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聚爱成行,思创共建——浅论中国教育发展之根本
穿越人文时空,纵览民族兴衰,俯视文明冲突,会深刻体会到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决定意义。特别是每当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总有一大批老师在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育人。血液里的共鸣,将这个庞大国家一次次从衰微中推上了历史的巅峰。
另一方面,我民族教育,从科举制度以来,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困扰。进入工业时代,应试教育更是把一个个有独特生命力、自主思考的、有原定兴趣程序的活生生的孩子,当成灌注的容器、任意塑造的泥巴或被饲养的动物,用考试、分数等磨具,扼杀个性和创新,为资本化的旧社会输送标准化的新工具。城市化的超大班课堂、市场化的功利性教育更加重了这个趋势和性质。
大多数学校在应试压迫下,也异化了自我。反复在一届届学生上打印着过去的知识和考题,而不是心灵的互动与成长。一直在扛着因材施教的旗,砸着因材施教的锅。标准化课程内容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不是因人而异启迪心智。教学实施过于强调考试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不是思创能力培养。重学习轻思创、重传授轻交流、重纪律轻互动、重获取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尤其明显。
这种应试教育指挥下的传统教学,本质是否定人本主义的,也必然会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师台上一对多传播信息,台下搞题海战术,高效培养高分人。但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智能化的明天,这种教学方式也越来显得低效低能了。
低效低能的传统教学,造成了广大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状态极为被动、健全成人、全面成才效率极低。很多学生,要么成为了读书无用的前仆后继的典型代表,要么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知识分子。被知识奴役,又用知识奴役别人,人人心底都在利用知识,早早产生厌学情绪。中国公民平均读书阅读量和文明素质为什么远远落后于以色列、德国等西方国家,这跟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目教育、过度教育、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
这种教育现状不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极大地阻碍了人类新文明的进程。
低效主要跟教学方式有关,低能主要跟教学内容有关。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方式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传授课程知识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育人,做好学生的因材施教和思创发展。
单就知识传授本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方式才能真正获得的。其理论核心也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和顺应学生对知识、能力、智慧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建构应用。
为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阻滞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制定的《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早已明确提出从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等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改革目标,更直接将改革的重心指向课堂教学,要求全体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利于师生民主交流、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优秀学习品质的课堂。而落实总是那么骨感。
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思创。知识分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会思考会创新应该是现代人才的主要标志。
未来以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网脑的知识远远高于每个人,需要我们都成为思创者,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思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变得越来越重要,否则根本无法生存,或者找不到学校存在的价值。
学校的价值,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有三个基本素养:知识广度、思维深度、创新高度。知识使人丰富,思维使人深刻,创新使人发展。
知识广度,需要长期的学习。这个过程就知识本身,只有靠积极思维去消化,科学创新去引领,而不是单凭记忆去占有,才会成为有用的知识结构,才是真正的知识,即真知。真知需要在实践中,深度思考不断提高认知层次,高度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能级,才能成为智慧。
智慧的核心是思创能力,也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左右脑螺旋发展的结晶。掌握正确的思维能力即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总能让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事半功倍;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即创新品质和创新动力总能让我们在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思创能力是认知和行为的高级形式,贯穿人的一生。在“认知能力”的谱系中,记忆能力属于低级认知能力;而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属于高级认知能力。以记忆力为核心的应试技能,对于增进国际竞争力没有实质价值,因为记忆只能“记已有的旧知识”,而各国竞争拼的是“谁先拥有新的知识和技术”,拼的是思创能力。
思创能力是人与组织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相对讲,思维能力是核心驱动力,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这种思创能力的差别,是人与人的根本区别,也是学校、公司、民族、国家之间的根本区别。
提升全民思创能力是实现整个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源泉,也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要求。这也是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系统思考后的建设性回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从当今教育现状来看,有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思创能力的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讲,学习的本质就是思维。培养和改善学生的思创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应能够开启智慧、激活潜能、发展个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追求教学结果,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更看不到蕴藏在学习活动中的思创活动。可以说,思创活动和思创能力不在教师教学的视阈之内,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创能力,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顶尖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顶尖人才的涌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结果。学校只要切实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大变革,为爱重新出发,尊重每一个生命,因材施教,顺气育才,思创共建,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在场景中启发思考,在思创中启迪智慧,在智慧中快乐成长。学习就会真正成为生命的乐趣,真正成为新文明的动力源。
正本清源,布真理于天下。让我们立此宏愿,聚爱成行,为人类新文明、新教育、新学校而思创共建!学思创、爱思创、习思创,让思创的能量温暖整个世界。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