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投身咨询金融的血与泪
“
这是最好的工作,也是最坏的工作
”
理工科生毕业如果不愿意踏上技术类岗位,可以有哪些去处?
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IT公司产品类、市场类、管理类、销售类等职位。然而也有这样一群人,彻底离开了科技类行业的阳关大道,转身走进了咨询或者金融行业的独木桥。
咨询、投行、证券、投资……听起来都是很光鲜亮丽的工作,事实是否真是如此?
作为理工科学生,没有商科教育背景,又怎样才能在激烈的求职季突出重围?
本期我们采访了电子工程系本硕连读的毕业生段治平。
他在读研期间也是电子工程系的本科生辅导员。他曾经专注于加入咨询行业,但最终却跨进了风险投资的大门。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在求职道路上的心路历程。
本期人物
段治平
复旦大学本硕连读
专业:电子工程
现任职于湖杉资本 担任分析师
1、转行咨询和投资的心路历程
大概是辅导员的经历让我多了尝试不同东西的勇气,兴趣使然吧。
我在研一的时候开始兼职辅导员,让我感觉与人沟通交流似乎更有意思,尤其是跟一个团队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很有成就感的。
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无形中给了我一些方向,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也可以试一试咨询类的职业。之后向朋友了解了一些行情,感觉咨询其实蛮有意思的,也比较有挑战性。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了这个行业,到后来正式接触,便初步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其实做咨询和做辅导员有很多共通性,辅导员是帮助学生去成就个人,而咨询顾问可能是帮助一个企业去成就自己。
咨询是一个让人快速成长的平台,某种意义上是一所学习企业管理的大学。
在一个优秀的管理咨询公司的平台,你会在短短几年内接触许多项目,以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人,直接服务的对象可能都是500强CXO这样级别的人。
快速的工作节奏和不停变换的环境逼着从业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大的成长,有机会用最短的时间成长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这是咨询行业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但我最后还是没有选择加入咨询公司开启自己的顾问生涯,六月的最后一刻我加入了风投的大家庭。
初期发现很多咨询顾问一个常见的职业选择是后期转行加入PE/VC公司,不由得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好奇。
接触了投资一段时间后,发现许多投资机构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投资,之前在学校学的很多东西都有用武之地,算是有一些行业积累,能学有所用;后来则进一步领略到投资的魅力,在这里你可以基于对产品、服务、市场、公司和行业的全面理解,对一个项目或者公司的成长性作出判断,进而用投资来助推企业的成长。
这个过程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过程,成就感也非常强。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为优秀的工程师、程序员、产品经理、创业者、企业家们服务,与科技时代的步伐同行,作为投资人也感到非常荣幸。
当然,形式上咨询顾问、证券分析师、基金研究员或者投资分析师工作的内容其实都是相似的,都是基于对产品、市场、消费者、公司和行业的研究和理解做出判断,只不过目的不尽相同。
咨询可能更多地偏向于了解市场趋势、公司的不足,帮助公司制定发展战略、修正缺陷。
证券或基金研究员则更多的是关注二级市场的资本配置。
私募和风投则更多的是关注早中期企业的成长性,甄别潜在的投资标的。
不过这些过程中研究的方法论和手段都大同小异,无论加入哪个行业,积累的基本功都是相似的。
2、如何走上转行的第一步
最初我是海投了很多简历,大概投了有一二十份,可能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某天,一个咨询的项目就联系我了,之后便顺其自然地摸到了咨询的门槛。
在咨询行业,有三座大山是绕不开的——MBB(McKinsey麦肯锡,Bain贝恩和Boston Consulting Group 波士顿咨询公司)。
麦肯锡是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除了咨询,其他行业也很有名。BCG和贝恩更多是在咨询领域内部知名度比较高。接下来就是二三梯队了,例如OW、strategy&、monitor、ATK、ZS、LEK、RB等等。
从业务性质上来说,咨询大概分为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和具体的业务咨询等。MBB能接到的战略项目会更多一些;从行业来说,MBB的业务也基本上覆盖各个行业,二三线的咨询公司则在不同的细分行业各有优势。
进一步细分,Mckinsey基本上各个行业都有深度涉足:
许多政府类项目便是常客;我们熟悉的华为早些年是IBM的客户,如今则同时是Bain和BCG的客户。
一些大型的地产类公司如华夏幸福也会花不少资源聘请不同公司的顾问团队。
其他类别如OW长于金融服务和消费品,ATK长于科技制造,ZS/LEK 长于医疗行业,RB长于汽车等。再其他的诸如IMS、Accenture或者Mercer等则更多在具体业务咨询领域被提及。
后来我加入了Bain,担任PTA,对Bain相对了解更多。对于平时的实习,贝恩是分期制地招募PTA pool,一年会有两期,每期可能招聘数十人,平时也会不定期为一些特殊项目招聘一些PTA。在PTA pool里,实习生会接受非常充实的培训,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项目。对于有志加入咨询行业的人来说,进入Bain PTA pool去获得学习的机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其他的咨询公司也有类似的项目。(最近Bain PTA pool就在招募2018春季PTA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申请方式。)
然而,叩响咨询业的第一块敲门砖并不容易找到,如果能通过内推等形式获得一个机会,那一定要好好珍惜,靠谱干活。哪怕是一些比较小、名气不大的机构,也能学到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很重要,不然你的简历上没有任何可以写的,也就别谈面试了。
3、咨询公司的招聘面试流程?
咨询公司的暑期实习招募流程和正式招聘是一样的,暑期实习有更大概率获得留用机会,但是名额相对秋招少,也很难拿到。
一般这一年的秋招还没有结束,下一年的暑期招聘就开始了。对于大多数求职者,来不及做好准备也是造成面试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Bain的招聘而言,一般是先筛选简历然后进行笔试,上海有两个考点,复旦和交大,总共录取200来人进入笔试。据说,在2016年,上海地区最终只有3个人过了笔试。通过笔试以后就是一个group case interview,再之后就是二到三轮的一对一或者二对一面试。目前很多公司可能没有笔试环节。
典型的咨询类笔试,可以理解为加强版的GMAT。
贝恩的笔试和麦肯锡的笔试比较像,BCG则没有笔试。笔试分为三个大题,共26个小题或者23个小题,题目材料比较长,应该有30页左右,一小时内做完。每个题目的材料基本上是一个比较真实的商业案例,里面会提供一些情境描述、图表数据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完成阅读理解,数字计算、推理推断、归纳总结等。
因为题目量大,对英文要求高,北美高校的人会更有优势。如果你GRE上330水平,或者是考过GMAT的人,相对来说是有优势的。不然就需要提前半年或者一年疯狂的去刷题,练阅读速度,当然题目本身是考察对数据的敏感和逻辑思维,所以速度和脑子都要有所提升。
在面试的准备过程中给予三点建议:
1)不断polish自己的简历。
让你的简历更加吸引人,通过准备简历来准备behavior方面的问题。面试中,前面的behavior的考察和后面商业案例的考察都是同等重要的。
2)加入相关的组织和俱乐部。
比如复旦有一个组织叫FCC——复旦咨询投行俱乐部。它是2009年由复旦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环境科学学院,对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的人发起的,做到现在也比较规范化了。现在主要是管院经院的同学在运营,它每年都会有招新,在那里能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当然这个组织的目前作用也是见仁见智,能否进去关系也不大。
3)大量刷casebook和同伴做mock。
比如一些咨询公司的case,以及HBS、沃顿商学院的casebook等等。
咨询企业的面试和一些技术类、互联网公司或者国企的面试不太一样。
它套路很明显,目的很明确,就是综合考察应聘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抗压能力以及系统性地把复杂问题有效分解,逐个解决的习惯。
常见的面试问题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主要是market size。
比如让你估计中国可能有多少个水龙头?上海这个星期会卖多少瓶矿泉水等类似问题,这是比较小的问题,一般会放在面试的第一轮作为开胃菜。
第二类主要是考察你的商业常识、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比如现在我们的高铁发展情况怎么样?你觉得高铁还可以在哪些地方修?在这些地方修会出现什么问题?高铁车站应该怎么选址等。
第三类面试一般是更为真实的一些商业案例。
如市场进入、兼并收购、提升利润、业务规划等。面试官可能会给你他之前做过的项目,把它简化成一个面试的形式,来检测你有没有解决商业问题的能力。诸如宜家今年的利润下跌了10%,为什么?怎么帮助它实现增长?比如博世希望在中国地区发售一系列洗衣机产品,它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再比如滴滴是否应该收购ofo?收购ofo以后对滴滴的业务会带来哪些影响等等。
基本上第二类和第三类的面试都有两个case,每个case时间大概在40到45分钟。
最后就是boss面,可能会问你case或者behavior的东西,通过你的言谈举止看你和公司文化是否契合,大概只能心里默默祈祷不要被boss嫌弃。近几年来,一线或者二线的咨询公司,每年校招聘用的BA/JC平均可能只有个位数的规模。
4、这是最好的工作也是最坏的工作
咨询有两大明显特征。
第一出差多。一个月可能有三周在出差,那三周基本就是在客户的公司度过。
第二工作强度大。当时一起共事的同事小姐姐,孩子一岁多,她每天晚上1点左右下班回家,把孩子弄醒十分钟再哄睡着,这是不忙的时候,忙起来要到凌晨三四点。
我在Bain做最难的两个case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和同事一起下班,差不多到三四点。这也是咨询的性质使然。咨询的成果是一系列理论、方法、数据、观点的集合。中间大量的素材是通过访谈和调研获得,方案的成型需要反复的研讨,成型后需要通过演讲、演示的方式来交付。而且研究的结果时效性也是很明显的。
总体上来说,咨询是一个体力密集+脑力密集型工作,想要顺利完成业务,要么聪明绝顶,要么勤能补拙。
那么,如何把握住进入咨询业的机会呢?
对于二级市场的分析师的工作,在这里就不做具体展开了。简单来说,不同的券商研究部会招聘大四或者研一的学生担任助理研究员,协助开展行业研究和公司研究,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
至于主要侧重于一级市场的PE/VC,则一般很少直接在本科/研究生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如果有心投身股权投资行业,可以先用咨询和二级市场的经历来锻炼基本功,遇到PE/VC的机会才有能力把握住。后面一切随缘吧。
这是最好的工作,也是最坏的工作。人前光鲜亮丽只是表象;背后奔波劳碌才是常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选择和适合自己的职业,适合最好,切莫强求。找工作时更要抱着平常心去对待各种得失,错过和拥有,都是宝贵的经历。
4、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能很多学弟学妹离开了学校后,会有点茫然无措。但是不管今后以何种角色和身份去生活,或者自身会发生什么改变,都不要害怕,也不要太过留恋校园生活,还是要有勇气去迎接未来的生活,或许惊喜,或许失望,但总归为自己的人生又增添了色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还是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心学术,就得耐得住寂寞泡实验室,看文献,做实验,写代码,调电路,发顶会,发SCI,把北美top 10 phd或者国内BAT实验室作为一个小目标。
想做产业,就提早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多刷C++ premiere,多刷面试当中常见的算法五百问。总之,提早规划,早做准备,不至于错过悄然而至的机会。
当然,作为学生,学习和科研是第一要务。
不管是科研还是求职,都需要一开始就做好时间规划。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需要在要求的范围内尽可能把该做的做好,是否转行这是个人的考虑,不能由此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研究进度。
事实上,顶级的咨询、投行和基金,在简历提交的环节甚至都是需要上传成绩单的。
面试的环节也会把在校的表现作为考评你学习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一些特定行业的投资也需要投资人对项目设计的技术核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好学术和找好工作,无论你未来是否转行,都是两个不会被割裂的部分,两者不可偏废。
在过去的四年中,我经历了学术科研+学生工作+职业规划的三重考验,回头想来,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在尽可能压缩睡眠时间的前提下,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不同的时期把不同的事情排到优先级列表中不同的顺位。
最后想在这里感谢我的老师,他在专业上对我的引领和帮助,也感谢他在生活中对我的包容和理解。
另外想感谢自己的学生,相比我带给他们的东西,我从他们身上收获的要多得多,此外他们成长的本身就是我收获的一部分。
过去的八年,在学习上、学生工作中、咨询路上、投资途中,不同的时期我都很幸运地遇到那么一两个人,带给我莫大的帮助,诸如我的室友们,我的队友们,Vania,Sean,陈老师,Eric,Sheng等,在这里一并感谢。祝愿各位学弟学妹,在未来的学术和求职中都一切顺利,实现灵魂与身体的和解,求得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口述:段治平
采访:Duke
编辑:Nicole
往期精选
投稿:你的分享很值钱!!
转载:大同学吧转载须知
行业社群:点击可对话名企精英
线上推广大使:大同学吧 ¦ 线上校园大使——征集令
贝恩实习机会,请戳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