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TCL还是傻傻理不清楚,一文回答你对PTCL的诊治疑问!

林亦 医学界血液频道 2021-12-24



T细胞淋巴瘤,这次要火!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钱文斌教授,在肿瘤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工作。2020年10月17日,钱文斌教授在第八届血液肿瘤大会上发表了主题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讲座。
 
近年来,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热度不减并且进展斐然,但T细胞淋巴瘤却难高歌猛进,一直处于“缺爱”求关注的状态……是它地位不重要,还是因为危害小?
 
其实不然,NK/T细胞淋巴瘤占恶性淋巴瘤的21.38%[1],乍一看它的发病率远不如B细胞淋巴瘤,但它的恶性程度极高,预后很差,因此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情况令人堪忧,尤其是5年生存率(OS)极差,其危害性和急迫程度之高都理应值得我们关注。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 PTCL)约为T细胞淋巴瘤的44.48%,可以说是占据半壁江山,那么我们的关注点也自然落到了PTCL上。
 
PTCL有很多种亚型,包括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AITL)、ALK阳性/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tic Large-Cell Lymphoma, ALCL)、NK/T细胞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等。

 

图1 淋巴瘤及T细胞淋巴瘤不同亚型占比图

 



PTCL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PTCL异质性很强,各亚型之间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相差迥异,因此治疗效果也大相径庭。国内最常见的亚型——PTCL-NOS,这类患者5年OS仅为32%;而ALK+ALCL患者五年OS可达70%,但ALK-ALCL只有49%,AITL及NK/T细胞淋巴瘤仅为32%。
 
相比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年OS达到60%~70%,T细胞淋巴瘤治疗现状不容乐观,远不如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发展速度。




追本溯源,聊聊PTCL的起源


PTCL的细胞起源主要是CD4+细胞的来源;血管免疫母细胞型ATLL来源于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而PTCL-NOS来源较多:既可以是Tfh细胞,也可以是辅助性T细胞Th1、Th2或未分类细胞;ALK+ALCL患者可以来自Th17或是未分型的细胞。

 

图2 不同PTCL亚型的细胞起源

 

不同的T细胞瘤亚型的突变基因图谱有所差异,所谓狡兔三窟,PTCL-NOS淋巴瘤可远远不止“三窟”!其涉及的突变基因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表观遗传学、抑癌基因、Ras家族、TCR通路等。相较之下,其他亚型突变基因分布相对集中:AITL主要是表观遗传调节因子、TCR通路上;ALCL则是转录因子及抑癌因子的突变。


图3 PTCL不同亚型的基因突变谱




归根结底,探寻PTCL的发病机制


总的来说,PTCL不同亚型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



ALCL的发病机制


在多步骤多环节的因素影响下,好好的细胞连遭“多次打击”最终成了癌细胞。AITL的发病过程中,处于造血干细胞阶段的细胞就已表现出表观遗传学异常,如Tet2、DNMT3A突变等,这使得它自身更新能力异常增强,在发展为成熟T细胞时,又出现了基因易位,基因缺失等情况,“双重打击”下角色彻底“黑化”,最终导致淋巴瘤的出现(图4)。

 

特别“点名”T细胞阶段的RHOA突变,其进一步引发了TCR通路活化和VAVI激活,这被发现与疾病治疗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在AITL的三种分型:1.TET2、DNMT3A等突变的经典通路,2. VAVI介导的旁路途径,3.未分型的亚型中,除占比60%的经典通路,VAVI介导的旁路途径占比高达25%,深入研究VAVI通路,寻找潜在治疗靶点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相比之下,B细胞淋巴瘤具有更加精确的分型,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这也意味着T细胞领域的研究需求和空间都是巨大的!


图4 AITL发病机制示意图

 

动物实验表明突变基因对疾病的预后影响是显著的。相较于野生型(WT),G17VRHOA和Tet2双突变小鼠,预后恢复速度显著性下降;在Tet2单突变小鼠上也观察到预后明显恶化;但Ras通路的G17VRHOA单突变小鼠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图5)。相信这些研究能为临床提供了很好的线索,我们“顺藤摸瓜”,就能一抓一个准,各个击破。


图5基因突变小鼠预后情况曲线图




动物实验中,Tet2和G17VRHOA双基因突变及Tet2-/-小鼠的预后情况显著性恶化,但 G17VRHOA单基因突变小鼠并未有明显差异


G17VRHOA指G17VRHOA单基因突变小鼠,Tet2-/-指Tet2基因敲除小鼠,Tet2-/-;G17VRHOA指双突变小鼠




PTCL-NOS的发病机制

根据基因表达图谱分型[2],PTCL-NOS可分成四种类型:


1.Tfh细胞的表观遗传异常(类似于AITL);2.以转录因子TBX21高表达为代表的PTCL-TBX21;3.以转录因子GATA3高表达为主的PTCL-GATA3;4.尚未分型的PTCL-NOS(图6)。其中,PTCL-TBX21主要是BCL11B基因获得及LATS1基因缺失异常导致的,引起APMK-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PTCL-GATA3则主要由于抑癌基因CDKN2A、TP53、PTEN的缺失引发的,PTCL-GATA3亚型异常基因组较多也更高发,预后也是四种亚型中最差的(5年OS仅为10%)。


PTCL-NOS不同亚型之间基因的表达差异显著,但这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靶向性,如针对TCR通路的激活,选用靶向其下游的NF-κB的药物硼替佐米就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图6 PTCL-NOS不同亚型示意图

 

研究人员也发现PTCL-NOS具有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甲基化和乙酰化异常,其中乙酰化表现与疾病预后有密切相关。在给予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后,PTCL-NOS治疗疗效显著。



ALCL的发病机制

关于ALK+ALCL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ALK激活后导致基因融合,从而引发其下游JAK3、JINK等信号通路的响应。


ALCL的分型可分为两类:CD30+ALK+ALCL和CD30+ALK-ALCL。对于ALK+患者,我们可以针对ALK易位或JAK-STAT3活化的情况,给予ALK或JAK抑制剂进行治疗;而针对ALK-患者,其突变的基因更加广泛,包括IRF4-DUSP22、JAK-STAT3、ERBB4等异常表达等,其中约有30%患者属于IRF4-DUSP22异常,我们选用靶向IRF4的来那度胺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图7 ALCL的分型及治疗示意图

 



因病施治,对于PTCL我们该怎么治?


对于PTCL高危患者,建议选择用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方式;对于难治复发性PTCL患者,应选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而非自体移植,前者治疗后OS达53%,而后者仅为20%。已上市的CD30单克隆抗体即苯妥昔单抗(ADC)对两种患者的疗效都是显著,有医学证据证实其延长了患者的OS,但它对于CD30阴性T细胞淋巴瘤,它的疗效就十分受限。

 

近几年的新秀药物,包括了培美曲塞(Pemetrexed)、罗米地辛(Romidepsin)、贝利司他(Belinostat)等,培美曲塞单药的完全缓解(CR)值达到11%,而罗米地辛达到15%,可以看出单药治疗并不理想,但联合治疗的效果是令人备受鼓舞的,如阿扎胞苷和罗米地辛联合用药后CR达55%,培美曲酸和罗米地辛CR达40%。因此,未来的用药治疗方向应该专注于精准诊断下的靶向和分层治疗。


图8 单药治疗与联合治疗疗效对比图


专家简介


钱文斌教授


钱文斌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侯任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参考文献:[1]   李小秋, 李甘地, 高子芬, 周小鸽, 朱雄增. 中国淋巴瘤亚型分布:国内多中心性病例10002例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11 (02):111-115.[2]   Heavican T B, Bouska A, Yu J, Lone W, Amador C, Gong Q, Zhang W, Li Y, Dave B J, Nairismagi M-L, Greiner T C, Vose J, Weisenburger D D, Lachel C, Wang C, Fu K, Stevens J M, Lim S T, Ong C K, Gascoyne R D, Missiaglia E, Lemonnier F, Haioun C, Hartmann S, Pedersen M B, Laginestra M A, Wilcox R A, Teh B T, Yoshida N, Ohshima K, Seto M, Rosenwald A, Ott G, Campo E, Rimsza L M, Jaffe E S, Braziel R M, d'Amore F, Inghirami G, Bertoni F, de Leval L, Gaulard P, Staudt L M, McKeithan T W, Pileri S, Chan W C, Iqbal J. Genetic drivers of oncogenic pathways in molecular subgroups of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J]. Blood 2019;133 (15):1664-1676.


本文首发:医学界血液频道

本文作者:林亦

本文审核:钱文斌

责任编辑:Amelia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


【领福利篇 ● 医路同行】

医学界血液频道,与您一起“浴血奋战”


评论区留下您的“血液故事”分享您遇到的“难搞的case”和漫漫求“血”路!获赞最高医生有机会获得医学界为您设计的个人画像及专属定制2021年台历一份!



往期精彩回顾



少见浆细胞疾病的诊疗到底有啥难的?专家这样说……
一文读懂——蒽环类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合理使用!
跟着指南走,手把手教会你——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干货,建议收藏】


扫码查看更多大会内容

(淋系肿瘤专场+髓系肿瘤专场)

 

 

(骨髓移植和细胞治疗专场)


本次大会更多精彩内容及回放,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