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人的主体性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
这是一个脑科学的时代。
今天,现代化的教育已经无法脱离对脑科学的研究。任何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品质的提升;任何一项知识的获取、合作的建立、行为的变化、情绪的调节;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和自控力的养成都与脑科学密不可分,其背后都是对大脑的深层认识与科学塑造。
愉快又高效的学习能否实现?学习的设计如何遵循大脑发育规律,不超前也不延迟?学习环境和心理情绪会对大脑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基于科学的大脑分工规律实现在创新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培养上的突破?脑科学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带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又将给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带来怎样的影响?
脑科学在课堂一
如何通过情绪的调节
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
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杏仁核控制和调节着人的情绪,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兴趣的导向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自我生成兴趣的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兴趣的生长点,使之没有教师的指导,也能凭借自身努力,去形成和发展新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脑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理论:“个体努力追求自己真正快乐的状态,而它并不需要明确的外部奖励。许多因素都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如渴望赞扬和认同等,但其中最有力的一种是理解时的喜悦感。脑对这种感觉有着明确的反应。
例如,在人们突然有一种‘我明白了’的感觉时,脑会突然产生一些神经联结,并察觉到所有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是一种最快乐的脑体验,至少在学习情境中如此,真可谓是一种‘心智的极度快感’。人一旦有这种体验,就会再想拥有。”
将间接兴趣转换为直接兴趣,就是自我生成兴趣的一种能力。直接兴趣是指向活动本身的内容,如求知的欲望,对探索过程的享受,对认识客体的某种特殊爱好,乐此不疲的钻研精神等。
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是促进直接兴趣生成的源泉。
教师应该诱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各种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质疑和探究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验成长的快乐。
脑科学研究带给教育的启示
真正的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究。
探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充满愉悦和激情,获得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因为大脑是一种喜动厌静的器官,新鲜、刺激的信息是促使大脑成长的营养素,对未知的探究会让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于是,快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归旨。
学生产生直接兴趣的源泉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点燃自己的求知欲望,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
“生疑提问”正是感受知识魅力、对学习产生直接兴趣的一种方式。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状态。
热烈的讨论和争辩,构成了生命相通的灵动课堂,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心向,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是大脑能够形成新的树突联结,促进发育的最好时机。
脑科学在课堂二如何通过促进大脑活动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是脑的重要功能。
一个人在自我审思和自我调控中的所思所想,如分析、判断、选择、监测、评价、调节等,基本上都是新信息的处理,因而更能刺激大脑神经元持续放电并生出新的树突,使大脑活动更为灵敏与高效。
教育既不是盲目追随儿童的自身发展,也不仅仅是让学生适应和依附社会,其根本要旨在于培育富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教育始终的一根主线。
脑科学研究带给教育的启示
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是脑的重要功能,也是促进大脑发展的有效手段。“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研究,脑科学确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脑区,它的活动和发展与自我控制能力的水平和发展有关。自我控制也是最重要的行为与情绪技能之一。”
为了建立和巩固正确反应的记忆模式,修正持有不完整或是错误信息的神经网络,学生需要通过或正确或错误的预测参与活动。频繁的形成性评价和矫正性反馈都是促进长时记忆、发展推理和分析执行功能的有力手段。
脑科学在课堂三
如何让学生掌握脑的
运作规律实现高效学习
要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脑都具有可塑性”。
脑是学习的器官,认识和遵循人脑的运作规律,是教与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性条件。
因此,了解和应用脑科学中与学习有关的成果,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求。
如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反思,这对于形成长时记忆十分重要。
因为当大脑短暂休息时,它无需对其他与之竞争的刺激做出反应,就有时间来加强神经细胞的联系,加快大脑的蛋白质交替,使神经元的突触得到巩固强化,这是大脑关于注意的规律。
脑科学研究带给教育的启示
怎样才能拥有一个记忆力强的大脑?
“多通道信息输入能提高认知加工效率”,这是被多项研究成果证实的理论,它要求教师注意调动学生多个感觉通道参与认知活动,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创造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此外,大脑是以知识的合理性和意义作为主要标准来决定将什么信息编码到长时记忆中去,即获取的知识要有足够的意义或与生活相关联。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大脑有效记忆的方法如联想、归纳、复述、讨论、首因-近因、多通道等,并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场景的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通过相互间的讨论,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不仅自己要了解和应用脑科学有关成果,还要向学生宣传这方面的知识,使学习更加科学、有效。
例如,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脑都具有可塑性”,而新奇性和挑战性是促使其生长的营养素,因为新的学习经验和挑战比简单重复的、已知的内容产生更强的电能,正是这种电能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活动,促进了脑细胞的成长,形成新的树突联结。
“学习与经验可以改变脑皮层的厚度与树突的结构”。
相反,简单乏味的学习内容,不求甚解的懒汉思维,会使大脑消极怠工并发生退化,“这是可塑性大脑的抗议,因为我们停止学新的东西,它就没有办法再去执行它最重要的东西——改变大脑了。”
学生一旦了解了脑科学的有关知识,他就会为了让自己的大脑更聪明,去自觉地摸索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