使用性。建筑整体面向基地北侧的佛寺,让人在冥想同时也能产生视线的呼应,进而感到静谧的氛围。


崔晋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学生,出生于河南。出自对建筑的热爱,让她不断挑战与思考场所与文化的本质;在建筑设计中,她以柔和的语汇展现型式的多样性外,更创造理想化与个性化的整合,进而让人感受到空间的纯粹性。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叠婚庆中心位于泰国春武里府的山坡中,周边植被丰富,地形起伏变化,行走其中能感受到植被与光线形成的孔隙感。设计透过对于游走自然山林中的圆润感,转译为场所空隙之间具呼吸的轻柔感;在空间中以不同组块创造视觉渗透交错,再结合地形变化体现漫游的趣味性,从而打造具视觉感知却又融于林木之中的婚庆中心。


焦晨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学生,出生于湖北。由于对色彩与运动的爱好,培养出细腻的观察与成熟的性格,更产生对自然万物独特的见解。她擅长在概念设计中体现建筑的多样性,并在模型研究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这让她拥有对建筑设计的热情。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场模型图片

拍摄:周诗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主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向上滑动阅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建68年来,已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学术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开拓创新精神、高尚人文情怀和开阔国际视野的专业领军人才。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内外同类院校中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2014年,学院城乡规划学(含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入选“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重点建设名单,以总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为建设目标;2017年,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全部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进入A类行列;2019年,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建筑学”学科位列全球第13名。



复星基金会ANNEX空间
Exhibition Venue


向上滑动阅览


复星基金会ANNEX项目空间由复星基金会发起与管理,将位于BFC外滩金融中心的S1办公楼大堂作为流动艺术展示空间。此空间旨在利用公共空间不定期呈现来自中国与世界的各种年轻艺术力量。这是继复星艺术中心“数字空中花园”、纽约28 Liberty和三亚∙亚特兰蒂斯等重大项目之后,复星基金会对于“公共性艺术”的再次尝试和努力,藉此支持与鼓励艺术家创作出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特定作品,积极介入公共空间,并走向大众。 

复星基金会ANNEX项目空间,复星艺术中心,以及BFC外滩金融中心落成的众多公共艺术项目将共同完成BFC外滩金融中心作为“公共艺术园区”的重要一环,为BFC外滩金融中心、外滩、上海、全国乃至世界观众提供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的直观经验,实现公共空间即是艺术教育的公益愿景。



复星基金会

Fosun Foundation


复星自成立以来,秉承“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的理念,深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复星艺术中心成立于2012年11月,是以复星为主要捐赠人的公益行为体。复星基金会的从事业务包括:自然灾害救助、扶贫助残、资助文化公益事业、资助教育公益事业、资助青年创业就业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年来,复星基金会以教育和文化为两个主要方向,每年捐助公益项目40余个,年捐助额达到4500万元。依托复星艺术中心这一最亮丽的、特有的平台,复星基金会积极打造国际化的复星艺术文化圈,引领中西方文化交流,使文化交流成为复星在海外的公益名片。通过更多与世界一流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把强劲的中国文化消费动力和国际一流的文化艺术品牌、服务连接起来,汇聚资源,用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中国客户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打造出一个植根中国,具备全球产业整合能力的健康和快乐时尚生态圈。  2015年复星基金会开始拓展海外公益与艺术事业,先后在纽约、里斯本、柏林等地开展音乐节、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复星价值观念的传播,协助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打开海外市场。 

复星基金会不断寻求与更多杰出艺术家进行合作的机会,推广各形式的艺术及文化活动。近年来已举办近20个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及其他文化活动,其中包括作为纽约林肯中心中国唯一合作伙伴,复星基金会支持其年度重要活动“林肯中心全球交流”。基金会亦管理复星集团旗下的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纽约的28 Liberty,BFC外滩金融中心等不同领域的项目的企业收藏。基金会将其企业收藏的作品于世界各地的复星企业的公共空间进行展出,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好。




展览正在进行中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们去现场看展!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向上滑动阅览


「在未来,我们是否仍居住于城市却向往着自然生活;抑或我们将离开城市,选择自然环境并建构乌托邦生活?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极大的变化,随著交通方式的提升、城乡网络的串联、数位产品的改变,不管是居住品味或视觉喜好皆发生扁平化的现象,在今日,我们是否仍有必要讨论着差异性的存在?此次展览藉由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下的“隐像感知”作为观察,尝试在扁平化的社会中重新提出一种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


“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参展建筑作品来自两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上海城隍庙片区和泰国春武里府深山。在这两个区域中,相异的文化背景、气候条件和社会发展,间接或直接地表达建筑物如何回应地域特色,甚至在建筑图像中,设计师透过捕捉城市与自然两者日常的景象,呈现建筑设计的另种可能性──书写当下进而设计未来。

在第一组作品上海城隍庙片区中,江席雅、韦辰熹、赵嘉豪、余经纬将传统的市集、寺庙、小吃、店铺以调查研究与图表绘制等方式作为设计策略,藉由收集文化要素(Collective Cultural Pattern)的方式,设计出具当地特色又多种可能的冥想中心。而第二组作品泰国春武里府深山中,窦中君、戴昕雨、崔晋源、焦晨慧以复合的绘画手法,细腻又独特地捕捉自然环境所呈现的多样感知(Collective Natural Pattern),进而让树林、岩石、水流、土壤在图纸中少了具象的表态,留下了抽象的意念并反应在艺术家工作坊、婚庆中心、精品酒店、禅修会所等作品中。有趣的是,这些作品虽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地理版块,但项目皆邻近佛寺,设计过程中如何将“日常性观察转译为精神性场所”也成为建筑的附加价值。


除此之外,展览空间以纯粹的方盒子呈现暗与明两种空间场域,配合参展的八个作品,提供一处安静悠闲的僻所,让参展人与观展者重回感知世界。」



 策展人:洪人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导师





原文转载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展览预告 | 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已获得授权

原文供稿:洪人杰 原文编辑:蒋之卉 





本文补充图纸拍摄:周诗杰  本文补充图纸后期:周诗杰

本文编辑:W  本文审稿:W  本文校对:小E



*本文补充图纸和现场模型照片为Dunier周诗杰现场拍摄和后期处理,图片版权归周诗杰所有,禁止私自引用。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授权转载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文编排由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编辑部完成,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禁止以Duni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的私自转载。

Duni社群持续招募和征稿中,欢迎所有同学们的加入!

招募和投稿联系优优:



相关阅读:

100张照片带你回顾最详尽的《安藤忠雄:挑战》生涯作品展!

在现场 | 同济大学建筑学二年级课设作业展

【精华】小菜场上的家——同济本科生实验班作品展精彩回顾


在现场 | 第一届同济大学建筑系年度优秀设计作业展

在现场 | 第二届同济大学建筑系年度优秀设计作业展



 


新浪微博关注@Duni设计独角兽

b站关注@Duni设计学院

获得更多设计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