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稿精选 | 不做芯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懂创造的人

薛小红 思维智汇 2021-12-23

作者简介: 薛小红 

陕西省宜川县第一小学教师


芯片是什么?电子元件,人为制造,存储固定的内容。而所谓芯片教育就是仅仅灌输知识,而不关注孩子内心和情感,不关注他的内在思想、创造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很可惜,这样的教育依然大量存在着。一位教师深刻感悟到教育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有血有肉,具有思想和创造性的人,而不是一块冰冷机械的芯片。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那么体运动又成什么呢?体运动形成超立体,也就是4维空间。这个世界是由10维空间+1维时间组成的11维空间。”这是在一次培训中,我所听到的一段深奥的超弦理论。虽然我不懂得这些,但我想在数年之后,可以由我的学生去创新,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把孩子培养成孩子,关注孩子的问题意识和习惯培养;把教师培养成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是我们的追求;把学校办成学校,一定要把学生的长远发展规划为学校的中心。


让我们的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不再只是一个培养只会储存知识的芯片的场所,这是全社会的呼吁。泱泱大国,我们难道缺少的是成万上亿造价昂贵、只能储存知识的芯片吗?显然,此项功能计算机比我们人类要强大的多。我们缺少什么呢?我们缺的:是能创造高级芯片的人才,是能改变世界的栋梁,是能预知未来的奇人……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曾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中国不缺人,缺的是人才!中国不缺学校,缺的是培养人才的学校。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当代的学生,大学生,青年们丧失了创新,求知的品质?"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不做没有感情的芯片教育


芯片没有感情,没有感恩之情和感激之情,这是做为人的基本素养。一位博士生留学归国后,靠还需要做透析的老妈妈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生活了六年。老妈妈含辛茹苦供儿读书,如今儿学成归来,自己已是颤颤巍巍,每月还得省出1000多……看到这一新闻,我已无言,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知道报恩,何况我们人类。可现实呢?一部手机高楼落地,伴随的是孩子的纵身相随;成绩不好,怕影响班级,选择了断;35岁女教师携女儿一起身亡;儿子每次问老母亲要钱都给了,唯有一次实在没钱给儿时就是老母亲的祭日;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与猜疑,甚至于最亲的亲人之间……我们究竟怎么了?教育出前赴后继的啃老族,是悲哀,是不幸,还是……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教育体制寻求其问题的根源,教育的改革不能在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口号中,进行一成不变的改革。不在变革中蜕变,就在变革中灭亡。有人说:中国如今的教育,最缺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为人最根本的底线教育,道德教育。中国如今不缺精英,更不缺有钱人,缺的是底线。而道德教育,底线教育,一直是西方教育的重点。我们不能总是拿来主义,但也要学会借鉴,学会学习,学会为我所用。我们不能选择漠视,这些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刻不容缓,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


不做没有思想的芯片教育


芯片没有思想,思想教育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人类最初的教育,不是把人教育成一个芯片,而是把人教育成人——成为有思想的人。有一位老师鼓吹他们学校孩子毕业成绩多么突出,我很好奇,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了解之后,我惊讶于他的课堂新知的生成过程只有20分钟,大部分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结论,最后就是大量的课中练习、课后作业、课外延伸,层层巩固,家校联合,提升教学质量。我又问:“这能行吗?”他说:“到了初中孩子成绩依然很好,因为孩子们每晚学习到12点多,从小学就形成了肯吃苦的精神。”是啊,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在教学中不求源头活水来的肯吃苦精神又是多么的讽刺与挖苦呀。


我们在每一节课上完之后,习惯于问学生:“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齐声回答:“都明白了。”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些孩子在课堂上还有问题,不敢再问;还有一些孩子就是为了配合老师的下课而说这句话,这没有问题就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有些老师还会说:“有问题的同学下课我们继续交流”,但课后我们与孩子们真正就他们的想法交流了几次?交流到了什么程度?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最多,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什么到了高年级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到底是谁抹杀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一位大学教授问了几名大二学生:“球体的体积公式还记得吗?”“高考时记得。现在,忘了。”我们的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又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老师。教有何用?学又何义?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没有思想灵魂的教育始终是徒劳的教育。


关于学校教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只提到一句:“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简而言之,就是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个有思想的人。


不做不会创造的芯片教育


芯片更不会创造,会思考是人脑与芯片最本质的区别。卢瑟福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一天夜里,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卢瑟福斥责勤奋,似乎不合情理,勤奋遭到批评也许有一些委屈。不过,这却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的学生一天有多辛苦,家长们最有发言权。一天满满的课程一节又一节,学习学习再学习,一个小学生晚上12点了还在认真学习,周六周日和假期的各种补课班、特长班……我真的心疼我们的孩子。这样的学习,满满当当的学习,我们的孩子还有时间思考吗?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还会思考吗?还会创造吗?还能创造吗?


美国诺贝尔获奖者300多人,而中国目前只有4人。美国的教育提倡学生不死记硬背,独立思考并更具有主动性,在小学阶段的知识获取按时间进行严格控制,给学生足够多的主动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我国现阶段呢,五年级学六年级的课程,六年级突击初中和高中的一些知识点,为升学做准备,生怕孩子落于人后。我们的教育正在一步步抹杀孩子的思想,小学为甚,到了大学,孩子是真的不会思考了。我们离深层次教育的要求,还有很远一段距离,再思考之后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几乎是空白。思考→反思→再思考→再反思→……逐步培养人的创造本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创造能力的人。


中国,中国,多么希望中国教育的崛起!我们要做有教育情怀的人,做和我们国家当今的发展和这个国家相匹配的一流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

独家 | 河南省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全学科推动,让学思维落地开花

独家 | 聚爱成行,思创共建——浅论中国教育发展之根本

独家 | 严文法:在学科教学中,处处都可训练学生的思维

独家 | 教育变革的当下,我们为何需要这套课程?

独家|思维之花在这所小学生根发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