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精选 | 学思维活动课程,让我成为一名教育“创业者”
·前言·
在思维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的当下,究竟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教学内容的学习以及思维的锻炼之中,成为大家关注并研究的话题。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王璐老师通过与《学思维》课程不断深入接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关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步骤方法,对于何为好的课堂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文/王璐 编辑/思维智汇
我们无锡有一位老师,受到全国很多学生的欢迎。他曾经说过,他的课堂规矩是学生不满意就可以把老师轰走。他就是“新东方”的俞敏洪。有没有轰走的事,我暂不知晓。我们现实课堂中,学生虽不能把老师赶走,但学生会选择不听等方式进行无声的抗议。俞老师要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一定是对学生学习或是学习能力、学习思维有帮助的课堂。我也很期待课堂中能有所改变,能有更切实有效的方式或方法进入课堂,并且不是偶尔的那么一节两节,而是形成惯例,形成系统的。在课堂上学生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质疑与建议,形成行为、思维与互动相结合的课堂。我不由得想改变我现在的教学状态,成为一名“创业”工作者。
初识
2017年,在无锡市羊尖中学尤迎九老师工作室第一次接触到思维型课,课堂上教师由一把锯子展开思维的发散性教学,形式新颖,内容涵盖了历史、物理、化学、语文,可谓是面面俱全。课堂上学生参与面广,大部分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整堂课浅入深出,学生学得乐意,老师上得轻松,好不热闹。
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课堂。虽然看上去有点“四不像”,甚至不能说出它究竟是哪一种课,但学生却在课堂中乐此不疲,全情投入,思维发散。是呀,我们教育的侧重点不只是那一个个漂亮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完善。课堂形式就是关注于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否得到锻炼与提高。可现实我总是苦恼于我的孩子为什么没有这么好的配合程度。
2017年,我正式加入《学思维》活动课程,成为一名《学思维》活动课的一线教师。我渐渐发现,这个活动课程就能实现我的那个小小的期许。平时的课堂并不是学生不配合,而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开放思维的机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的习惯,久而久之能“配合”上好课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呈现出开放的课堂思维样态,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通过日积月累,通过每节课,面向所有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实现的。
小试
2018年上半年,在尤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一次次试教《学思维》活动课。虽然有理念的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自己设计了自认为满意的完整的教学流程,却上得疲累;课堂中没有切实有效的环节设置和手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有支撑思维发展的撑杆。有时课堂结束可能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参与进来,我为此而感到沮丧,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
过程都是不易与痛苦的。在一次次摸索中,在工作组成员、学校各个条线教导的出谋划策中,课堂渐渐有了雏形。如在课堂上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一个可以自己独立动手完成的小练习,发挥小组的优势,相互促进学习思维。
转折
2018年7月,我来到山西参加全国思维型教学高级研修班,在研修班中遇见的《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副主编张蕾老师。在沙龙活动中,我向张老师提出了我上课过程中的困惑:我自己不清楚怎样做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明白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张老师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你去做这些呢?”我顿时恍然大悟,是呀,为什么是我?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教师做的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支持学生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站在思维的一线,而我们老师则站在后面一些。
9月又与张蕾老师有2个多小时的视屏对话,我又对《学思维》活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学思维》活动课程作为一个学科,有自己的目标与重难点。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模型,在繁杂的信息或是不全的信息中找到处理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慎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展示
2018年10月。我非常有幸,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活动这样的全国平台中上课。本次我执教了《学思维》四年级下册第8课《帽子的颜色》一课。整节课堂可以说是渐入佳境。
在课堂中我强调了推理的步骤:读懂题目、有据有理、逐一检验。鼓励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有条理表达,并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问题一,扑克之谜中,我要求学生学会以上三步骤;问题二,帽子的颜色中,在学生读懂题目的基础上设置采访、背对课堂等环节,让学生在本节课堂中先有思维的独立,再有思维的碰撞,最后有思维的提高。课堂最后把这种推理步骤应用到实际的语文排列中。整个过程我尽量“站得后一些”,让学生“站得前一些”,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生成,让学生带着方法来思考,再带着思考来学习。
研讨
课后有老师提出疑问:孩子已经把题目做出来了,那么他应该就是读懂了吧?我想学生会做了这个题目,但他一定掌握推理的步骤了吗?其实,不一定。我反复在课堂活动中强调这一步骤的目的,就是强调读题这个环节的重要性,遇到别的类型或更难处理的题目,我们可以读得更明白,更是在强调这一种思维的养成。
平时在教学时经常遇到孩子连题目都没看明白,就开始做题的情况,这就是用自己的主观代替了客观的存在。课堂结束时孩子告诉我:“老师,我现在知道为什么我考试总也不对了,原来就是我总也不好好读题,今天我回去一定要认真读题。”还有的告诉我:“我老师我用推理方法,下次能判断别人对我说的话是不是真话。”看着学生有这么多的想法,觉得很满足,我们教的是一种思维,可以把这些思维方法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是我们不尽的追求。但有一个孩子却对我说:“我觉得今天这个步骤对于我来说没用。因为我早已经掌握了。”有同学马上进行了反驳,此时的我没有进行负面的评价。
事实往往这么的偶然与必然。在之后的语文排列顺序中,这个说“没用”的孩子却意外地错了。确实,我们平时往往犯的一些错误不就是这样的思维定势所形成的吗?多么好的一个素材,但为了保护学生,我没有在大会上直接进行追问:“你还认为有用吗?”我想他在这节课后他肯定会有些感想吧。
通过一步步接近《学思维》活动课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需要思维,教师更需要思维的转变。改变教育方式,得先改变组织方式,应该使开放性的问题更多地走进课堂。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帮助者,让学生动手做、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最终成为一名有“创业精神”的教师。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
来稿精选 | 学思维活动课程如何与美丽的语文共融共生
来稿精选 |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数学课堂中落实创新教育
来稿精选 | 人无我有 人有我无——在数学课堂中落实创新教育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