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路:儒释道三教共为未来天下教法之主导
5.6儒佛一体,三教一致,儒释道三教共为未来天下教法之主导
儒教密教已将儒佛二者连为一体;儒教密教之成立,乃儒佛关系之最终解决。那这里边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儒佛,一个是中国的教法,一个是印度的教法。它们当初有很多冲突。提出儒教密教这个词就可以把儒佛冲突彻底解决,就把儒佛连为一个教法,就是说它们之间是没有冲突的,实际上是一个教。其实也很简单,我们认为儒教的密教就等于禅宗。儒密是明心见性了生死的一种教法,在目的方法和结果上都大同于禅宗。儒家的显教和密教是什么关系呢?显教是由密教所开出,也就是儒教做人的教法是由证悟了心性的圣人所设立的一个直通一乘直通心性的教法。所以从自上而下来说是密教直接开出显教;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说,是儒教显教直通密教。他们之间是直通的,这就不像其他人乘,需要许多转折才能通到一乘。
太虚大师言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确已是中国佛教的主体和精髓;而中国禅宗已将正法眼藏的基础与外迹都转到儒教精确说是儒教显教之上了。这样在以人伦政制之教法为主的儒教方面,少数欲求大觉之士,可以密教为纽带直通入禅宗;在直求法身大觉为主的佛教禅宗方面,亦以密教为纽带,一方面以儒教为个人修禅的最佳前行以及禅宗作为宗派存在的最佳政教环境,另一方面,当直悟法身之后,可以依托儒教的外王之道作为法身应世之途径。吾人在儒教方面发明了大同于禅宗之密教,在禅宗方面发现了儒教作为其基础与外迹,如此则儒教与禅宗佛教之结合自可以达到天衣无缝毫无隔碍之境地。
我把这两边这两个叫做显教,中间叫密教,这个密教等于禅宗。这就体现了儒佛互补的极好的框架。因为儒家的密教在儒家的教法里边是说的很少的。虽然有这么一个教,但是隐而未发。禅宗是显说明心见性的教法的。所以,从儒家这个方面的角度来说,禅宗可以补充儒家密教说的不多的这样一个不足,这是禅宗帮助儒家的一个方面。那么儒家帮助禅宗,也就是说禅宗它需要做人的基础,明心见性以后也需要外王应世方面,这个就是禅宗所缺的。所以,儒家正好补足了禅宗所缺的部分。所以这两个正好互补。除了互补之外,它们怎样连为一体的?就是因为有这个密教的存在。
你看,这个虽然说的不多,但是有这样一个教法。禅宗和它相等,这样由于儒家的密教就可以把儒跟佛的一个纽带,很好地把这两者就给连接起来了。假如要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就很难把儒和佛连起来。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纽带,禅宗进入儒家就非常方便了,儒家作为禅宗的补充,补充禅宗所不足的这部分也很顺理成章了。就说他们本来是一个东西,这样儒家的密教就作为纽带把儒跟禅就是儒跟佛很好的连为一体了。
那么儒教密教的存在在经典里面有什么根据呢?我整理了两个经典:一个是《中庸》,我整理的题目叫《中庸提纲》。这是分章科判的精神,中庸由此显示为一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文章。一个是《太极图说》,我做有太极图说研究。《太极图说》属缘起说,《中庸》是工夫。一个是缘起说,一个是工夫论。这两者就概括了东方学问的主体。那么《中庸》开示了儒家密教的工夫,《太极图说》就开示了儒家密教的缘起说。由这两个经典就成立了儒家的密教。这是它的经典。
在宋明理学家当中有一个大师叫王龙溪先生,他就发展出来了一套典型的密教学说。他把宋明理学和以前的阳明心学中那些显教的成分都过滤掉了。在他那个龙溪学,就是一个纯密教的体系,他说来说去就是明心见性了生死,他的功夫和目的都指向这个,他所关心的问题都已经不是怎么做个好人,怎么跟人打交道了,而是如何解决生死大事。好多人包括纪晓岚先生在写《四库提要》的时候,都说龙溪已经流入禅去了。确实这些都是禅宗所关心的问题,工夫也是禅宗那种类型的工夫,他讲本体论也是无的本体论,而儒家一般都是讲有的。所以龙溪就是一个典型的密教系统,把这两个经典的缘起说和工夫论实际运用到他的生命和讲学中去了。有了两部经典和龙溪的实证学术,吾人之儒教密教也就成立了。以此为纽带,就可以把儒教与佛教连为一体。
我们还可以通过三个门来看这个结合:直心做人门、直求法身门、法身应世门。第一门和第三门属于儒教显教,前者是内圣尽伦之道,后者是外王尽制之道;中间一门属儒家密教和佛教禅宗。儒教遍有三门,佛教禅宗唯具一门。由此亦可見儒教如天地包罗一切禅宗只能被包罗之特点,更可見出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儒教虽圆具三门,毕竟中间一门是引而未发之密过于薄弱,得禅宗发明之,方能圆满安妥世出世间之人生。第一门名直心做人门,以表示儒显人乘直通一乘的特点。故此由儒教密教连为一体之儒佛二者可完满解决人类生活各个层面之问题,全面安妥世出世之人生。两者双双是人类教法当中最高明的类型。他们之间又得以如此完美的连为一体,故其对人类生活各层面之问题都可解决至彻底圆满之程度。人生是世出世的人生,人生不只是世间法,一三两门儒教内圣外王之道属于世间法,人生还是要有出世的维度,就是明心见性了生死,这出世的维度就由禅宗和儒教的密教来解决,所以世出世的人生问题在这个完美连为一体的儒佛教法里边都可以很好地解决了,世出世的人生就很好地安妥在这个教法里边了。
儒教密教的经典,中庸是它的功夫,太极图说是论缘起的。那么太极图说它其实是易学,周敦颐先生就可以说是宋易的先驱,宋易的先声,他开启了这样一个易学的,把义理和象数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易学。那么,朱子的易学重视象数,可能跟太极图说重视象数有关系,二程子就不重象数,贬低象数,只重义理,这样就不够全面。所以,还是太极图说的开启的这样一个象数和义理并重的易学,更加是宋学的那个应有的方向。也就是说,儒家的密教可能很多还隐藏在易经里边,隐藏在易传里边。太极图说就把儒教易教的维度就很好的揭示出来了。
这里面都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就是说儒家的密教它是不离开显教的,它可以说是包括显教的,是显教的高级阶段。所以中庸的功夫论和太极图说的缘起论都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就都把显教作为一个维度包括在自己这里边,两个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说,中庸有这两个维度,这是修齐治平的维度,然后有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功夫维度。也可以说是初中功夫,比如说小学希士,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那么在小人希士的时候,做的就是小学功夫,达到士的时候再希贤,做的是保任的功夫。然后达到圣的时候做的是王化的功夫。这就是深入的维度,这是广大的维度。至广大而至精微。精微的维度,所谓深的这种层面,这就是中庸的两个维度。也就是说,治国平天下是可以在不同的境界下去平的。这可以说是内圣的维度,这是外王的维度。就是外王我们修齐治平,我们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在不同的境界下去平。你作为一个士,也可以去做这些事,你在士的境界上可以做这些事。你是一个贤人的境界也可以去做这些事。圣人也可以去做这些事。这就体现了内圣外王这种各有各的分际各有各的范围、相对独立的这样一个特点。
那么太极图说的缘起说也有这两个维度。比如说这是无极、太极、阴阳、每一个都有一个图的。无极没有图,无极就是那张白纸,在上边画了一个圈,太极是一个圈,有的那个还在中间点一个点,其实点不点都一样,因为有一个圈自然就有一个中点在了,你画一个圈自然就表示这里边有一个圆心的,也就是点一个点就是更加明显,不点也没关系,这不就是第一个图嘛。第二个图,有几个圈嘛,有黑的有白的,这是第二个图。五行这种五气朝元图,画了五个东西。然后还有万物化生图。这是两个图就平着的。万物化生是一个图,然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另外一个图。这本来他这个图是一溜列出来的,我把它拐个弯,这个两个图呢开出了另外两个维度。就是显教的维度,所以这些就是密教的维度。就是如何本体开出这个最表面的现象,这就是那个超时间维度,缘起的维度。这个就是时间里边的维度,表示的是宇宙生成,如何在时间里边,在第五极里边可以这样演化,在第四极里边也可以这样演化,第三极也有这个时间的维度啊,这太极也有时间的维度。就是无极没有,所以在后四极里边都有时间的维度。所以一个是超时间的,一个是时间的。所以这就表示了这两个维度,一个是显教,一个是密教,都能够把显教包括进来。
大家要详细的看,可以去看我的佛学与西学里边的太极图说讲义、太极图说注。这是两个经典,一个是太极图说,一个是中庸。有了密教的功夫论,也有了密教的缘起说,功夫论和缘起说就很好的配合起来了,所以王龙溪先生的大弟子叫卢玉忠在临终的时候,书无极太极而终。
你看,就表示了他明心见性的境界,这种无极太极这不就回到了源头,他真实地就见到了最深的本体以及由本体化生现象的太极作为枢纽。书无极太极而终,含笑而去,曰:吾见极乐世界矣,又见到极乐世界了。总之就是他明心见性和修习儒佛功夫的一个结果。临终末后的一招是很让人感动的,很殊胜的。有密教的缘起说就体现在太极图说里边了。王龙溪先生的学问以及卢玉忠先生他这些弟子们,产生了这样一种密教的学问,这个不是理论,不光是理论,是有修证实践的,是能够真实地在生死面前起到如此的大用。
所以我们说,我们这个学问,真俗二谛都要讲,不能遗漏,你丢了哪个都有问题,我们靠儒教显教来利他,自利利他。我们靠儒佛靠佛教靠道家来养身,靠佛教来明心见性,来究竟的自立,我们自觉觉他都能够圆满。儒教的上书讲五福,那最后一福就是考终命,就得一个善终,这是最后一福其实也是最关键的。那前面这些如果没有这个,就等于都没有结果了。有好多寿福康宁有好多考终命。考终命就是因为老而命终,不是因为横逆,也不是因为病,是因为老,寿终正寝,无疾而终,终及天年,得有一个很好的前途。如果能够明心见性见到无极太极,那这个前途就是非常高明的了,这才是一个完满的内圣外王之道。
那么内圣外王之道就分成了这三个门,直心做人门、直求法身门这属于内圣,法身应世门属于外王。所以直心做人门也可以属于这个外王,所以这个直求法身门属于内圣,然后两边直心做人门、法身应世门就属于外王,这就可以看到儒家教法的包罗一切的真俗打通的真俗不二的这样一个特点。由此我们就知道,就是说儒家能够包容其他的,其他的好像还不太好包容儒家,你比方说禅宗、佛教,他对于法身应世门没有太多的资源,他说来说去是出世。菩萨度众生,还是要把大家度到这个涅槃里边去,缺乏政治的制度方面的资源。确实你在佛经里边找政治,找治国的资源啊,确实很难找。除了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可以说是一个包罗门庭最为广大的一个菩萨,所以正是他开设了真俗二谛的课程,由真俗二谛来统摄一切这个佛的叫法,就是说在龙树菩萨里边还有对俗谛的这样一个安立,所以他也说了许多的治国之道,就在龙树菩萨的这个论里还有治国的维度。在佛教的其他的大师内里边,就很少了,你比如说无著菩萨的唯识,他们基本上对治国就没有这方面的论,只是偏于真谛内圣,只是一个真谛的学问。到了中国的佛教也是如此,治国方面没有资源,佛陀当年也说了一点点,说的不多。所以佛教只能作为子学来被儒教所包容,儒教就得作为包容一切的那个经教,不得不如此。
就是说人生不只是世间法,不只是出世法,缺了哪一个好像都有缺陷。世间法解决的是人群的和谐以及利用厚生的这样一个维度。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用我们人类的智慧来取得我们能够从自然界里取得的资粮,来满足我们的物质方面的需求。所以一个是人群的和谐,整体来说就是天下人群的和谐,以及利用厚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取得我们的物质方面的资料。但是光有这个还不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如果缺了这个维度,这个确实是一个极大的缺陷。从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现代文明出了很大的问题,就是偏于俗谛,以俗废真,把死亡的问题完全漠视,这个科学教的现代文明对死的问题基本上就是尽量的把它悬置,尽量引导人们把头从面对死亡转向离开,不看这个问题。我记得托尔斯泰就写过一篇叫做伊凡伊里奇之死。他就说伊里奇后来生病了,面临死亡的时候,他才发现已尽量的引导人把注意力,把这个每个人都需要去关注的问题,把人的精神从这里面引开,让人对死亡视而不见。这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大的失误,重大的缺陷。就是以俗废真,只关心前两个问题,对死亡的问题,生死的大事认为不成为问题,也不加以解决。那临终的关怀都很不得力,人一到病了一到死了,在现代文明里边就找不到他的依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了,现代文明只是一个生的文明,缺乏对死亡的智慧的文明。也就是典型的话说是老年人的地狱、中年人的战场、儿童的天堂。所以一旦老了西方的文化现代的文化就没法解决老和死亡的问题,所以越老在现代文明里边生活就会越痛苦,所以整个来说,它是非常割裂的。我们儒佛连为一体的这样的一个教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世间法的这个问题,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这两个问题。
已说儒佛一体,进一步当言三教一致。儒释道三教本皆从本性流出亦同归于见性;又经过两千年之磨合,早已结成完美婚姻,配合互补,共同引导人群走向究竟之觉悟与幸福。常途有言: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治身;确实不差也,故缺一不可。
未来人类教法,当以儒经教释道居子教之首三者为全球之主流与主体,也就是传统中国的三教模式要推广到全天下。其余东西正教可于其本土为辅助居于子教之末,不需在全天下推行也,如印度教在印度,伊斯兰教在中东,东正教、天主教在欧美,这就是儒释道和其他教法的关系。历史上,高丽朝鲜越南诸国之接受中国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下进行的,即全面移植中国的三教模式,以儒教为经教,作为立国之本,儒教经典既是政治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官私学教育的主体内容,这些国家都普遍设立了太学和各级学校,亦长期实行了科举制度;以佛道两教居子教之首,亦以国家的力量弘扬之。其本土宗教则居子教之末,为三教之辅助,如萨满教之在丽鲜,道母教之在越南,国家皆任其自存,俟其渐渐化入三教之中也。相比三国中国化发达之区,日本之中国化则欠充分。有大海之阻隔,不似三国皆与中国接壤,中国光照不足故也。日本之教化大致以儒教为政教之本,国家亦以国力弘扬佛教,道教未得国家支持,任其在民间发展;本土的神道教由于与皇室传统结合在一起,地位与儒佛等。道教地位过低,神道教地位过高,即日本中国化不足之显证也。总之吾周边诸国之情型可为未来世界各地全面中国化之小型预演,汉字圈外之儒化圈其初阶,日本其进展,丽鲜越则其近于成也。
说儒释道经过两千多年的磨合,所以结成完美的婚姻,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配合互补的关系,已经无所悬置了,没有这种冲突了,就是很好的配合,相互的补充,他们各有所长。但是因为他们都是从根本上流出来的,从本性的根本上流出来的,所以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但是各有所长,所以就能够没有冲突而且能够相互的补充,相互的配合,来完成这样一个引导人群走向究竟觉悟和幸福的这种任务,各有分工。也就是说儒教是治世的,释教来治心了生死,道教来治身,来解决身体健康的问题。通过这三个,我们中国的士人往往都是儒释道兼修的,包括在我的身上也有体现。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出入佛老。几度出入佛老,总之,出去之后又回来,回来之后又出去,然后或者是偏在这边或者是偏在那边,到了今天基本上是达到了一个很好地平衡。儒释道在我的生命里面有了一个很好地配合,基本上还是这样,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儒教来做人,来治国平天下,达成我们利他的理想。释教来了生死,道教来养生来达到身体的健康,就很好了。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儒释道。世界的教法也要以儒释道为全球的主流与主体,也就是说传统的三教模式要推广到全天下,其余的东西正教可以作为辅助,居于子教之末。三教模式就是说以儒教为经教作为立国之本,也就是说,作为政教之本,既是政治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官学教育的主体内容。立国之本,立国就是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政,一个是教,所以这个儒教是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官学教育主体内容,那么太学和各级学校就是贯彻这个教方面的一个制度。儒教在教方面的制度,那么,科举制度可以说是政的一个主要制度。我们今天的人好像蒋老师对于科举制的地位评价过低,以为他只是治道,没有提到政道的层面来认识。我觉得这个科举制度不仅仅是治道它同时是政道,也就是说它是组织我们政府的一个主要的一个方式,而我们的政府不仅仅不是在框架里边的,处在最下边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他其实是这样的一个政府,它既是立法的还是司法的还是执行各种各样的政策的,所以我们的科举制度作为组织政府的一个方式,有这样一个议会的这样一个作用。就是说我们的政府是融合了议会和法院还有西方的政府的这样一个三重的三个方面的应该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所以我们相对于西方的议会民主,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是科举民主。议会民主是代议制,是政党在中间隔着,人民只能选择哪个党上台来执政,人民不能直接上台来执政。而我们的科举民主是人民士农工商都可以进入政府的,直接去执政的。所以科举制度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相当于和西方的民主处于同样的一个层面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的科举民主是真民主,西方的那个议会代议制的民主是假民主,政党议会这种代议制的民主是假民主,我们这个是学治,有学问的人治国,西方的那个是有钱的人治国,所以他的那个议会政党的民主,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有钱的人,是钱,金钱当家作主,你要搞清楚。所以我们这个是科举民主是真民主,是非常好的,西方那个是很坏的,西方那种民主是很坏的。所以我说他那是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不能作为未来政治的这种修改的底本,我们把它废掉。
那么我们周边诸国中国化的情形,可以作为世界各地全面中国化的预演。也就是说汉字圈外的儒化圈,也就是说除了日韩越诸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包括南洋诸国以及周围的中国南洋,泰国、缅甸那些地方,属于初步的阶段,日本是中间的阶段,朝鲜、越南以及韩国这些地方呢,接近于成功了,接近于中国化的这种成就了,所以我们说这个中国化就是汉字汉语化,汉字化以及这个儒教化,儒释道三教的三教化。
——摘自孟晓路《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西学之中学渊源》西方伪史考辨简析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