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大建筑学子为流浪儿童创造“爱的街巷”,赢得“The SafeHouse安全屋”国际竞赛银奖!

周伦 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 2023-09-18

©周伦、苏泽勇,欧阳洋


竞赛课题:The Safe House: Homes for the homeless students”(安全屋:流浪学生之家)

项目名称:Between Alleys(街巷之间)

主办方:UNFUSE

作者:苏泽勇、欧阳洋、周伦

指导老师:何川教授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学硕士在读

获得奖项:“Runner-up“(亚军)奖


01

竞赛背景

教育对年轻人的未来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空间占据了青少年生活的绝大部分。每年有大量家庭因为毒品、自然灾害、经济危机而奔溃,儿童作为家庭成员的弱势群体被迫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在美国有超过一百万的学生符合联邦政府对无家可归者(NCHE)的定义,司法部估计,美国每年有超过170万青少年经历无家可归的现象。


竞赛要求参赛者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重新考虑如何解决儿童无家可归的问题。当前的庇护所方案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说功能失调,人满为患。竞赛要求为因各种原因而无家可归的儿童设计一个场所,不仅是提供临时的住所,还在于提供一种社区意识、使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身份。





何为homeless students?


在做设计之前,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homeless students?他们有什么特点?


1、21 岁以下,不能与亲人居住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并且没有其他替代性的生活安排的儿童”

具体可分为四类:

(1)未经父母许可自行离家的儿童;

(2)被父母抛弃的儿童;

(3)街头流浪儿童;

(4)离开福利机构或司法机构后无家可归的儿童。


——《离家出走与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

(The Runaway and Homeless Youth Act)

 

2、在夜间没有固定、正常和适当住所的儿童”他们或被安置在临时收容所,或住在汽车旅馆,或每晚在不同朋友或亲属家中借宿,或露宿在废弃建筑物、火车站或公园等公共场所。


 ——《麦克基尼-文托无家可归者援助法案》


面临的问题:


1、心灵、生理问题

①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注射毒品等高风险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发生这些高风险行为的儿童更有可能不愿意改变现状。

②产生严重焦虑、沮丧情绪和低自尊水平的风险增加。

2、安全问题

①自杀风险增加。

②恶劣的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

③同性恋儿童、双性恋儿童和变性儿童遭受虐待、暴力以及被迫从事性交易的风险

3、教育问题

①由于缺乏入学必需的个人记录 (如免疫和医疗记录,居住证明)和缺乏往返学校的交通条件而导致辍学。

4、居住问题

5、工作问题



因此,我们在设计之初确定我们的设计重点和大致的功能分区

庇护所:提供一个稳定的居住场所

恢复:治疗无家可归的创伤

整合:在场所内创造兼职工作的机会


02

项目选址与概况


在场地的选择方面,选地基址为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该地区作为美国流浪儿童比率最高的地区,也成为了本次比赛的官方选择用地。建筑用地大致为矩形,长边为126米左右,短边也近100米。场地周边为当地基础教育设施,包括东南侧的男生女生俱乐部,西北侧不远处的义务制教育学校。


除此之外,紧挨建筑的西南侧界面为小镇主干道和就有停车场,东南侧界面为宽约四米的支路,其余几个界面被树林包裹,在这个场地中,需建起供150人左右生活的庇护所,同时考虑未来的加建和扩展性。




03

取舍

——概念提出和建筑生成


概念提出:

在分析完前期条件之后,我们小组内部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讨论,即我们的建筑究竟是采用常规建造模式引入丰富的曲线空间供孩子们欢快玩耍,还是考虑节约成本,采用预制装配模式,以便在后期能够更多的居住空间;是采用集中式住宅的形式,退让出大片空地,作为活动区域,还是采用院落的方式,让孩子们在院落中穿梭。


集中式布局:

院落街区式布局:


建筑生成:


这些概念本身是不矛盾的,但是考虑到流浪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即每一个流浪儿童就像一个飘零的小个体,他们从原生家庭脱离出来,散落在城市的角落,他们需要关怀,需要与社会产生积极的互动。我们希望将这些零散的个体汇聚在一起。


©周伦、苏泽勇,欧阳洋


因此,摒弃了集中式住宅的模式,我们以小单体为原型,希望通过组团的模式,创造具有社区归属感的街巷空间,同时在居住组团中插入食堂、自习、商业等公共功能,希望孩子们共同学习与成长,也希望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能感受到更多爱与关怀,为他们去除心中的孤独、阴郁,在这里可以慢慢打开心扉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温暖从而拥抱未来。


©周伦、苏泽勇,欧阳洋


我们通过创造不同的庭院系统,来串联庭院与庭院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一定私密性的同时兼顾私密性和活跃性。


©周伦、苏泽勇,欧阳洋

并且通过屋顶平台的形式,串联起二层与三层之间的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通过居住模块(3*4m、4*5m)以及盥洗模块(3*5m)的组合,创造出多种“house”组团模式,除了住宿和洗浴功能,每一个组团内部都有内部庭院提供交流场所。组团的尺寸均控制在12m*12m的中等柱网系统中。


这些中等组团经过再次的组合搭配创造出更丰富的街巷空间,再将公共功能体块结合人行流线及隐私分区插入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一层,局部二层,使公共功能渗透到居住片区。


©周伦、苏泽勇,欧阳洋


建造模式的确定:


在竞赛的过程当中,我们注意到主办方所给出的“flexible”的建造要求。同时,我们调查发现杰克逊小镇的无家可归儿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单一的建筑形式在未来可能无法满足可能出现的状况,因此,我们采用预制装配式的模式,以求达到更强的灵活性和未来的可生长性。

 

装配式建筑:是指以在工厂先生产的预制构件为主要部件,通过现场装配、锚固而迅速构成的结构类建筑物,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周伦、苏泽勇,欧阳洋


立体社区构建:


SafeHouse目前的设计分三层,由于整体是分散式布局,底层的空间十分流通,可达性很强,住在不同组团的孩子们可以走街串巷,相互交流。二层的平台也是大家主要交流和活动的区域,一二层的宿舍组团会共用一个小花园,组团内有楼梯可以上下,以达到组团更多的互动。


在二层也插入了很多的公共空间,比如露天舞台和阅读室,主要分布在内部庭院周围,有方便的楼梯可供上下,使得整个社区在垂直空间上可以形成互动,此外,随着模块化的设计,本社区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像树一样竖向成长,为更多计划外的流浪儿童提供帮助。



其他竞赛图纸:

©周伦、苏泽勇,欧阳洋


本文作者:周伦

大家好,我是周伦,现为深圳大学建筑学学术型研究生在读,平时对设计和竞赛比较感兴趣。本次作品是和苏泽勇,欧阳洋两位同学一起参加的由UNFUSE主办的安全屋设计竞赛,通过装配式的模式尝试着解决流浪人群居住不足和未来方便扩建的问题。


文章回顾了对于题目的解读,概念提出以及采用装配建造方式的原因,由于图幅和时间有限,未能详细设计展开论述,也是未来我们需要改进的点。这边特别感谢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能够给予我们这次分享的机会,也希望大家能够对我们的设计进行批评指正。


编辑部有话说:

当得知Duni的老朋友周伦同学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获得了安全屋国际竞赛亚军的时候,非常为他们开心!

同时这也是来自全球的众多参赛选手中,国内获得的最高奖项!很开心周伦同学能够在Duni给大家分享他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这是一个非常有“温度”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细细体会。


编辑:W

审稿:W

校对:小E


*本文为Dunier周伦同学原创,作品版权归周伦及其团队所有。编排由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编辑部完成,版权归周伦和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共同所有。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禁止以任何形式的私自转载。


相关阅读:

同济学长如何把对日常性的观察转译为精神性场所....

100张照片带你回顾最详尽的《安藤忠雄:挑战》生涯作品展!

在现场|别人家的大三——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作品展



Duni社群持续招募和征稿中,欢迎所有同学们的加入!

招募和投稿联系优优:



 


新浪微博关注@Duni设计独角兽

b站关注@Duni设计学院

获得更多设计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