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叹为观止 | “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传统艺术—— 发绣

梅溪草堂 2022-01-14

 


发绣,

  江浙地区汉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

  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

  是以头发丝为原料,

  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

  刚开始是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

  后到元明时期题材逐渐广泛。



▲彩色发绣版 南宋 刘松年《斗茶图》

  

  发绣是以人发代替丝线的刺绣。发绣用的人发需经过选择,并利用人发黑、白、灰、黄等色泽和细柔、光亮的特点,运用接针、滚针、切针、缠针等针法绣制字画,针迹细密,风格雅洁,犹如国画中的白描。发绣所用画作主题多样,包括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人物画像,动植物写意等,富东方艺术气息。其制作工艺复杂,耗工惊人。头发经过收集,洗染和化学处理之后,被发绣艺人用之为线,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一幅发绣作品。因头发有粗,圆,不服帖等特点,要让作品达到“平,亮,均匀,自然”的效果,仅艺人们所用的针法就达近十种。


▲彩色发绣版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绣品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

  

▲彩色发绣版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在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云:“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头发作为最高礼节的信物传递着人们的忠诚,坚贞和无限深情。发是生命的部分,是精神的代表,发制礼物表达的更是对受赠者的最高致意。

  

▲彩色发绣版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代佛教鼎盛时期,虔诚东台西溪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到元末明初,发绣突破了宗教题材,表现内容不再囿于人物肖像,艺术手法推陈出新,画绣结合,催生出一件件传世佳作。而到晚清年间,这一艺术奇葩竟衰落近乎湮灭,人们只能从博物馆的珍藏中依稀窥见她往昔的风姿。

  

▲彩色发绣版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元代女画家管仲姬绣制的“观音像”,现藏南京博物院。

  

▲彩色发绣版 唐 阎立本《步辇图》

  

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彩色发绣版 唐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肌肤毛发,受之父母”,可以说,成就一件发绣作品的往往是信念、信任,而远非绣工针法这么简单。一旦头发成为某种象征承诺,青丝为证的发绣也就具有了神秘的诱惑力。

  

▲彩色发绣版 唐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彩色发绣版 五代南唐 卫贤《闸口盘车图》

  

▲彩色发绣版 五代南唐 卫贤《闸口盘车图》局部

  

▲彩色发绣版 五代南唐 卫贤《闸口盘车图》局部

  

▲彩色发绣版 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彩色发绣版 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彩色发绣版 南宋 李嵩《货郎图》局部

  

▲彩色发绣版《明妃出塞图》局部

  

▲彩色发绣版《明妃出塞图》局部


资料源于网络,文字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侵权必删!僅限交流學習。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梅溪草堂最好的鼓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梅溪草堂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

通过书法学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艺术情操,

提高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加深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

增进学识修养,

提高书法技能。

成为广大书友书法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更多推荐

经典赏析 ∣南宋刘松年仿高克明《溪山雪意图》(高清放大)

海上画坛一代宗主——吴湖帆经典山水画高清欣赏。

周汝昌:书法“久传之秘”

素心高洁,国画名家笔下的兰花。

抗元名将文天祥国家博物馆藏草书手卷高清欣赏及释文

海派国画大师唐云谈 “ 如何欣赏国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