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线教育为什么能够被作为国家战略性工作?

胥铭芯 探臻科技评论 2023-01-01
 

背景简介

2022年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在线教育。”这是“在线教育”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任务中,引起社会的热切讨论。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发展在线教育”,离不开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袁驷的提议。

事实上,基于中国长期在在教育信息化技术上的积累和疫情对教育提出的客观挑战,疫情以来,在线教育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其操作的便捷性、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教学成果的可监督性,无不昭示着在线教育将对未来中国的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1

在线教育发展史:技术与需求


在线教育指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在线教育的兴起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应用的产物。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下,在线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使教育得到技术、内容、形式及主体等全方位的改变。

中国的在线教育兴起有一个时间路线图,整体来说呈现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录播到直播的转变路线。起初,在线教育更多是以慕课的形式呈现。慕课一种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由各地的优秀教师录播实现。2012年,被称为世界慕课元年。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起构建了edX慕课平台,同时也涌现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2013年,中国开始行动。2013年10月10日,学堂在线作为我国第一个慕课平台正式发布。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构建起类型多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慕课体系,建立了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截至目前,中国主要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有37家,上线慕课数量超过4.75万门,注册用户达3.64亿人。




图1 在线教育发展历程

来源:华为-在线教育调研洞察报告


慕课在经历了短暂的热潮后都归于沉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互动功能的缺失导致线上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在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实时答疑解惑的情况下,学习很难坚持下来。随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线教育逐步往着具有更强互动性的直播形式演变。

相比于录播而言,直播不仅能够有效与学生互动,更能够获得学生的学习数据,使得因材施教变得有可能。2016年,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师生互动,获取教与学行为大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算法来分析每个学生的表现,推动实现经验驱动的教学向数字化驱动的转变。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虽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给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在此期间,过去数年教育信息化的积累,终于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落地应用。借助科技的力量,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得以规模化共享。在线教育也在外部用户需求和实际落地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迭代,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也赋予了在线教育更多的可能性。

以清华大学雨课堂为例。在疫情暴发之前,雨课堂的发展主要依托慕课的建设与在线教育的发展,在2020年疫情暴发后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需求驱动下,网页版听课、多屏直播、大屏学习、倍速回放、在线考试系统等功能应运而生,又在2020年秋季融合式教学需求驱动下,推出在线音视频实时互动功能。



2

信息时代下的教育形态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在线教育相对于传统线下教育不仅是教育场所的变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形式、教育受众、影响范围三个维度来看,在线教育无不具有许多优势。

从学习行为来看,在线教育突破了传统教室场域里黑板、PPT等限制,是信息时代的教育选择。传统的线下教育里,老师难以评估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难以评估自己的学习程度。而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可以去记录、采集、分析、处理、评估和改进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教学状态和教学成效。在线教育绝不只是直接把课程搬运到视频网站上去,而是一种根本的教育模式的创新。在线教育不仅是挂在网页或APP页面上的网课,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与学频繁高效互动的新型教学场景,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双方一个可量化的数据衡量学习效果。

仍然以清华大学的雨课堂为例。雨课堂一方面可以提供直播上课的服务,另外一方面也能采集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数据,分析教学行为,评估教学成效。除此以外,雨课堂还能在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进行“学习体检”,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因材施教。

从教育受众角度来看,在线教育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受众覆盖面,也将成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公平的有利推动器。传统的线下教育由于受到固定场所的限制,能覆盖到的人数有限,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普及到资源匮乏的地区,造成了教育资源分布的集中化。而在线教育的特性将打破这种集中化。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并承担对口支援工作,先后赴青海、新疆、云南、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共同探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新疆大学“分布式系统导论”课程已利用清华计算机系武永卫教授等讲授的“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慕课进行了混合式教学。


图2 我国教育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

来源:华为-在线教育调研洞察报告


站在影响力层面来看,在线教育也是提升中国影响力、促进中国教育资源传播的有效途径。比如学堂在线不仅是个中文的慕课平台,还提供全球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全球学习者,除了南极、北极和海洋,世界其他各个地区都有学堂在线的学习者,非洲有超过1000人次登陆学堂在线学习。2020年,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与来自6大洲14个国家的17所大学与3家在线教育机构共同携手,致力于实现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


图3 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

来源: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6/89758.html


3

在线教育背后的技术保障


在线教育少不了“在线”,在线离不开技术,技术无疑在在线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早期的录播,到万人直播课,再到全球同上一门课,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展着在线教育的发展空间。

受制于互联网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早期的在线教育参与者是以101网校为代表的远程教育网站,内容多为电子化的教材、讲义、练习等,形式以文字、图片为主。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视频课件成为主流。早在新冠疫情前,2003年的非典也助推了一波在线教育热,当年涌现了一批名校开办网校的热潮,比如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等。

2013年被称为在线教育的元年,这段时间在线教育备受关注要归功于慕课热,当然也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才让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成为可能。后续带宽的扩容提速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才让疫情中的“万人同上一门课”的直播上课成为可能。

从技术角度来看,在线教育首先需要保障的是直播的稳定性,以保障正常的教学流程得以展开;其次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提供教学辅助。

比如在疫情初期,曾经多次出现过卡顿和容量问题。在微信、微博上,许多家长吐槽“系统崩了八百回”,老师也高呼“主播太难了”。技术上准备不足,除了系统崩溃,听不清、看不清等原因都成为重要槽点。随着音视频技术能力的发展、服务质量技术的提升,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图4 疫情初期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投诉

来源:华为-在线教育调研洞察报告



4

在线教育的未来


理想的状态下,在线教育中,教师能够利用沉淀下来的教与学的数据了解每一位学生,进行精细化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自动化的工具获得及时反馈,快速检验自己的学习。然而在线教育发展至今,距理想态有一定距离。老师透过屏幕来看学生总是有几分疏离,没办法从学生的实时面部表情等中得到教学反馈,学生上课由于缺乏实时监督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挑战,也对学生的知识汲取提出了挑战。另一种理想状态是,在线教育平台不仅能惠及到高校学生人群,更能将知识传播到国内国外不同人群中,满足人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需求。

展望未来的在线教育发展,可以在教学本身、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撑三个方面来着眼。从教学本身而言,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形态和教育模式,初期可以提供课程学习服务,未来逐步扩展至认证证书,满足不同人群的终身学习要求。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讲,需要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区域,提供更多放眼国际、扩展国际影响程度的课程。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要不断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制新的在线教学工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不同教学场景、不同学习人群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服务体验。这是清华大学作为一所世界一流高校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也是通往一个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立交桥”。




作者简介

胥铭芯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关于我们

清华大学探臻科技评论社是清华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使命,为培养关键核心领域青年领跑者创建的科技创新社团。《探臻科技评论》公众号定期推送世界科技前沿动态,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学生发表的高质量前沿研究,旨在打造汇集尖端资讯的一站式平台。



欢迎联系:

techreview@mail.tsinghua.edu.cn

发出您专属的科技声音


文稿 | 胥铭芯 

编辑 | 胥铭芯 任万洲

审核 | 陈星安  李   波  蔡世杰 任万洲

 

 往期推荐 

时间感知是什么?你为什么打不中苍蝇?

在首钢冬奥园区打车是怎样的体验?

飞机翅膀上的“雪融融”


雪车,“冰雪F1”你了解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