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记录(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朱煜讲课 Author 沪上恕堂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四上第22课
力 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记录
执教|朱煜 整理|嘉婷
阝 勹
单元目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 “之”
(师板书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生指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要加上一个“之”,读读两个课题,有什么不同?
师讲解:读起来语气上的区别,文言的句式读起来更舒缓。
2. “崛起”
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雄起,站起来,再次强大。
师讲解:崛,山字旁,像一座山一样耸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轻声读课文
2. 学习词语
光耀门楣 清晰 效仿 惩处 轧死 肇事 劝慰 训斥 屈辱
(1)读读词语
(2)理解意思,学生回答:
效仿:模仿,仿照。
门楣:楣,木字旁,门框上的横木。门楣的大小与社会地位有关。
光耀门楣:让自己的家族很有地位,很光彩,很有荣耀。
肇事:惹了坏事。
(3)分析易写错的地方
耀,羽字没有勾。
楣,下面是个目。
辱,上下结构。
(4)再读词语
(5)写字指导
肃,笔顺:先写撇和竖,再写中间的八字。
胸,与身体有关,月字旁,右边里面还有一个凶。
自己选两个容易写错的,写一写。
三、精读课文,学习概括
1.简介周恩来。
2.单元目标:把事情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
本文一共写了三件事。复习如何归纳主要内容——用“谁干什么”的句式。
(一)第一件事
(1)概括
① 谁干什么——生:周恩来对校长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② 加上时间——生: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对校长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 加上原因——生:在修身课上,魏校长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读书?”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④ 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谁干什么,加时间,加地点,加起因,加结果。
(2)精读
① 周恩来回答时的状态如何?
——生:清晰坚定(板书)
② 齐读:第5-6自然段。
③ 别人说了什么答案?
——生:为家父而读书。理解:家父就是爸爸。
——生:为明理而读书。理解:明理就是明白道理。
——生: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④ 分角色读对话:三位同学,随机点一位同学演周恩来,老师扮演魏校长。
⑤ 魏校长听了,有什么反应?理解:为之一振
——生:齐读第7-9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完整读第一部分:1-9自然段
* 当效此生:应该效仿这个学生。
* 抱负:指远大的志向。
2. 复习: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继续读文,练习概括
当时清朝刚被推翻,周恩来跟着伯父离开家乡去东北学习,发生了两件事。
(一)第二件事(耳闻)
(1)快速默读,归纳第二件事情。(第11-14自然段)
(2)练习概括
① 谁干了什么?区分:随回家探亲的伯父去东北,不是最主要的。
——生:周恩来疑惑不解。(板书)
② 加上原因?引导:周恩来听到了一个信息,所以他疑惑不解。
——生:12岁那年,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不要去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玩。”周恩来疑惑不解。
(3)小结:这件事是周恩来耳闻的。(板书)而下面这件事是他?——目睹的。
(二)第三件事(目睹)
(1)读懂
① 齐读15-16自然段.
② 你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气愤、愤怒……
③ 再读15-16自然段,读出气愤的感受。
④ 梳理人物
前两件事中出现的人物:周恩来、魏校长;周恩来、伯父。
这件事中出现的人物:外国人、中国女人、中国巡警、路人。
⑤ 这四种人都可以反映一个词:中华不振。任选一个人来说明。
——生:中国巡警在中国不给中国人撑腰,反而帮外国人,看出“中华不振”。
——生:路人紧握着拳头,谁也不敢怎么样,说明很害怕外国人,看出“中华不振”。
——生:外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横冲直撞,轧死了人还理直气壮,看出“中华不振”。
——生:中国女人的亲人被逍遥法外的外国人轧死了,也没有人能帮她,看出“中华不振”。
——生:路人知道中国人被外国人压死了,他们愤愤不平却无能为力,由此看出“中华不振”。
⑥ 再次读第16自然段。
(2)概括
① 周恩来干什么?在这里是“看到了什么”?
引导:重要的人物是谁?中国女人。只要说“中国女人”就可以,其他人可以省略。
——生:周恩来看到中国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却无处说理,周恩来感到很愤怒。
——生:周恩来看到中国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却无处说理,感到愤愤不平。
——生:周恩来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却无处说理,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几个字的沉重分量。
② 用哪个词形容他的心情?
——生:愤愤不平。(板书)
三、梳理板书,写作思路
1. 看板书,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中华不振”出现了两次。
师评:前后是呼应的。
——生:耳闻这件事时,周恩来疑惑不解;目睹后周恩来才愤愤不平。
师评:你发现了两件事前后的关系。
2. 引导:第一部分和第二、三件事,真实发生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生:第二——第三——第一。
3. 小结
第二、三件事情是起因,因为听到了,看到了这样的事,所以才会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第一件事是结果。
课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在自己讲述时,可以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也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
往期·回顾
转自公众号|朱煜讲课
执教|朱煜 整理|嘉婷
读书|聊课|说说|写写
丁丁de笔记
它,不仅仅是一个码
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