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帅:做科研,就要“顶天立地”

攻坚克难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3-12-18

喜讯

近日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首届“工信杰出青年”评选结果公布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责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帅

获此殊荣!

部领导与首届“工信杰出青年”获奖者合影

王帅长期从事空天高安全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先进产品研制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担任某卫星通信系统型号副总师。先后以第2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以第4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二等奖;获得中国电子学会“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科技奖。指导学生获得第六届“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唯一总冠军,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金奖以及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主体赛北京市特等奖。

“我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顶天立地’,既有学术价值,揭示科学规律;又有用武之地,实实在在的发挥作用,为航天等国家重点领域的事业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秉持着这样的科研理想,王帅十几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科技报国的路攻坚克难,奋勇向前。

在北理工成长成才

2001年,正值王帅参加高考,那时候移动通信尚未普及,寻呼机都是稀罕物件儿,父母长辈普遍觉得通信行业有希望,于是王帅便选择了通信工程作为自己的本科专业。进了大学校园才发现,通信工程的专业课比他想象的要难学的多。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才逐渐学出了感觉。在选择考研目标院校时,王帅发现北理工的“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早早心向往之。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帅最终以全国统考410分、初复试总分专业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理工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师从安建平教授。2012年,王帅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北理工师者

王帅读博期间与导师安建平教授合影

回想起在北理工的求学时光,王帅坦言:读研初期的自己并不自信。虽然以高分考入北理工,但王帅感觉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只能做理论研究,结合不上工程实践。为了激发王帅的勇气,导师安建平教授特意把一项复杂硬件电路设计的任务交给了他。王帅花了半年时间,从基本原理到设计工具,认真学习和尝试,顺利的拿出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套硬件电路。但是在调试过程中,王帅突然发现电路板上一块非常重要的芯片意外“罢工”了,无论怎样都不响应他通过FPGA发出的指令。几经检查,王帅发现:由于自己经验不足,这枚芯片和FPGA之间少连了几条关键电路。出师不利,让王帅感到无比懊恼和挫败,“真的对自己特别失望,觉得辜负了导师的信任;而且团队前后为这套硬件投入了数万元经费,在2005年这不是个小数字。我是认真的考虑过是不是应该自己把这个损失赔补出来”。

事情被安建平教授知道后,王帅没想到自己的老师只是轻轻一笑,“你这个疏忽并没有影响到这块板卡的全部功能,这次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成功的。至于错误的部分,下次改正就好了。工程师如果不敢放手去试,怎么能练出来真本事?”老师的话给了王帅莫大的信心,他不再怀疑自己,从一名科研小白迅速成长为团队骨干,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博士期间就作为主要完成人与自己的导师共同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毕业时还被北京市教工委授予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

博士毕业后,王帅选择继续留在北理工任教,“北理工是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辉煌的成就。七年的求学时光,学校的红色基因早已深深印在我的心中,我立志以科研报效祖国,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培育更多高水平人才。”王帅说道。

拼命三郎,和困难“死磕”到底

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科研的“苦”王帅吃了十几年,但攻克难题后的“甜”,更让他甘之如饴。能担重任,敢于创新,是王帅对自己的要求。多年来,他一直是老师、同事和学生眼中的“拼命三郎”

曾有一项非常重要又十分紧急的科研任务交给了王帅所在的科研团队。按照总体单位的说法:从图纸上的研制方案,到参加试飞的正式产品,只能给6个月时间。面对严峻挑战,很多实力强劲的优势院所望而却步,“现在就看北理工敢不敢接招了”。本着“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信念,王帅勇担重任,带领一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了专项队伍,紧锣密鼓地开展攻关。在研究过程中,一个与振动稳定性有关的技术难题始终无法解决,这支年轻队伍的能力受到了怀疑。由于故障的出现带有偶发性,王帅和团队成员们不得不忍受着巨大的噪声在振动实验室里长期测试,以期复现问题。回忆起这段经历,王帅说道:“连续十几天吃住在振动试验台旁边真的很苦。即使戴了防噪耳机,人也会被震‘麻’。眼看项目节点却一天天迫近,总体单位的电话几小时一个,我也很崩溃。但是再崩溃,也得咬牙挺下去。因为只有我坚持住,大家的士气才不会散”

王帅带领研究生进行实验

经过冷静复盘,王帅带领团队科学的设置了测试条件,两班倒不间断的开展测试,终于从上万行程序代码中排查出了那个会导致故障又非常不起眼的错误,难题迎刃而解。团队通过精准的故障定位和有效的解决措施重新获得了上级单位的信任,产品投入使用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保障了某重要平台首次成功组网飞行,意义重大。在相关部门为学校出具的科技成果应用证明中,王帅坚持把宋哲、杨烜赫等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生列了进去,“‘荣誉向年轻人倾斜,事业才能后继有人’。这句话,是我的老师安建平教授常讲的;现在我自己也成为了研究生导师,更要遵照老师的言传身教去做”,王帅如是说。

立德树人,着力创新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高校教师,王帅始终坚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说:“老师给学生上课不能简单机械的灌输知识,而应该像是用一根蜡烛点燃另一个蜡烛,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十余年的从教生涯让他对于自己主讲的《通信原理》、《通信与网络》等课程知识烂熟于心,信口拈来。“上讲台就仿佛说相声,脑子里得想好起承转合,设计好逻辑主线,先抛出悬念,再反复铺垫,最后抖响包袱,一气呵成。每次看到同学们心领神会、恍然大悟的表情,就是站在讲台上最大的享受”。在今年4月最新一次学生评教中,王帅承担的《通信与网络I》课程获得了100%的好评率。上过他课的学生们都说,“王老师讲课激情澎湃,引人入胜,听着过瘾”。

除了讲授专业知识,王帅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面对我国科技发展外部环境风云变幻,一部分同学的信心受到了影响,“关键核心技术的难题这么多,我们该怎么办?”,“在某些领域,中国跟国外一些国家仍有差距,能赶上吗?”王帅敏锐的洞察到:这些问题同学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不愿在课堂上提出,但又在内心深处热切的期待着答案。于是他常常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和见闻出发,甚至把自己科研成果的实物拿到课堂上做展示,“就是要用生动的事实和鲜活的例子让同学们看到,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是怎样被突破的。”王帅还主持建设了“空天驿站”公众号,撰写系列专业介绍和科普类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

王帅和研究生讨论问题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王帅坚持带领学生深入国家重点领域尖端科研前线,“把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早早给到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掌握本领域先进的数理工具,提炼实际问题的科学本质;他常向学生强调:论文、专利等学术成果并不是科研的终点,能让这些成果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才是创新型人才的“真本事”。王帅认为,导师和研究生既有师生名分,也是事业伙伴,要相互尊重,上下同欲,才能形成合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团队的支持下,王帅通过倡导“我的研究方向我选择,我选的研究方向我负责”来尊重学生的科研志趣,通过千方百计保护学生免受琐事干扰来尊重学生的科研时间,通过严格贯彻署名规范来尊重学生的科研成果,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让研究生们轻装上阵,充满信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随之纷至沓来。博士生岳平越今年7月以第一作者在通信领域影响力因子最高(IF=35.6)的SCI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 & Tutorial发表了学术论文,并获得期刊主编撰文推荐。岳同学说:“王帅老师虽然自己工作很忙,但他从未放松过对我科研工作的指导。而且他为我提供了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我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家第一个低轨全球通信星座中得到了运用,这是我上博士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王帅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截止2023年6月,王帅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刊源论文14篇,EI刊源论文15篇,学生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指导的“高动态宽带实时无线频谱监测技术研究”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的博士毕业生林玉洁已经留校工作,并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以及“互联网+”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上获得系列大奖。他指导的17名博士、硕士毕业生中,绝大部分进入到与国家重点领域相关的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工作。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未来,王帅将继续在科学的世界里不断求索,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躬耕不辍。


延伸阅读

“工信杰出青年”选树活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榜样典型引领作用、激发青年干事创业积极性所推出的一项具体举措。经组织推荐、初评、公示、现场展示、会议研究等环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系统(含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以及其他部属司局、地方管局、部属高校、部属事业单位以及部代管基金公司)共2.7万名40周岁以下青年同志中,评选产生首届“工信杰出青年”20名和“工信杰出青年入围者”10名。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首届“工信杰出青年”奖章

官微推荐






郝佳:做“以教为先 科教融合”的急先锋






刘广彦:用“国际桥”,广育彦才






王宏洲:在数学建模里看见世界






周遥:万里之“遥”,北理工“催化”希望






赵洱岽:深耕教学的为师者






武楠:三尺讲台“好榜样”





袁梦琦:报国!就在电光火石间!






周家东:“自然”而然,不止《自然》






国家级教学名师闫清东:书写“特车”育人精彩篇章

出品:党委宣传部

素材:人力资源部、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图片:本人提供

供稿:王媛

编辑:王媛

审核:蔺伟、刘晓俏

点“在看”与好友一同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