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这份武汉植物笔记,帮我们追寻错过的春天

盖娅设计 2022-06-08

Editor's Note

4月8日零点,武汉开放,这个沉寂了76天的城市终于重启。武汉得到复苏,人们开始抓住春天的尾巴,走出了家门。那么你的心灵呢?是否还停留在被新冠肆虐的那个冬天?让我们翻开《武汉植物笔记》,从武汉的乡土植物中,一同感受武汉的春天,它从未离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自然之友 Author “自然说”读书会


视频来自武汉大学官方微信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按下暂停键的武汉渐渐复苏,人们抓住春天的尾巴,走出家门。
就像那些没能走进春天的人,会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和痛楚,这个春天错过的鸟语花香,或许也很难弥补。我们这里推荐的《武汉植物笔记》,记录了许多种武汉乡土植物,它们也见证了这个城市的苦难和勇敢;我们也分享来自武汉的植物观察写作者刘从康的“自然观”,试图探寻在地自然和人的联结。
希望能帮我们追寻“错过”的春天,亦是纪念和祝福


来到武汉近三十年,或许只有这个春天,刘从康是隔着一道窗户感受到春天的来到。他在给《光明日报》的约稿中写到:


楼下中学的操场上,有一大株大玉兰树。去年入冬至今春,我远远看着它从枝干光秃到繁花似锦,又看着它花落、树下铺满白色的花瓣,直到花瓣归于泥土。然后不久,它旁边白色的石楠花又开了。3月10日,小区里,桑树的花序从嫩芽里探出了头,迎春花在明媚的阳光里黄得发亮。回想1月10日最后一次出门的时候,腊梅还香,梅花的花芽还只是绿豆样大。


随着这座城市慢慢复苏,他也走出家门。3月27号,刘从康去拜访那些植物朋友。在东湖附近,他寻找老鸦瓣,未果,因为花期已过。


去年拍摄于武汉东湖附近的老鸦瓣   图/刘从康


“也没什么啊,明年还会再见。”说到这个事情,他的微信回复还带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给人的感觉,平和中充满希望。


从异乡到故乡


这个春天错过的许多花,刘从康曾在他的《武汉植物笔记》里记录下来。


比如立春之后,在武汉很多地方能看到的繁缕,开小白花,直径不过六七毫米,点缀在碧绿的枝叶丛中,像星星一样。“要看清楚它,你要俯下身来——其实还不够,最好是蹲下来,甚至是趴在地上。”


阿拉伯婆婆纳是一年生的小草本植物,每年10月左右,种子就萌芽出土,度过漫长的秋冬季,在春天生长开花。


还有“一场小雨、两个晴天”就能“碧绿地铺满草地”的阿拉伯婆婆纳、在辛弃疾诗词“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里代表春天的荠菜、在武汉经常能看到的几种野豌豆……


每一种植物都配有他的手绘图。


手绘图为救荒野豌豆。武汉常见的野豌豆属植物,有救荒野豌豆、四籽野豌豆、小巢菜和广布野豌豆。在汉江硚口段的江滩上,每年四月,都会有大片的广布野豌豆开花,热烈而绚烂。


古生物专业的他,并非绘画科班出身,在博物学家刘华杰看来,他的画没法跟曾孝濂先生等一些大家的画作相比,“但是自有独特之处,植物关键特征表现准确,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书中的80多种植物,都是武汉城市环境中的乡土植物。但武汉的植物不止这些,除了香樟、冬青、银杏、乌桕,还有公园郊野、街头巷尾隐藏的牡荆、山莓、白檀、苎麻、鬼针草……


刘从康说,楼下中学的操场上,有一大株大玉兰树。去年入冬至今春,他从窗口远远看着它从枝干光秃到繁花似锦,又到花瓣归于泥土。


刘从康这些年认识和记录的也不止这些,他利用上下班、午间休息、周末散步等零散时间,认识和记录的武汉植物就有六百多种。


除了认识植物,他也观察鸟类,还出版了《身边的鸟》一书,介绍武汉常见的鸟,附上了武汉观鸟地图。作为一名科普编辑,他还策划出版了江城科普读库,不遗余力地让更多人认识武汉的湖泊、湿地,丰富的动物和植物。


近两年的春天,刘从康总能在武汉的公园草坪、路边花坛,甚至水泥路面的缝隙里看到堇菜,尽管不算“罕见”,可每次看到还是要俯身仔细欣赏这些小小的紫花。


刘从康说,这些认识、记录,既是对一座城市的探索,也是对内心的审视和构建。移居武汉近30年,借由这些认识与记录,他与这座城市的联结越来越深,武汉,从“异乡”成为他的“故乡”。


认识身边的自然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一个人不管你多么宅,看起来多么与自然隔离,但内心治愈的秘密,都藏在自然里。”刘从康说,看花观鸟时,他感受到非常的平静和愉悦。


他鼓励人们认识自然,走进自然,这不仅是一个人最“疗愈”的途径,而且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也有很大好处。了解到世界之大,方知人类之小,在面对自然、面对其它物种、甚至面对其它人的时候,也会少一些狂妄傲慢。


檵(ji 四声)木。相比城里很多园艺变种红花檵木,刘从康更喜欢田野里的原生种,开着白花,自由而洒脱。


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也不是仅仅看些优秀自然纪录片、读写科普读物,“了解再多极地、海洋、非洲草原、欧洲高山等,不认识身边的草木野花、鱼鸟昆虫,其实也不是认识自然。”刘从康说,不妨从认识身边的自然开始,从关注小区、校园、公园、野地里的一株小草开始。


这或许是《武汉植物笔记》获得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之“在地关怀奖”的原因,也是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众多城市自然笔记丛书、系列自然观察活动的意义所在。


我们也可以像刘从康这样,观察、认识甚至记录身边常见的物种,打开一扇认识乡土植物、感受身边自然的门。


“对不认识的东西,不会有感情;对没有感情的东西,不会去珍惜和保护。”刘从康说,认识我们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保护我们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基础。


自然的馈赠

刘从康就像一个线索,让人想起和他一样爱武汉、爱自然的人。


和刘从康有过合作的徐大鹏老师(原自然之友理事)是爱自然、爱武汉的,他作为环境教育界的“老黄牛”,是许多环境教育工作者的引路人;


和刘从康的名字很接近的刘康福,也是爱自然、爱武汉的,作为自然之友武汉湿地小组的召集人之一,和伙伴们一起研究、保护武汉的湿地,在疫情严峻的时刻,和儿子一起运输抗疫物资。


2019年10月,武汉湿地小组的志愿者到一所中学进行科普讲座后留影。(前排右4为徐大鹏,前排右3为刘康福)图源:武汉河湖论坛


这些爱自然、爱武汉的人,也都积极参与当地的自然教育活动,带动青少年了解自然、了解武汉。


刘从康是
第三期“公园大课堂”的植物导师,他会带着孩子们寻访《诗经》中的植物。“公园大课堂”是武汉当地的一个公益活动,专业自然导师们会带着孩子走进户外、观察自然、做自然笔记,孩子们的观察成果先后集结成《一本会发芽的书》、《一本会开花的书》、《一本会结果的书》。


植物科普讲座上,刘从康用生长于城市绿化带、街心小公园或居民小区的常见伴人植物配以《诗经》中相对应的作品,讨论植物的特色、分布以及与人的关系。图说及图源:九派新闻


原本习惯一个人看花观鸟,看到孩子、家长对这些活动的喜爱,认识到这件事的价值,刘从康也加入了进来。“一个人的力量是特别有限的,越多的人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自然,才会有越多的人学会珍惜自然、保护自然。”


尽管列出了许多条走进自然的“好处”,但是刘从康认为自己的爱好、价值观不是正确的标准,不能作为别人要学习的对象。作为植物导师,自己只是介绍、陪伴孩子们,最多是“引导”。


《武汉植物笔记》一书,也选登了几幅武汉中小学生优秀自然笔记作品。


“人跟自然的联系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有的多,有的少,有的醒了,有的还在睡。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一样多?是不是就不能不对花花草草感兴趣?我觉得多少不同,是应该的。有些人一生对花花草草、鸟兽鱼虫没有兴趣,可不可以?我觉得当然可以。”刘从康说,拿自己作为标准要求别人,这不该是我们从自然里学到的东西。


保持谦卑、尊重多元和差异,也是刘从康从自然里得到的馈赠吧。

作者: 刘从康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武汉植物笔记》内页插图

文字:木瓜采访整理(图说及正文部分文字摘自《武汉植物笔记》)

封面图片为武汉东湖樱花,来自网络


当垃圾分类遇上朴门设计

清明 |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讲座回顾|打造幼儿园亲自然户外环境

 除了绿孔雀,别忘了关心那么多城市飞鸟

未来,你将怎样面对我们的《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