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搞国家建设得看邵阳魏源
文/周伯通
魏源是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然而他同时又坚决反对西方的思想侵略活动,对那些不怀好意的传教士嗤之以鼻,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对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很多人看到的是“师夷”,不管好的坏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了再说。
而毛主席看到的是“长技”,好的东西学来,还得要中国化,否则水土不服就有反效果,而且师夷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制夷,如果师夷之后,你超不过他,回头还不是要被他打吗?这样的理解才是符合魏源的本意的。
魏源还有这样一句话,“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你向对手学习,学的好,能制住他;要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地去学,最后落入了别人的圈套,把你卖了,你还得替他数钱呢!
魏源看问题看的果真是十分地通透,能看到背后的本质,他觉得,西方的自然科技和他们的经书没啥关系,要是这个教那个教有用的话,怎么欧洲有上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呢?都被一群神棍统治还怡然自得。西方的科技和思想是脱离的,我们搞科技是民生,他们搞科技是抢劫,他们的思想是配不上科技的,这叫德不配位,国家兴盛不会长久的。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国家复兴”的概念,这本书花了他大半生时间,是一本至今价值都极高的书,我指的是里面的思想,限于当时条件限制,里面地图标注等等有很多不准确的,但里面的新思想,现在拿来用,就是照抄着去执行,也一点不过时。
魏源是嘉靖时入仕,一直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道光十二年,《海国图志》由他完成,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然而这本书,当时的人当做“崇洋媚外”的书视之,被愚民视为“祸国殃民之作”,满朝文武更是将其斥之为“长洋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根本就没有人能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髓,最多以为是介绍各国风土人情呢!但日本人却发现了宝藏,弄回去大量翻印,让各级官员学习,并领会里面的奥妙,着手对日本进行改革。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jun)手之药”。(同“皲”,指皮肤受冻开裂。)。我解释下:意思是魏源的思想是良药,用好了,没有副作用,皮肤不开裂。不像后来的美国,经常给人开治国药方,什么休克疗法,治一个国家,完蛋一个国家。
真正地能读懂魏源的,那就是他的老乡毛主席了,魏源生于邵阳,两人老家相距100多公里,毛主席在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就曾在学习笔记中记载有国文老师袁仲谦讲授魏源撰写的《孙子集注序》。魏源不仅仅有经济建设的思想,他的军事理论也是很深厚的,对毛主席的影响也比较大。
在和西方侵略者斗争的时候,魏源就主张,不要和对方争夺一城一池的得失,该放弃的先放弃,我们目的是要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保存自己,要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罾以待鱼”,灭了他主力之后,回过头去,再去把失去的城池夺回来。这和“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意思一个样,果然两个老乡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魏源是主战派,但是他和别的主战人士不一样,他有非常务实的看法。像后期的慈禧动不动和十一国开战,就是属于闹笑话。在敌我武器悬殊的情况下,魏源认为胜利是我们的,但这个过程会很长,机动灵活、以拖待变。翻译一下,就是“持久战”的打法。
在战争中,他说了一个观点,就是不一定要全靠士兵战斗,提出“义民可用”,很多老百姓对自己家乡地形地貌很熟悉,这是优势,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抗敌的积极性来组织反侵略武装力量,以歼灭来犯者。这不就是“发动群众”嘛!
再说一下魏源的教育观,道光二十二年,在《圣武记》中他写道:“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说的是,没钱,国家不会穷的;但没有人才,国家一定会穷;所以国家不要担心没钱,先要考虑普及教育,你现在全国文盲率95%,官场上一堆念死书的摇头晃脑、自以为是的伪知识分子、伪专家,国家怎么能弄来钱呢?只有普及教育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做的到。
不过可惜的是,一个荒诞的时代,只能盛产“魏源式”的悲剧,一腔抱负却未能施展,一生矢志救国,可无济于事徒劳无功,最后他默默归隐佛门,走完了他报国无门的悲愤一生。鸦片战争的炮火并没有惊醒大多数沉沉酣睡的国人,像魏源一样,始终清醒的人,少之又少。
幸好他的老乡出现了,从战争谋略、经济建设、全民教育普及、西方思想的吸收,无不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并更上一层楼,将其完善升华,完美地实现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遗愿。
魏源地下有知,也当欣慰了,你走了,但一定会有人拿着你的接力棒奋勇前行,天佑中华,危难之时,总有英雄站出来扶大厦将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中国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支持的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