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郭兆凡:未来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才极有可能成功
大学毕业几年后,我决定转行做教育。这样一件事触发了我这个决定。那一我次以旁听的身份坐在教室里,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在讲着一篇我现在已经完全记不起来的课文。由于实在无聊,我有很多时间去观察,有学生在发呆,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小声说话,有的看手机偷笑,认真听课的没有几人。那一刻深深地触动了我,头脑中有个盘旋不去的问题:老师,以及其他的成年人,真的有权利浪费别人的生命吗?
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大问题
谈论教育的时候,眼前的小问题总是很容易被人们关注到。孩子能考上哪所学校?这学期某门课考了几分?会背诵几首唐诗?得到老师的哪些夸奖?参加了几个兴趣班?
然而更重要的问题却常常被忽略:当下以及不远的未来,社会和个人面临着哪些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和教育有什么关系?
看看我们成年人的世界。
在个人层面,很多人面临着精神世界的匮乏。
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缺点、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生的目标很多人考研、考公务员、结婚、离婚、成为房奴/孩奴,可能也没搞清楚这是不是想要的人生。
不能主导自己。那些元旦忙着定计划,圣诞忙着做总结的很多人们,或许从不敢比对计划和总结。或许每个人,都该先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
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在任何环境下,人能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呢?而一些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可能看到自己得到了高薪而稳定的工作,却忽略了自己有可能失去了兴趣爱好,失去了在不确定中不断探索和创造的勇气,失去了无数更好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是教育的责任吗?应该等它们发生以后再去解决?还是通过好的教育预防这些问题?
这些确实不仅仅是教育的责任,制度和文化更难逃其咎。但这些问题和教育都有密切的关系,成年人总是容易忘记这一点。
以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能否让孩子建立起经过审慎判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有没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有没有激发孩子的潜力?有没有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能否让孩子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否让孩子应对信息化时代的诸多挑战?是否培养了孩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当学历不等于能力的时候,当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教育资源的时候,面对信息化时代对个人更高的要求,高学历也会被社会淘汰,中产也将不再意味着稳定。
如果我们对这些大问题缺乏思考,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我们的无知,成为最直接的受害人。
有可能的出路
现在的教育制度没能跟得上快速变化的社会,没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日益激增的问题,还有出路吗?
出路,或许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培养能力和品质为主的教育。这包括但不限于:
能力:审辩式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Creativity)、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简称4C,为核心的软能力/soft skills)
品质:自信、毅力、勇气、求知欲、思想开明等
这时候,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依然重要,但它们不再是筋骨、而只是血肉。知识被重新组织起来,为能力和品质服务,为解决问题服务。当知识真正被活学活用的时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入,但也可能牺牲掉一部分知识性内容,例如少学了几个方程式、少记了几个化学公式。
虽然上述数据并不能说明这些学生就能更好的在未来社会生活,但影片希望展现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对人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影片记录了刚入学的9年级的2个新生班,在古雅典课程中的学习体验,核心展现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和变化。由于HTH的老师有极大的教学自由,两个班的项目并不一样。
A班的老师组织了大量苏格拉底式研讨会,通过讨论、诘问和写作的方式,探讨古雅典时期的制度和文化,然后由学生分组自编自导自演同主题的戏剧,并和现代巴基斯坦社会联系起来。这个故事核心展现了一个小姑娘从内向羞涩,成长为自信的团队领导者的过程。
B班的任务是分组研究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原因,提炼出背后的理论,然后运用物理学知识,用齿轮、木板等工具,分组制作展板,来反映文明兴衰的理论。最终各个小组的展板和一个大转盘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副美妙的、运动的图景。这个故事核心展现了一个男孩开始时非常自信,却因为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导致小组没能及时完成任务。学期结束后,他又用了四周假期的时间,重新研究并完成了项目。影片中的老师和一些镜头也试图告诉我们,这样的个人成长绝非个例。学生们的专注、反思和成长,是影片关注的焦点。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判断呢?不以高考的分数为主要标准,还能够评价这些教育探索的好坏吗?
怎么评价学生的软能力和各种习惯或品质?这种评价当然是可行的,但确实比考察记忆知识要难得多。需要不断探索这样的评价体系,现在也已经有一些成果,有选择题形式的测试,还有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针对审辩式思维能力,有加利福尼亚审辩式思维技能测试(CCTST),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即设计SAT,GRE,托福等考试的机构)初步研发的测试,思维能力测试(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简称TSA,被用于牛津剑桥等高校部分本科专业招生前测试),美国审辩式思维协会(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设计的针对阅读和写作的测试。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即PISA测试)在2015年也开始尝试测试学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简称P21)对学术和实践领域的研究,针对合作能力,会评价小组和个人的任务产出以及沟通技巧,有时会辅以录像等手法;针对沟通能力,会借鉴商业领域的电梯游说测试法,以及医学、媒体领域的评价方式;针对创造力,则可能会从发散思维、产品评价和自我评估三方面进行评价。
当然,上述评价在中小学中的应用还很不成熟,但在出现完善的体系之前,每个老师和家长,只能抱着高考的大腿么?
有时候,我觉得人们过于迷恋以测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了,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孩子本身,他们的兴趣、感受、思想和变化。
当老师和家长们焦虑,不看分数,怎么知道孩子学到了什么?这时有没有反问过自己:你有没有通过平等的沟通和真诚的关怀,去了解过孩子?
很多时候,或许是与孩子间的交流太肤浅、或许是关注孩子的侧重点有偏颇,成年人和自以为熟悉的孩子之间,并没有发生深刻的连接。当我们放下焦虑,用心关注孩子本身,关注那些分数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就更可能区分,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审辩式思维
既然教育应该从单向讲授知识,转变为以培养能力和品质为主,但如果全方位改革的学校这么少,如果应该培养的能力有那么多,作为家长或者一个普通老师,可以怎么办?
我觉得一种有效的方式,是从培养孩子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入手,因为这个能力和其他能力密切相关,更基础,更重要。
审辩式思维能力,是有关思维的能力和品质,决定人应该信什么和做什么。这是一种独立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与感性并不矛盾。
它有三个关键词:不懈质疑、多元意见、理性判断。它也是在西方有两千多年积淀,数十年学术研究的、具体的思维方法。它让我们把思考和判断的过程显性化,看到自己和别人哪里出了错、哪里应该被改进,最终帮助人明智决策、解决问题。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基于审辩式思维的明智判断,能帮助人改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而审辩式思维也要求人们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对解决复杂问题有耐心和毅力、要有开明的思想、有好奇心和谦逊的态度。
所以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是撬动其他能力与品质的便捷之路。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普遍没有培养这种能力,反而更可能打压孩子的质疑意识与好奇心,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具备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家长,提供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也需要更多的教育官员、校长和老师,意识到提高自身审辩式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当然,也需要直接面向孩子的课程。任何年龄段的人,只要有学习和改变的意愿,接受恰当的训练,思维能力也会明显的提高。
无论时代怎么改变,无论挑战变得多么艰巨,这种明智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它塑造着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来源 | C计划
编辑 | 思维智汇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
观点 | 北大心理学博士:我为什么没给女儿选择北京最好的公立小学
观点 | 北大教授斗胆谈了天大问题:“素质教育”其实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