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ol.6 食粮计划|我该几时鼓掌?

食粮计划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2024-10-14


食粮计划 (Fringe Food) 每期都会推荐不同的主题内容。本期主要推荐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类相关书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既有对比鲜明的方式彼此区隔,同时又互相为邻,亦能触类旁通,希望能带给你不一样的视野与体验。


《我该几时鼓掌》

(向左滑动)

作者:[英]丹尼尔•霍普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方:上海贝贝特

译者:汤菲黎 

出版年:2017-10


推荐理由

《我该几时鼓掌》这本书诞生的初心正鼓励人们到现场去,其中没有晦涩的音乐学术,也不是音乐会行为守则,更多是从生活细节、有趣场景,分享关于音乐现场台前幕后的故事。它刷新公众对古典乐传统印象、放下对进入音乐厅恐惧、排斥的心理,每个人都可以来到现场直接感受音乐。

有人会问在唱片录音普及、网络随时可获取信息的时代,我们为何要到现场去。唱片只是保留了现场演出的一个版本,并且经过编辑修改,达至一个相对完美状态。演出现场每一次都是全新的体验,许多因素的交融:场景的呈现、观众的情绪、演奏者的状态、甚至是当下直觉判断,都会让现场演出常有意外之喜。这只是为何要到现场去的理由之一。当剧场开放、音乐演出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到现场感受吧

2019深圳湾艺穗节——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卓别林,《流影》音乐会

内文节选

我们必须是专业人士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鼓励莫里茨和莱娜,那是我结识的一对年轻夫妇。“改天来听场我的演出吧,”我说,“听完了告诉我你们是否喜欢。”我知道他们对古典音乐挺能找到感觉的。可他们跟我说,他们更喜欢夜晚坐在客厅里,手拿一杯红酒,听听收音机里的“轻古典”。

  我不反对“让人放松又舒服的音乐”,一个极具广告效果的说法。如果想了解古典音乐,为何不从这儿入手呢?但它确实仅仅是个开头,不过是音乐整体中的一个微小部分,一段迷你篇章。我问他们,当整个音乐王国的大门为他们敞开时,为何却在入口处止步?这个王国藏有让人难以置信的无尽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在音乐厅里,你能与它们邂逅。

  当然,人们不会对每个新发现都兴奋不已,对于这点,我作为小提琴手与普通听众有着同样的感受。有的曲子不怎么打动人,也很快就被遗忘了;但另一些曲子却能让人感叹“可惜我没能早点听到它”。

  但莫里茨和莱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对音乐会不感兴趣。两小时安静地坐着,听台上那些穿着企鹅式礼服的人卖力地演奏完一曲冗长的交响乐?这也许适合那些热衷于文化的老年知识分子,但绝不适合他们。少量的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已足够了。反正他们也只是流行音乐迷,对古典音乐懂得确实不够多,在音乐会中会显得很愚昧无知。我对此番言论太熟悉了!人们在向我解释为何不去音乐会时总是这么说。世上没有哪个音乐厅会在入口要求你出示一张音乐课的合格证明,也没有哪儿要求你在入座前一口气就背出乐音间的“五度循环”,或说出海顿、莫扎特、勃拉姆斯的生辰年月。是否会读谱或演奏一种乐器也并非必要。你需要的只是做好准备,真正地去聆听。

 


《叠韵》

作者:尚-路克.南希/ 玛蒂德.莫尼叶 Jean-Luc Nancy/ Mathilde Monnier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副标题: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

译者:郭亮廷

出版年:2015-02-05


推荐理由

法国编舞家Mathilde Monnier在一次舞蹈国际艺术节上遇到了不跳舞的哲学家Jean-Luc Nancy,发现哲思与舞蹈如此不同的感受层面与表达方式,在同个现场演出发生直接和间接的互动, 带来的不一样有趣的体验。

于是双方展开一次关于舞蹈之间的哲学对话,用不同的分析角度与经验提出各自的思考,同时分享个人对表演、创造、美学的心得体会。无论是喜爱舞蹈艺术的人,还是喜欢哲思,都可以看看。
2017深圳湾艺穗节——符瓦舞团,《一个人的舞蹈史》


内文节选

  我们把标题订为《叠韵》的这场「以导演手法呈现的朗读」,不只是让你在舞台上把文章念完就了事,而是让文本、音乐和寂静、舞者在现场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运动,全都被赋予同样的能见度和存在感。这也是一种对于平等的思考,在我们如此不同的感受层面和视野之间,分享彼此的观点。也许它将带我们走向你一直在寻找的,也就是各种艺术之间相通(或不相通)的地方。

  说到在这些演出环节裡的位置,我发现这其实和你在大教室上课(那当然也是一种舞台)没什麽两样,都是在一张桌子后面,念著手中的讲稿(同时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即兴演出)。然而,一切又是如此不同:演出的形成必须排练,可是上课就不用;还有,演出让你更加意识到你的运动方式,让你在节拍里,随著乐谱的韵律摆动。这明显地影响了我们聆听文本的方式,而且我们必须直视著你。看著你,和聆听你,在这裡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我们在大教室裡看到的学生,比较是低著头在桌上猛听猛抄),这是另一种注意力的集中。

  演出的机制(即便是一场和课堂的情境无关的演出)有能力让阅读产生偏移,增添一些新的、干扰阅读的面向,使得重点不再只是对于文本的理解,而是聆听。我们可以说,文本贯穿了整场演出,给了演出骨干,然后让舞蹈和音乐接力下去。这个作品围绕著感知模式的混杂而形成,它混杂了我们所看到的和我们所听到的,而演出所使用的文本的重複、影像及运动的堆叠,也由此而来。这种混杂并不是为了刻意营造混乱的场面,而是透过文本、舞蹈和音乐这些元素的交错进行,让观众感觉无所适从,必须自己选择他跟得上的东西。

  的确,《叠韵》不是在为讲座伴舞,不是表演,不是朗诵,更不是即兴。在我眼裡,它是一场试验,我们的表达模式在此相会,共通点是一张桌子。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桌子上工作,好像桌子是唯一我们可以共同开垦的蛮荒地带似的。


还有两本关于音乐类的书籍推荐:《音乐的极境:萨义德古典乐评集》《画外音》另外若想和音乐、舞蹈等不同的艺术,来场面对面的约会吗?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即将到来的2020深圳湾艺穗节感兴趣的可以点击看看。

 🤝

每月一期,

还有更多未完待续的灵感故事,

我们下期见。


(部分资料源自网络)


推荐阅读

《Vol.4 食粮计划|我愿意看垃圾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